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搞来了一堆高分选手的专题笔记 | 一份救命的笔记方法论

七月过半,依然有很多同学把握不清暑假的复习方向。
学长学姐永远会告诉你:“应该整合书本知识点,做笔记尤其是做专题笔记”。不做笔记不知道学了什么,做了笔记又害怕陷入单纯的抄书和抄论文从而浪费时间——于是笔记到底怎么做,就成为了本花的微信日常,一天回答十遍以上的那种。
在所有关于笔记的经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应该就是「专题笔记」。
你会发现这个词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背书要背专题笔记,写题要用专题笔记,看论文要补充专题笔记,积累个热点还要结合专题笔记——但即使看过一百篇经验贴,也没有一个人能告诉你,到底专题笔记是个什么东西?要怎么做?
承接昨天的「热点积累」方法论,今天是七月学习技巧第二弹,本花专门求了各位高分大佬选手,给你们搞来了他们的专题笔记,也顺便骚扰了一波最近正在做专题笔记的小可爱们,要来了一些他们的优秀笔记。
今日推送魔法加持:看完之后立刻就能做出一份超有价值的笔记。
阅读指南
- 什么是专题笔记 -
- 专题笔记的基本内容 -
- 专题笔记的几种做法 -
- 专题笔记的误区避雷 -

-
🔜
什么是专题笔记

所谓的专题,即将所有相关知识点合并在一起的过程——新闻传播的知识体系非常庞杂,而理论内容的适用范围也相当的广泛,所以专题与其说是讲书本的内容抄下来,倒不如是说将所有的知识点打散,按照一种新的逻辑进行排序的过程。
举几个例子感受一下:
❗️ 理论型专题,如新闻选择:
第一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影响、怎么解决“的基本思路确定专题内需要的所有相关元素:新闻选择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新闻选择?如何进行新闻选择?新闻选择会产生什么影响?
第二步:细化每一个元素——为什么要进行新闻选择:社会宏观控制因素如政治制度和文化因素,媒介机构自身的立场和方针;如何进行新闻选择:传统的把关人选择,社会化媒体时期的用户新闻选择等。
第三步:针对上述问题搜集相关资料(公众号或论文),并将内容总结、整理,形成一个专题的基本内容,并在后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添加补充。
❗️ 前沿型专题,如媒介融合
第一步:概念解释及概念拓展:什么是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有哪些相关观念如中央厨房、融媒体、县级融媒体等。
第二步:在大专题下叠加小专题,媒介融合的特殊表现形式中央厨房是什么,产生原因及其影响,以此类推将概念完善。
第三步:尽可能多的搜集案例,使专题更加完整。
❗️ 热点型专题,如「灾难报道与洪灾」
第一步:从基本概念入手,对灾难报道的定义、发展、现状特征、困境、注意事项、改进、特殊形式灾难美学等方面构建灾难报道专题。
第二步:将热点案例「洪灾」带入,探讨在「洪灾」报道过程中媒体表现、不良现象、注意事项、优势体现等。
第三步:用洪灾的具体新闻事实、报道方式等案例补充专题,即作为灾难报道的案例,也作为洪灾热点的补充。

通过上述的三个例子,我们其实可以看出来,专题的基本思维无非就是从各个角度,按照一定的逻辑将一个内容多方面的呈现出来。而这些多方面的内容往往分布在课本的不同角落或者不同的论文中,所以做专题就是需要大家把这部分内容提取出来,然后合并在一起即可。
从现阶段的学习来看,专题可以帮助大家加深对知识点的系统性理解,同时也逼着大家必须去阅读大量的论文。那再多走一步,专题其实可以为大家后期的答题打好基础,就像我们在开头举例的那样,一个中央厨房的小专题,就可以应对诸如:“什么是中央厨房?中央厨房有什么优势和劣势?“以及”县级融媒体策划案?“这样子的真题。

