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往事:谭嗣同、大刀王五义薄云天的旷世友谊
'
在任何时代,那些舍身献祭的人,那些献了头颅的人,都会被人视如叛臣逆子。正如123年前,谭嗣同被杀的菜市口,数万民众聚集,不明就里的群众,竟然有人往谭嗣同身上扔白菜帮子。
其情可悲、可怜,甚至可恨。这不是一个具体人的可怜,而是一个民族的可悲、可怜、可恨。
'
1898年9月28日,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一片肃杀,杀机四伏。数万人围观了一场砍头,不明就里的群众,将菜帮子砸向准备迎接死刑的人。
刽子手饮酒作罢,开始砍头。第一刀先砍康广仁,第五刀轮到谭嗣同。谭嗣同面无惧色,大声疾呼: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当日,场面壮烈,砍头的刀叫“大将军”,是一把钝刀,相当于一块没完全开刃的铁板。一刀飞去、鲜血汩汩,而脑袋还在脖颈之上。一连三刀,头未落地。斩监大臣惊慌失措,又命令将谭嗣同按倒在地,刽子手复剁几刀。几刀之后,血肉模糊、其状惨烈,不忍直视。但是人头依然没有落地,刽子手又连剁了数刀……
“这简直不能叫砍头了,应该叫锯头”。
等收尸时,人们发现连谭嗣同的肩胛上都留有刀痕。
02
如果你回忆120多年前的这段往事。
你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谭嗣同,他不是历史书中的样子。他不单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也不单是革命党。
真实的谭嗣同是一个官二代,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侠客。
13岁时,谭嗣同的父亲就官任甘肃道台,相当于现在的地区行政公署。33岁时,父亲已经升至湖北巡抚,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
可谭嗣同本人却分明是一个少年侠客,眉宇之间,既有书生之相,又要侠客之风。
就书生之相来说,谭嗣同少年起开始师从名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经典、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可以说兼学古西。18岁便能写作名诗《望海潮》,被时人称赞;30岁去北京,交往一代佛学民宿吴雁舟,苦学佛法。最后竟能以佛学为本,引导仁学义理。
读书治学上,谭嗣同是一个不折不扣晚清精英。
可在谭嗣同身上,我还可以看到另外一面:侠客之风,这一面飘逸风流。12岁开始,谭嗣同拜名震一时的“大刀王五”和“通臂猿胡七”为师,学剑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
12岁之后,便完全出入一副侠客样,常年携一把“七星剑”,终身不离。
16岁,自制两张七弦琴,命名为“残雷”、“崩霆”。
19岁开始,谭嗣同又一个人离家出行,书生意气,带一把“七星剑”访遍山川河岳,足迹所到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等省,行程8万里,结交义士、拜访名家,结交天下挚交。
在途中,谭嗣同还意外得到精神偶像文天祥的两件旧物:“蕉雨琴”和“凤矩剑”。
从此,剑胆琴心、琴剑互娱。如果拍武侠电影,谭嗣同大概便是中国武侠的完美范本,无人能出其右。
03
在谭嗣同一生交往的万千名仕中,有梁启超、康有为、刘光第,还有湖南巡抚陈宝箴。但有一人,最不起眼。但却最为谭嗣同看重,这人是一个江湖人,叫“大刀王五”。
说起大刀王五,大家可能陌生。翻遍史料,几乎也找不到有关大刀王五的只言片语。
王五,河北沧州人,出生贫寒,3岁父亲去世,与母相依为命。后为讨生活,练就一身本领,一把100多斤的“青龙偃月刀”使用极为娴熟。从此,以武艺押镖、行走江湖。
几年之后,朋友资助,在北京崇文区半壁街开了一家镖局。势力范围,北及山海关、南及清江蒲(江苏江阴)。
