积食一则
原文:
食滞发热
刘某,男,5岁,2011年2月6日诊。
主诉(其母代诉):头痛发热,呕吐不食5天。
患儿于5天前在外玩耍受凉后当夜即发热、流涕、头痛,第2天到镇医院就诊,给予感冒颗粒、再林、双黄连等,服后发热稍减,但仍诉头痛,并兼呕吐不食,又就诊于邻近卫生所,给服中西药症状仍不减,第5天到本所就诊。
刻诊:发热午后较重(体温38.8℃),时呼头痛(前额正中痛),手足汗出,其母言发热当夜曾食火腿肠2根,第2天即呕吐不食,叩其腹微胀,并感腹部蒸蒸自内而发热,热势明显高于躯干四肢,病后4天未排大便,听诊双肺无异常,查颈软无抵抗,舌红苔黄厚而腻,脉滑数。血常规正常。
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是怎么样的。
刚开始:
玩耍受凉,发热流涕头痛,此时患儿应该有恶寒,但其母未做陈述。
后来为什么又没有恶寒了呢?因为患儿服用了这几种药——感冒颗粒、再林、双黄连的原因。这感冒颗粒虽然没说什么成分,但估计解表药成分少力量弱的可能性大些。后面两种更不用说,都是寒凉药。
患儿正是用了这几种寒凉药后,邪热内陷,内攻肠胃,呕吐,邪热上冲,头痛。
然后又用了些中西药,依然属于误治。
后来,太阳病误治邪热内陷后,又吃了两根火腿肠,给本来就受外邪欺负的胃肠增加了更重的负担,更不容易消化了,造成积食。
积食下不去,在胃里生热,邪热+积热,导致热气上冲,呕吐;
胃里满满的,吃不下;
没有消化,没有降入肠道,滞留胃中,越来越胀,越来越热,所以蒸蒸发热,只有胃中有燥热才会造成蒸蒸发热。
验证:四天没大便,说明胃中肠中有燥屎下不去。舌红苔黄脉滑数,一派热象。
用方思路:泄热,冲积。
《伤寒论》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这患儿也是有意思,照书生的病呀。
先用炙甘草把胃保护一下,再搞个缓冲带,把后来两位(冰硫酸)芒硝和(将军)大黄凶猛的来势给缓冲一下,冰硫酸把热吸走,再把积食化解,将军再一冲,化开的积食就进入了肠道内然后排出体外,积食没了,胃的功能恢复了,郁热没了,不发热了。
好了。
比保和丸啥的好用多了。
原文:
辨证:外感邪入阳明,燥热内盛,腑实初结。
《伤寒论》248条曰:“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治以泻热和胃。方选调胃承气汤。大黄10g,甘草8g,芒硝(冲)10g。1剂。先煎大黄、甘草,去渣,冲入芒硝,分3次服。
2月8日二诊:其母言服第二次药后,当夜排大便2次,第1次粪便初硬后溏,隔2小时后又排1次溏便,解后即安然入睡,第二天晨起量体温36.9℃,思食,食后即能下地玩耍,视其舌苔,厚腻转薄,舌质乏津。以竹叶石膏汤合保和汤以善后。
按:本证于感冒后发热头痛,一般易误诊为感冒,但细察其不同点是:感冒发热,必伴恶寒,为病在太阳;本例发热不恶寒,且午后发热更高,热势蒸蒸自内而发,为病入阳明。姜佐景说:“阳明亦有头痛,惟痛在阙上(印堂之上,前额正中),不在太阳穴;阳明亦有发热,惟热属蒸蒸,而不属翕翕。故大论曰'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此'不解’二字非表不解,乃太阳热去,阳明热继,亦不解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