专题为大家带来的是答题的的定位感,可以明确在题目中提取关键词,定位到某个专题中,保证自己不走题,也不会用错理论,同时思路尽可能的开阔,在大量论文作为参考的情况下,不至于无话可说。
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整合知识点」,而专题笔记就是整合知识点的最佳途径。
*小in的非虚构写作专题笔记
-
🔜
专题笔记的基本内容
建立知识点的联系、理清逻辑、背书、答题——专题笔记几乎是万能的,而之所以万能,也是因为专题笔记中包含了「与知识点相关的」全部要素,而这些要素,其实就是考研需要考察「知识点+理解+前沿」等内容的组合。
所以,一份合格的专题笔记应当包括如下基本要素:概念-衍生概念、现状特征、优劣势、困境、趋势、发展、意义、案例、新研究与新突破。

他们既包括了课本里的基本知识,也包括了论文和推送里不断输出的业界探讨和学界前沿。
那一个核心问题就出现了:这些内容到底从哪里来呢?
🌰一个例子:以基本知识人际传播为例
🌰一个例子:以拓展知识媒介事件为例
基于此给大家总结一下,一般情况下专题笔记的基本要素大家可以从哪里去找:
⭕️ 概念-衍生概念:基础理论=课本/拓展概念=书、论文、小册子/新词热词=论文
⭕️ 现状特征、优劣势、困境、趋势、发展、意义:两大来源,推送或者论文,大家可以尝试把如「人际传播」或者「非虚构写作」「媒介事件」这些概念输入到知网或者是微信搜索里,知网就找那种综述性的论文,比如「非虚构写作的当代发展性研究」之类的,公众号就找新传考研类机构的、做好的专题就好,第二种当然更加省时省力,但问题就是可能会出现答案同质化、理解不深入等情况。

⭕️ 案例:热点随时积累,具体参考昨儿的推送。

⭕️ 新研究与新突破:这个必然来源于论文,一般都是大佬写的,比如张志安老师每年都要写的《中国新闻发展2019》之类的,或者是《中国新闻传播的五大问题》这类综述性论文,或者是彭兰老师、喻国明老师这类大佬写的一些前缀为「互联网时代」「智媒体时代」、后缀为「新发现」「新路径」这类论文——但总的来说这类论文并不多,如果真的有的话我们也一定会重点关注到,所以大家也可以放心的跟着公众号走。

一般而言,我自己在做专题笔记的时候还喜欢加一些我自己的理解,尤其是在和热点结合的时候,对热点的分析视角、对该理论的自我理解之类的我也会补充在专题下面,有助于加深自己的记忆。
看到这里,不知道会不会有同学觉得专题笔记实在是太麻烦了,不如买一本直接背就好。
再和你们强调一句经验贴里写完无数遍的话,专题笔记一定一定要自己做!所有的外力都是辅助,只有自己做出来的专题笔记,你才最清楚的知道每一个元素要用在哪里,你才最清楚的知道到底你的薄弱点在哪里,联系是如何搭建的,热点是如何结合的。
-
🔜
专题笔记的几种做法

有不少同学会纠结于专题笔记的呈现方式,其实这个真没啥好纠结的,写字速度快、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能把几个关键词串起来直接进行论述的同学就用手写的;三秒记忆,写字慢且丑的,需要大量辅助材料才能记忆的同学就直接用电子版,论文和推送里的一些辅助内容可以直接复制粘贴,会有利于后期的查找和学习。
❗️ 手写型选手
💢 这类选手需要具备的特征:笔速快、记性好、能进行关键词联想、会抓重点
💢 手写笔记的优势:为了避免写太多字,笔记会薄而精,做笔记的同时又可以练笔速加深记忆,适用于精简而应试的专题笔记。
💢 手写笔记的缺点:浪费时间、涉及知识点少、不适用于不善总结和表达能力较弱的同学。
❗️ 打字型选手
💢 这类选手需要具备的特征:打字快、大量阅读论文及补充书籍、知识点多而庞大、善于记录细节和摘抄
💢 打字笔记的优势:可以对论文和补充书籍进行非常细致和系统的记录,也可以对论文中的内容进行大量的摘录和汇总,有利于拓展知识。
💢 打字笔记的缺点:可能会导致笔记内容太多而缺少重点性,后期复习和背诵较为痛苦
*「传播效果」专题
*「四大基本传播模式」专题
❗️  框架型选手

