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厚荣:《音配像纪事》(21)为李玉茹老师配像
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1985年由李瑞环同志提出并组织人员在天津试录了7出戏,1994年开始批量录制,并委托已故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先生操办此事。到2002年9月完成一期工程,共将355部戏的录音配了像,二期工程则录制了105 部戏。在此期间,共有70多个单位3万余人次参与了这项功在千秋的盛举。
《音配像纪事》由曾直接参与这项工程的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叶厚荣撰著,共收入文章68篇,其中反映李瑞环同志决策指挥的26篇,记叙音配像重要活动的6篇,抓工作落实的26篇,其他具体工作的10篇,因所记事件多为作者亲历,因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为李玉茹老师配像
我们在音配像工程中,为李玉茹老师配了一些像。我知道她是一个颇有建树的艺术家,而且还是曹禺同志的夫人。对其配像事宜,我们给予了一些特别的关注。所以在第二期工程中,我们给她又配了《拾玉镯》、《柜中缘》和《铁弓缘》。而且,我们还计划再给她配《梅妃》。
就在这时候,在2004年年底,我接到上海市文广局艺术总监马博敏同志(原上海市文化局局长,我的老朋友)电话,她说李玉茹老师委托她给我打电话,对即将为她配制《梅妃》有些意见。
我把为她配像的好意简单做了说明,请马局长代为解释。没有想到,没过两天我就接到李玉茹老师的来信。她说她对我们“大力支持音配像工作,由衷感谢。这项工作为推动振兴京剧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子孙后代留下极为可贵的资料,同时对京剧的普及以及对海外侨胞爱好京剧者也给予了极丰富的学习资料。这项工作意义深远”。她说她作为一个京剧老演员由衷感谢和支持。她反映,在给她配的几出戏时,没有跟她商量。没有“挂个顾问名义之类”。她认为,这是对她很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对音配像工作不够负责的态度。她还说,她不同意配《梅妃》,是因为“文革”撂下十多年,自己的气力、嗓子和音准都很不理想。李玉茹老师不愧是个很有涵养的艺术家,虽然对我们工作提出批评,但从总体上对我们给予充分肯定。
我既感动,又吃惊。感动她的宽容,吃惊我们工作中的疏忽。以前,音配像的衔接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重要的人员,在报请李瑞环主席同意以后,都由我或经平和大家沟通,至少委托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副团长刘长江来沟通。
2004年年初,刘长江得重病做手术,在联络上可能有些漏洞。我当即给李玉茹老师去电话,向她表示歉意。并说近期去她家拜访。李老师很热情。她说,说开了就不用来了。
我和高长德、经平很快便去了她家。她住在复兴门外原来部长公寓里,就在张君秋、谢虹雯老师家旁边,好像是四间套单元。家中布置既朴素,又大方。墙上挂着曹禺先生和李玉茹老师的照片,是戏剧学院送给他们两位的纪念品。还有一张李玉茹老师六十多岁演出《贵妃醉酒》做“卧鱼”的彩色照片,动作洒脱到位,显示她深厚的艺术功力。
时过5年,2007年3月31日,李玉茹老师从上海华东医院东13-25给我寄来一封信,信中附有她写的几篇文章,其中之一是《我演〈贵妃醉酒〉》,她对演出时走三个“卧鱼”做了精到阐述,这些已是后话。那天我们看到她家钢琴架上摆着一张巴金照片,说明李老师一家与巴金老的亲密关系。李老师非常热情地接待我们。尽管她已八十多岁高龄,但身体尚好,还给我们倒茶拿水果。李老师送给我一本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曹禺的《没有说完的话》,实际上就是曹禺致李玉茹的书信集。我们把不久前录制的她的三部戏光盘送给她,请她提意见。我也说明,如果没有大问题,最好就不动了。李老师爽快地答应了。她一再对我和高长德等人亲自登门拜访表示感谢。李老师的热情豁达使我非常感动。不久李老师告诉我们,光盘她已经全部看完了,她感到很好。她再次对我们抢救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表示感谢。
借写这篇文章,我要对李老师说,我们真诚地感谢你的理解和谅解。由此我想到,由于音配像是一项巨大文化工程,尤其在我们进行突击争取完成任务的时候,肯定有很多做得不周到的地方。但是,很多的老艺术家和相关的同志们,以巨大热情支持我们,以宽容精神谅解我们。我要对他们说:“我们由衷地感谢你们!”没有你们的支持理解甚至谅解,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就不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我也遥祝住在华东医院的李玉茹老师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