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探索边界
最近的推文让一些朋友看不大懂了,抱怨说我现在离茶越来越远,是不是要转行?
哈哈,回想一路上,这应该是第二次遇到业内外朋友集中的质疑,——第一次是在提出“开汤品鉴技术理论”之时。
当时的很多声音是“空山跑偏了,原料、工艺、仓储才是正路,琢磨个汤感滋味那没什么用……”
随着时间流逝,随着思想的远播,一些人也不在人云亦云,而是试着开始独立思考了:茶,终为饮食范畴。不求滋味,别来何求?难道讲讲这黄鱼的出处,烹饪的考究,甚至于别人聊聊那最后的味道就能代替您亲自入口品尝?
所以到了,滋味才是饮食的终极价值,茶者亦然。
至此,质疑之声逐渐式微。直到我再提出基于追求汤感体验价值为核心的“消费端茶学(北宗茶学)”时,虽有不屑者,然无质疑之声。
这或许能说明一点——这条路应该是对的。
虽然车马尚稀,几多坎坷,但开辟一片新疆域不都如此。
期间我的学生在外地听到有人在讲述我的理论,虽然他说不清背后的道理;也看到有人在有样学样的用“标准开汤”的动作泡茶,虽然看得出她们不知究竟;也看到各地开始组织各种冲泡大赛,虽然到最后都成了“百家争鸣”……
看到这一切,我打心底里高兴和欣慰。而我能做的只是全力以赴,其他的就只能交给时间和运气了。
但随着“开汤品鉴理论”的逐渐成熟,我并未觉得功德圆满,而是看到了周围更大的疆域……
我们说汤感是体验的承载形式,而艺术也是体验的承载形式。传统审美讲究通感、联觉,那是否可以将汤感所承载的体验与其他体验建立起一种明确的(至少是相对明确的)通感、联觉,使各种形式的各自体验借由汤感这条纽带得以联结,以期共鸣。
基于此前的各种尝试,我发现这是可行的。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如果要真正领会某种形式的体验内涵,你必须要入得门径,深入其中,而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书法,你就要拿起笔来写;篆刻,你就要拿起石头来刻;音乐,你就要认认真真去听;电影,你就要老老实实去看;小说,你就要一章一章去读,——更有肾者,你还要试着去写。这样你才能获得作为一名创作者的那种创作体验,一串串文字是如何从指尖流淌而出的。它将有助于你在阅读中得到更深入的体验,跟作者沟通时也必将更深入。
而践行这一切就是探索那些新的疆域边界,过程或长或短,或快或慢。但在别人眼里往往都是些“似茶非茶”的东西,看不大懂也就成了某种必然。
其实根本不必看懂,因为我也只是在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