💢 这类选手需要具备的特征:条理清晰、视力好、逻辑缜密
💢 框架笔记的优势:可以发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易构建、学科之间的知识框架,知识点之间层次分明
💢 框架笔记的缺点:可能会出现内容太杂导致眼睛看花了的情况
*「传播效果」专题框架版

归根结底,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呈现都不是最重要的,毕竟我们的笔记是为了让我们记住知识并且用它来答题的,不是用来展览和卖的,所以大家追求一下质量和效率就好。
千万不要用做手帐的心态来做笔记。
真的会崩,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
🔜
专题笔记的误区避雷

❗️ 误区一:大段大段的摘抄书本和论文
尤其是电子笔记的同学,嚯那笔记比《美国新闻史》还要厚,抄的时候总是“我觉得以后有用!感觉很厉害!不能白看先抄着吧!”,最后的结局从无例外,都是因为笔记太厚,最后懒得看,抄了个寂寞还得在九十月份从头再做。
❗️ 误区二:直接背诵他人现成的专题
大家很多同学会觉得整理笔记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又要看论文又要看书还要看推送,太麻烦了,明明有现成的专题笔记,即使是我们卖的笔记也是一样,所有的“这个好全啊!这些都整理好了!考试默写不就很舒服?”这样的心态都不可以有,背概念可以,但是背别人整理好的专题笔记,一定会缺少内化、理解知识的过程,没有思考的背诵是没有灵魂的。
❗️ 误区三:力求面面俱到强迫症
我刚给大家罗列了专题笔记的十个元素,可能大家就会很强迫症的一定要凑满十个元素才叫做完了专题笔记,其实并不是,有些知识点,比如假新闻,它就没有优势啊,那你就不要在某个点上死磕到底,不然只会出现别人新闻学都开始了你还在寂寞传播学的凄凉情况。
进度拉下了,人也焦虑了,心态也崩了。

🤟🏽

一份救命的专题笔记方法论
以上
祝大家之后的笔记
仿佛开了光

🤟🏽
最后忍不住,还是想说一件事。
今天所有人都在讨论yamy,本来我也想写yamy的,甚至标题都写好了框架都打好了,但我依然推翻了那个选题,因为我觉得或许我想说的点,作为一点鸡汤去呈现更好,没必要用一堆理论让她变成一个热点或者知识点。
因为这是一个关乎我们每个人成长的故事。
不久之前我和朋友也探讨过一个问题,他问我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那些从小被夸奖的「别人家的小孩」,在正常轨迹里他们的人生并不会差到哪里去,他们往往很自信而开阔;但另一方面那些时常被批评这个不行那个也不好的小孩,比较容易自卑,也更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
其实我们可以从中管窥PUA的本质,无论是话术还是心理暗示,PUA的作用机制来源于对被控制者自卑情节与优越情节的对撞。
自卑和优越情节都来源于阿德勒人格理论,实际上“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相对。凭借虚假的优越条件表现优越感以掩饰自卑感的神经症倾向。阿德勒认为,该情结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无价值体验和自卑情结的一种过度补偿手段。自卑与优越情结产生的基础,是自己对外部世界的价值取向的认定。这里面既有外部世界已经存在的普世价值。
一个越是表现的优秀的人很有可能越是自卑,一个越是被一些普世价值如「外貌」「履历」包裹的人,实际上则越看重他人的评价。
这里倒不是说yamy自卑或者看中别人的评价,她老板实质的人格侮辱没得洗,我只是在思考在一众「我们就是今天的yamy」和「我们就是明天的yamy」这样的声音里,为什么大家不想一想,如何才能不变成她?
因为这很难。
资本倾轧社会,社会挤压人性和尊严:偶像想讨好大众、媒体人想讨好读者、人想讨好社会——于是我们活得沉重而压抑,为了一点认可和进步在拼命的表演,但表演的最后却换来了一句:“你真丑”。
归根结底,我们都是脆弱的、想要得到一些鼓励和肯定的普通人。
    晚  安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