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春江旧钓徒 ――重读《郁达夫全集》诗词卷札记(2)
我是春江旧钓徒
重读《郁达夫全集》诗词卷札记(2)
蒋增福
文题乃郁达夫留学日本时刻备的书画图章名,另一枚曰“家在富春江上”。尤其是后期,与日本的汉学家交往多了,常备常用。笔者以为,他之刻备这两枚书画章,也是《自述诗》之四的“浓缩”,或曰外化和延伸:
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
碧桃三月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
当然,亦可理解为他对家乡和富春江的非常想念。他赞美故乡的诗句特别的多,诸如题壁钓台、题壁舒姑坪,题壁龙门山瀑布,以及多次题壁春江第一楼;忆及家乡、家人、亲朋的诗更是不胜枚举。总之,虽然长期身处异域他乡,心里则常常忆及家乡,赞美家乡,依恋家乡:“忆煞春江旧钓徒”“忆煞江南旧布衣”;“浙西佳味忆鲥鱼”“八月莼鲈系我思”;“苦忆江村旧酒楼”“重过黄公旧酒垆”;“年年春到苦思家”,直至最后写于印尼苏门答腊的这首七绝中,也有“每到春来辄憶家”句!可见他心中始终装着“家山西望最关情”,且随时随地付之于笔端。原满舟弄的旧居,或是今在原地按原样重建的郁达夫故居,都是紧挨富春江的,早晨只须从床上坐起,便能看到江上白帆点点。郁达夫生于斯,可说是浸在富春江里,用清沏的江水泡大的,“家在富春江上”“家在严陵滩下”确是实情。而自喻“春江旧钓徒”也用得比较贴切。垂钓者,既可沿上下边走边望山水风光,又能像严子陵那样选择合适的垂钓处。而且,为他不可能想到的是,他所吟出的这许多赞美诗,读着便能将人们引向他的故居,或寻觅到“走进郁达夫”。
上世纪80年代末,笔者与“郁会”客座研究员、浙师大教授陈其强先生合作,主编出版过《走近郁达夫》小册子,旨在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利用郁达夫的丰富人文资源,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操守教育,提供一本普及读物或辅助教材。它分“人生篇”和“学术篇”得到了包括郁达夫中学在内的市电力局和富通、未来公司的鼎力相助。很意外的是,我们去请浙江文联和省作协名誉主席黄源老作序,这位当年《创选社》的小弟弟,给予了很高的赞评:
翻看《走近郁达夫》的目录和前言后记,我感到已从“学术研究”的殿堂,走向了更广泛的“应用”——这上编“人生篇”,便是用中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形式撰写的,至于下编“学术篇”,选录的是郁达夫多种文体的代表作,这与我前些年对郁达夫中学所说,当加大郁达夫优秀作品的宣传力度是相吻合的。同时也与郁达夫所说的“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相一致的。相信广大中学生必会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郁达夫,崇仰郁达夫,而且也必将会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
在郁氏多种文体的代表作中,除却小说、散文,从600余首诗词中入选了10首:癸丑夏夜登鹳山、过龙华,闻北京政变 、钱牧斋、自叙诗歌、送担风、临安道上野景、槟城杂感、乱离杂诗和满江红。对这些诗词的多次阅读品味,给笔者增加了很多感悟和启示。郁之抒情,不管乡思还是情恋,感情真挚而流畅,情愫清纯而不沉浑,情思丰富但不宣泄;言志,不管评论或感时,情理具茂而不直白,吟之有物而不显空泛;表意,则清晰又不偏颇;咏物,不论是记叙山水还是描绘风情,空间扩大而不拘泥具体物事,入情入理而不失咏物特征,意境深远而紧扣所咏之物的精神。例为这10首中的首尾各一,似可读出非常丰富的感悟。
癸丑夏夜登鹳山
夜发游山兴,扶筇涉翠微。
虫声摇绝壁,花影护禅扉。
远岸渔灯聚,卷窠宿鸟稀。
更残万籁寂,踏月一僧归。
年轻时,我虽在机关夜校听过张堃老师的上课,一首诗经里的《关雉》才16个字,他摇头晃脑地足足讲了40分钟。至今我对古诗词仍半文盲一个。什么对丈、工正、韵律一概不懂。如同初读旧体诗的中学生一样,开始对这首五言印象并不深,以为郁达夫从家里出得门来,向左一拐,不足半里就到鹳山,既可常去独游,偶尔也约小伙伴阿千一道去戏耍!这诗写得只不过是一次平常的夜游而已。几度重读,才觉得它非同一般,且有颇多深意在。