但如果仔细分析,这两个人成长、家庭环境都并无交集,尤其是在士农工商为坚固壁垒的古代社会,这两个人本如同泾河和渭河,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两个社会阶层。
一个是省委书记的儿子,是公子哥。一个是江湖中的武师、贩夫走卒。
一个是学问极好的读书人,走的本应该是做官之路;一个却是大字不识的草莽英雄。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这两个人怎么看都不太可能有交集,更别说交成知己挚交。
但两个人就是从谭嗣同12岁那年相交,从此一生肝胆相照。
谭嗣同12岁跟随王五学艺,艺成之后,仗剑漫游。漫游途中得精神偶像文天祥的遗物“蕉雨琴”和“凤矩剑”。冥冥之中,似乎早已暗藏宿命。
大刀王五则义薄云天,武师短打、一把大刀行走江湖,受人尊重。虽出生草莽,却除强扶弱。甲午战败,御史安维峻要求惩处误国者,被政府贬斥,革职戎边。因得罪人,一时杀机四伏,无人敢去护送。
大刀王五仁义厚重,自愿承担护送任务。
王五一生,义人之举,可说是数不胜数。
比如,在京城,在天子脚下,南街汉人和牛街回民发生械斗,眼看要出人命。无人能够出面调停,而王五挺身,迅速调解平息。
除此之外,王五还常干劫官济贫的事,经常活动于河北、河南、陕西、甘肃一带,是数一数二的豪侠。
甲午海战战败之后,国家士气低迷。1898年6月,谭嗣同仗剑来到北京,参加戊戌变法,时年33岁。谭嗣同抵京时,维新派和顽固派早已剑拔弩张,随时命悬一线。但谭嗣同决定孤注一掷,试图捕囚慈禧,让她不得干政。
而作为草莽英雄的王五,在人生的知识地图里。他也许并不懂谭嗣同的理想,也不懂谭嗣同的思想,但是作为朋友,他却甘愿为其毁家纡难。
变法期间,王五虽然不能直接参与变法,他仅有的也只是一身好武艺,但他愿意用自己所学护卫朋友安全。变法期间,王五时刻守在谭嗣同左右,谭嗣同的衣食住行也全由王五全部操办,王五还选派精壮武师护卫谭嗣同住所,只为护卫朋友周全。
变法失败之后,谭嗣同决意不走,甘愿披发大叫、大风灭烛。甘愿学他的精神偶像文天祥,以一死来实现自己理想,警示一国愚钝民众。王五也许不懂谭嗣同的舍生取义,但作为出生底层的草莽英雄,他能够想到的依然是周全朋友,为朋友肝脑涂地。
变法失败后,王五对谭嗣同说:
“出了居庸关,东北之地,我打算买一批骆驼牛马,召集游民,我奉你为主,全力支援你的朋友,你的事业。”
然而谭嗣同已经决意去死,他先谢绝了日本友人的协助,也谢绝了与梁启超一同出走。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
谭嗣同(右一)
被捕之前,谭嗣同将自己携带多年的宝剑“凤矩”赠予王五,作为一生信物。王五悲痛有加,决意铤而走险,联合江湖人士,密谋劫狱,后秘密泄露,刑期提前,王五只能眼睁睁看着好友血溅中国。
4天之后,谭嗣同与5位义士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英勇就义。
谁曾想到,隔着600年的时间,就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谭嗣同与自己崇敬的英雄文天祥竟以同样的方式相逢。
谭嗣同被杀时,刑场人群聚集,观看者上万人。谭嗣同神色不变,面无惧色。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临终时刻,他仰天高呼: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在“大将军”数刀锯头之后,谭嗣同命丧黄泉。
谭嗣同生前,交天下好友。而谭嗣同死后,竟无人敢前去收尸,生怕株连为乱臣同党。最后只有王五一人前来,伏尸大哭,其痛悲绝。在第二年,又冒天下人之不敢、收尸装殓,一路护送湖南浏阳安葬。
这样的大仁大义、义薄云天,今人大概也只有在《史记》上一睹了。
这还不算,谭嗣同死后,王五甚至想过为谭嗣同报仇,要杀荣禄、袁世凯为谭嗣同报仇,最后报仇不得,王五消失。
04
谭嗣同最后在狱中的遗诗,其中慷慨激昂的两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其中一昆仑是指他的老师康有为,而另一昆仑正是为他毁家纡难的朋友王五。他将王五与当时精神领袖康有为并列,正是谭嗣同给予他一生的挚交好友人格上的最高回报。只是今人不禁要问,康有为配吗?
