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看看哪些知识点值得拿来做专题 | 应试枪手研究中心
🦋
-
「做专题」这件事应该是大部分朋友从最开始接触新传考研就反复听到的一个「行为」。每每看到经验贴,上面总是写着「做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专题」、「后期主要就是开始背诵自己做好的专题」等等的字样。而「做专题」不像是一个很明确的内容,可以立刻知道该怎么下手。反而它更像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必须慢慢体会和感悟才能明白的东西——在渐渐积累了更多的知识之后,才能读懂真题,以此了解「有价值的知识点」。
不是所有知识点都需要做成专题,说得不好听一点,在这么功利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环境之下,如果在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内容上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只能说是一件非常「得不偿失」的事情。
譬如之前有一个朋友和我聊天说了说他最近的学习情况,大概就是终于感觉自己学有所成,摸到了一点新传这个博大精深、五湖四海皆兄弟的学科的皮毛,发觉原来传播学中与社会学发生交汇和融合的那个部分是如此的吸引人。在这样的知识感召之下,他开始广泛地阅读类似于斯宾塞、涂尔干、米尔斯的著作,前几天还把他最喜欢的一本兰德尔·柯林斯等人所著的《发现社会》推荐给我——当然我的回答令他很失望,因为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了。
不过彼时恰逢他兴致正浓,可能也顾不上我看没看过,就开始和我大谈特谈关于曼海姆、关于滕尼斯、关于孔德的各种理论。
说句实在话,这些知识如果感兴趣,确实会很有趣,让整个学习的过程都变得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但问题就在于,这些内容「有用吗」?或者换句话说,「这些知识能够为你的答题做什么」?
有些人会说,多读点孔德、斯宾塞,也许能够在中规中矩的答案中脱颖而出,学得越多不是越能在答题的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吗?怎么还有错了?
其实,学知识自然是错,但考研的过程绝不是「学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是学那些「最后能够让你在试卷上得分」的东西。
社会学大家也好,还是心理学巨匠也罢,对于很多报考专硕的朋友来说,他们的理论只能是「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
大部分专硕的考察还是以「基础知识」+「前沿热点」为主,鲜少会有深刻的传播学理论知识的渗透,而要谈那些更加深邃的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那就更是少之又少。即使能够用上这些理论作为加分项,前提也是咱们能够初步应对得了试卷上的所有题目。
例如谈到抖音为什么能够走红,答案可以是:契合用户使用习惯、碎片化时间的占领、用户自我表达的需要等等,但也可以继续网上叠加类似于: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的模仿律、海德格尔的图像时代,这就是典型的「锦上添花」。
但如果今天,咱们只知道海德格尔,却不知道抖音是什么,也不清楚抖音会怎么考,那这个时候就只能变成:
海德·啥也不是·格尔。
因此,我们必须要知道,需要在哪些知识点上多花时间,而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继续涉猎更多更广的知识面,以备不时之需。
#
「专题」究竟用来做什么?
- 它的价值 -
做专题就等于是做笔记,而做笔记一方面是为了能够帮助我们自己梳理相关知识,做好整个知识框架和逻辑的架构,比如我这里做的一个关于「培养理论」的专题,目的就是为了把这样基础的传播学知识点作出比较完整的剖析,首先是帮助理清思路,其次就是之后回过头来复习时能够「有理可循」,所有的内容都编排好了,更方便进行记忆。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书本上没有」或者是「鲜少涉及」的内容来说,专题就是一个能够帮助我们把所有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的「工具」。不仅如此,关于专题的整个架构本身,可能就是近几年对于一个知识点反复考察的高频考点涉及的方方面面,这里同样给大家看个例子:
在这里,主要是对「舆论」和「舆论监督」这样的专题作出了一系列的「相关知识点」总结,而这些知识点的内容就是以近几年真题常考方式进行的整理。
比如对于「舆论」来说,最喜欢考的部分就是「舆论的概念」、「舆论的特点和形成模式」以及「舆论和舆情的区别与联系」、「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迁」。
再比如「舆论监督」,这几年真题里考察得最多的部分就是「舆论监督的定义」、「舆论监督要遵循的原则」、「舆论监督在新媒体中的新呈现」,所以整个专题的内容就应该从这些角度出发进行叙述。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很功利」、「很有目的性」,而在这些「功利的学习」之外,我们依然可以在闲来无事的时候,读着孔德、海德格尔和其他所有你喜欢的学者,作为你在新传学科开疆扩土的第一步。
而且专题不是说「做完就算了」、「做完就好了」的,专题就像是你的一本「宝典」,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会不断地进行补充、拓展,然后记忆、背诵。虽然很多学长姐,包括我们自己,都会一直反复强调,记忆是需要先理解,然后记关键词。但其实,记忆这件事情最重要的就是来来回回、周而复始。你一定会经历那么一场觉得自己就是个笨蛋的痛苦而又难捱的「背了又忘」、「忘了又背」,最后甚至抓耳挠腮地逼问自己:
你究竟有没有长脑子。
这就是背书:)当年本德拉也是记了个五六七八遍吧,没事的朋友们,其实大家都是傻瓜蛋(隔空拍肩
#
怎么判断哪些知识点有价值?