其实这是一首记游诗。乃郁达夫早期作品。即创作于1913年时才18岁。全诗围绕着夏夜山中幽静的特征,描写了鹳山深处的夜景。禅房原该是一个“动”的地方,但被花影掩住了;鸟窠、渔灯也是“动”的,但一个高耸,一个远岸,“动态”被远距离淡化了;“虫声”之声也是动态的,但由于虫声是细小的,这恰恰反衬出了静态。不仅描绘了夏夜中鹳山幽静清秀的景色,同时也勾勒出了诗人“索句怀偶”时的闲适静穆的特定心态。于是在重读中又让人想起了他在《钓台的春昼》中之写“静”真是写绝了!又联想到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着“同曲异工”之妙。
所选10首中的最后一首是词,《满江红》。他在词前所写的“小序”则像诗题:
福州于山戚武毅公祠新修落成,于社同人广征纪念文字,为填一阕,用岳武穆公原韵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
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
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
到如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
会稽耻,终须雪。
楚三户,教秦灭。
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
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
向长空,酒泪酹千杯,蓬莱阙。
象我等初学者,读了略知其大意而已。但不能理解其所以然。如要读懂,当借助“工具”并细读“注释”。郁达夫作这首诗是在1936年,也即抗日紧急关头。其时,他应同是留日同学、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邀请,去担任省政府公报室主任。当地为纪念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于山新修建了祠并为之征文。可见这是应公而作。然此词构思宏大,基调高昂,感情真挚,意境颇深。虽然用典较多,但丝丝扣入主题,并不凌乱艰涩,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力度和深度。在用韵上采用了人们熟悉的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更能感染和激励人,
吾每次读罢,往往会加快点血液流通!
这于山,是福州有名风景点,我第二次去时,管理处主任跟我说,我们正筹备为郁达夫专辟纪念馆。越二年来富阳参会时,又向我要了些研究郁达夫方面的书去陈列。因为福州是郁达夫人生的重要驿站之一。
。
作者介绍
蒋增福,1934年生,浙江富阳人,20世纪50年代初参加工作,任富阳县文教科(局)科员,主要从事城乡扫盲工作,后参与《富阳县志》编撰,又为县委党校秘书,80年代初任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党委书记,后迁任政协常委兼秘书长,又迁任文联主席,1995年退休,任富阳市文联名誉主席、郁达夫研究学会名誉会长、系浙江省作家协会和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员。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业余创作,80年代后从事乡邑文史调查和郁达夫研究,曾参与采写编撰《富阳风貌》《富阳文史资料》《100个富阳人》等系列丛书,并倡办地方文艺刊物《富春江》和《郁达夫研究通讯》。30余年笔耕不缀,出版专著《郁达夫及其家族女性》《鹳山魂》《富春闻见录》《走近三国》《富春文集》等;主编或参与编撰《郁达夫手迹》《众说郁达夫》《抗战中的郁达夫》《历代诗人咏富阳》《富春江今古散文选》《富春江畔话三国》《见字如晤——文坛师友书信集》等,多次获杭州市优秀作家奖,“五个一工程奖”,郁达夫文艺奖。
排版|盛玉峰15658112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