谭嗣同是人格高贵的人,亦儒亦侠,在衰世践行自己理想,是中国读书人的头牌。在他眼中,人无高低贵贱,只有肝胆相照。在侠客上,谭嗣同也是中国侠客的头牌,舍生取义、匡扶乱世。
在谭嗣同身上,有中国读书人最高人格,也有中国读书人羞愧的精神,更有千百年来,中国读书人丧失已久的气质。
王五也是高贵而简单的人,他率性而为,他的魅力就在于他的简单。他见义勇为、舍生取义,只要义的事情,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做。从不患得患失,听从内心呼唤,他是那个草莽时代,仅有的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光明的人。让人们在衰世,依然相信有情有义、义薄云天、友谊温暖。
谭嗣同和王五之间,他们唯一的相同之处。
王五早年丧父,谭嗣同早年丧母。生活里,他们都是缺疼少爱的人,王五过早忙于生计,谭嗣同过早游历天涯。可他们内心并不以童年缺爱而内心幽暗。相反,他们内心无比光明,磊落行事。
他们身份不同,社会角色不同,社会地位也不同。在他们身上,却清晰看到短暂打破了的中国士农工商壁垒。在读书人参与历史中巨大牺牲时,贩夫走卒也付出了巨大牺牲。
作为湖北巡抚儿子的谭嗣同,他本可以不趟历史的浑水的。安心做公子、走科举之路,升官发财,都是指日可待。而作为镖局武师的王五,他也本可以不趟历史浑水的,安心做江湖里受人尊敬的武师,传授武艺,成为一代宗师。
但他们同时都进入了历史,他们不曾退缩。谭嗣同以头颅献祭,王五以毁家纡难为挚交贡献人格。
最后,谭嗣同死了,王五也消失了。
这样一个参与过历史的贩夫走卒,因为结识了谭嗣同这样的旷世儒侠,注定不甘平凡。
关于他的结局有多种说法。但令人最为信服的是,八国联军进京时,侵扰镖局,王五奋斗死抵抗,最后被杀,头颅悬挂在了城墙上。
他的命运竟与他的挚交好友谭嗣同惊人相似、如出一辙,以死相逢于衰世。
而这一次,一样是挚交好友都怕连累自己,无人为他收尸。据说,最后津门大侠霍元甲,只身来到北京,为王五收尸,顾全了王五最后的尊严。
这是底层侠客们的互相保全。
05
多少厮杀往事,几度血火春秋。
谭嗣同是一种高贵,直到现在关于谭嗣同之死到底值不值得?依然挑战着当今国人的心智和成熟。
在任何时代,那些舍身献祭的人,那些献了头颅的人,都会被人视如叛臣逆子。正如120多年前,谭嗣同被杀的菜市口,数万民众聚集,不明就里的群众,竟然有人往谭嗣同身上扔白菜帮子。
其情可悲、可怜,甚至可恨。这不是一个具体人的可怜,而是一个民族的可悲、可怜、可恨。
王五身上也有一种高贵,是一种现代公民的高贵。青史上,康有为、梁启超早因那场变法闻名于世,康有为更是以演讲转身从维新派变为保皇派,在历史中渐渐走向人生反面,成为书本上不容反驳的反面教材。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多数时候、多数历史,都是读书人对屠狗辈、对贩夫走卒的无情辜负。而在谭嗣同和王五这里,他们彻底打破了这一定律。与就义者献出的牺牲相比,那些屠狗辈在社会进程中付出的毁家纡难、义薄云天的巨大代价着实更让人更加心碎。
谭嗣同和王五的友谊,为我们树立了高贵的人格精神坐标。我们的民族也应该庆幸,曾经有过谭嗣同和王五这样的人,这是我们民族的荣幸。
今天,我讲一个百年前的老故事,仅供看官看完之后,内心有所悸动,平添几滴眼泪,冬日有一腔慷慨之气,落得身子暖,落个少苍凉。
~ 喜欢这篇文章,点个“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