- 真题是最重要的部分 -
至于哪些知识点有价值这件事,其实我也在各种场合,包括公开课呀,之前的推送以及暑假班这样的课堂上说了挺多次,无非就是多花点时间去钻研和琢磨真题,最后从真题中总结出相关的重要考察方式(毕竟都称为「重要考点」了,肯定是要从真题里面看的啦)。
而看真题的过程其实分成两步,第一步看的是「高频考点」,比如我在年初的时候做了一个关于对比去年88所院校真题中出现的200+考点中,哪些内容是最受出题老师青睐的,结果大致如下:
其中,颜色越深代表考察的次数越丰富。
也就是说,在传播学反复考察的若干知识点中,议程设置、传播效果理论、批判学派、把关人理论、麦克卢汉、使用与满足等内容都具有极大的出题可能性。这时候其实很多朋友就会有疑惑,这是去年的考题,去年喜欢出的内容,今年还会出吗?
这就涉及到一句来自圣经的名言了:太阳底下无新事。
一些知识点真的就是百盛不衰,比如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考个几年没有问题;还有一些就是近几年兴起,并且一直受到学界、业界关注的内容,比如新媒介技术——5G、人工智能等等,这也是一两年之内不会消退的(因为学界/业界的关注不是以考研为周期,所以不存在今年热门明年不热这样的说法,顶多就是看看有没有「过时」,但绝不是以考研为周期);最后一种就是今年刚刚出现的,比如「疫情」,今年绝对的超级大热门,这就是去年所涉及不到的了(这一部分也是每年的考生最需要补充的内容)。
但是即使有一部分的信息是之前的真题无法反映的,但也仅仅是小部分,大部分的信息还是可以从往年真题中琢磨出来的。
这就是「真题的价值」。
#
举个简单的例子
- 依样画葫芦 -
如果今天咱们要来做个「5G」的专题笔记,那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找考点
- 2019 年是 5G 的商用元年,请论述在 5G 背景下,新闻媒体内容生产发生哪些变革?(华东师范大学)
- Medial and scape 正在怎么改变,5G来临将会怎么改变?(上海外国语大学)
- 谈谈 5G 技术对新闻传播的机遇和挑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5G 与新闻生产的关系,自己给自己起个题目。(上海师范大学)
- 论述 5G 对传播格局和传媒业的影响。(辽宁大学)
- 5G 技术对未来新闻生产和传媒业的影响。(西安交通大学)
- 结合实例论述 5G 对新闻传播实务的影响。(四川大学)
以上是去年88所院校中对于5G的明确考察,大部分涉及的都是关于5G技术是如何影响新闻业/传媒业/新闻生产的。
#2:总结考点
- 5G对新闻业的影响
- 5G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3:做专题
大概就是像上面的内容一样,利用一些论文和其他的资源,将5G可能的考察部分(从过往真题中进行的总结和推测)进行完整的梳理。这一步建议不要使用「手写」,因为动不动就是8k字左右的专题,不仅会写到你怀疑人生,而且效率超低,不如电子版来得迅速。
这里在给大家伙提个醒:
1、做专题这件事,讲究的是效率而不是速度。效率代表的是咱们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作出有效的事情,能够最大程度上完成、梳理、记忆这些内容,可能我最快做好这些事情需要两小时,但是这两小时间我没有浪费任何的一分钟,那么这就是有效率的。但什么叫做速度呢?就是你必须要求自己在两小时内完成,即使你没有理解,也没有梳理好,你就是规定两小时,这就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情况。
2、做专题可以边做边背,也可以统一做完了之后,从十月下旬开始背诵。先安排好从现在到考试前要背诵几遍,然后安排到每个月、每个星期、每天要背诵哪些内容,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安排法。
3、任何一件事都没有捷径,学习更是一样。我记得之前考研的时候,走在从宿舍到图书馆的路上,我裹紧了围巾不停地告诉自己——现在已经退无可退了,没有任何退路可以走,所以只有放手一搏、孤注一掷。
八月末了,希望每一个朋友在接下来的四个月里,能够有所突破呀!吭哧吭哧,秃头所也要和大家一起继续努力嗷!
晚 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