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工作的人,绝不会被亏待
最近有个很深的感受:
工作用心,是一项很稀缺的品质。
什么叫用心?
在我看来,就是能把一件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翻来覆去琢磨透彻,各种情况都考虑到,各种解决方案都能想出来。
明明一开始只有一个点,但用心的人总能拓展成一个面,一个体,然后展现给你看。
TA既不是传声筒,也不是复读机。TA说出来的每一句话,写出来的每一个字,都带着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即使你不同意,也能和TA就这些观点进行探讨,发展和改进。而不是听完看完之后,觉得敷衍了事。
我承认,这个跟智力有关,但不全是智力的原因。
更多的,是态度。
我以前讲过一个助理的故事,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这位小助理叫L,有一天老板让他帮忙定出差机票。
很简单的事情对吧?
普通人的做法,是去携程上看看有哪些时间段的机票,各自都是什么价格,从哪个机场起飞,然后给出几个选择给老板,结束。
看看L是怎么做的。
首先,他查询了老板出差日当天所有的机票,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排列出来,并着重筛选出早上9点至晚上18点这个时间段的所有航班。
接着,他翻阅了老板出差当天的其他行程安排,发现那天上午老板在上海浦东参加一个客户的会议。于是他又进一步把起飞机场定在了浦东机场,尽量缩短赶赴机场的行程时间。
最后,L查看了老板出差下榻的酒店地点,查询了当地交通的高峰时间段,并结合飞机降落的时间,给出了3个选项。
选项A:飞行时间最短,但是起飞晚。降落时正值当地交通晚高峰时间,并且头等舱没有了;
选项B:飞行时间中等,但是起飞早。降落时刚好赶上当地交通晚高峰时间。剩余少量头等舱,价格比平时贵;
选项C:飞行时间最长,比B选项航班起飞晚一点。降落时已过当地交通晚高峰,头等舱剩余不多,价格和平时一样。
最后,老板选择了C.
来,我们复盘一下这个事。
表面看只是简单的买机票,实际上这是个很严谨的筛选流程。在这件工作中,L分别选取了3个筛选标准:
1. 飞机的起降时间;
2. 机场和目的地之间的通勤时间;
3. 机票价格。
并且基于他对老板的了解,把这些标准进行了重要性排序。最重要的是地面通勤时间,其次是飞机行程时间,最后才是机票价格。
最后L再根据各种条件,来筛选不同的航班,给出最有可能的选项。
一件简单的工作,背后的思考逻辑却如此严密,这就是用心。
这件事,是L的老板在一次喝酒的时候告诉我的。后面几年,他一直带着L,他去哪里L跟着去哪里,一路高升。
由此及彼。
在职场上,我相信有无数件工作,比订机票复杂得多。但很多人做起来,比上网订个机票还简单,都是草草交差了事,根本谈不上用心。
一份方案,东抄一点西抄一点,拼拼凑凑就行了。
一次工作汇报,把数据全堆上去就算完成,既没有独特的发现也没有深刻的洞察。
一个项目,客户说什么就照做,客户没有说的就不做。只能当“手”,不能当“脑”。
这态度就跟渣男一样,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可能有人会说,老板用卖白菜的价雇我,还指望我操卖白粉的心,做梦呢?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工作用不用心,跟老板赏不赏识你,其实是两码事。
用心工作的人,受益更多的还是你自己。
当你对一个事情的了解更透彻了,想问题更深刻了,考虑的范围更周全了,最终提升的是你的思考能力和层次。
即使这个老板眼瞎,看不到你的成长和功劳,那也只是暂时的。你有大把的地方可以去,不是所有老板都眼瞎,一定有伯乐在等你。
这叫做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绝大多数人不用心,你用心了,就更容易脱颖而出。这也是一种竞争优势策略。
就像很多读者问我,公司里感觉只有自己工作很认真,其他人都是混日子。自己偶尔加个班还被同事挖苦说是奋斗逼,给老板作秀,在这种环境里该怎么办?
我的建议永远都是,暂时待着,把要学到的技巧和知识都吃透,然后果断跳槽。
既然个体改变不了大环境,那就等自己羽翼丰满了去换个环境。
就这么简单,没那么多纠结。
我的职业生涯里,见过许多后来飞黄腾达的人。其中90%的人我是看着他们年轻时候从一个实习生,小助理,慢慢做起来的。
这里面有人踩到了风口,但风口只是入场券。你看到了风口难道别人看不到?最后拼的是什么,依然是你用不用心。
用心打磨产品,用心调研市场,用心建立媒体关系,用心去做招聘。这都是很基本的商业原理,一点都不惊世骇俗,就看你沉不沉得住气。
我一个做投资的朋友告诉我,现在任何一个行业风口里,起码都已经有1000个玩家在里面厮杀。
永远不要低估中国的人口,不是只有北上广深才有创业。
现在不存在什么你知道的机会,人家不知道的。找机会容易,把机会做成事业很难。
有的人错过了风口,在企业里勤勤恳恳打工,也做得很不错。
他们用10年时间完成了职场前辈15年甚至20年的成就,我问他们的心得,结论最后都指向两个字:用心。
比如用心拓展自己的专业技能树,先把主业的工作做到专精,再慢慢拓展其他相关的业务技能,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万金油”人才。
比如用心经营自己的人脉交友圈,牢记互惠互利的原则和别人做等价交换甚至亏本交换,一点点爬上去。
比如用心拓展自己的知识眼界,去充电,去进修,去和不同行业的人士交流,用其他行业的经验打开自己行业的局限。
这个时代成功有很快的方法,可大多数还是很慢的方法。
快的机会来了就尽力去抓,错过了也不要失望懊悔,继续在自己的道路上精耕细作,时间会回报你。
那么,怎样判断自己工作时是不是用心?
最后分享3个小标准,大家可以自我测试一下。
第一,你的观点和做事方法,是不是立刻就想到的?
如果是,我建议你坐下来再仔细想想。
能够立刻想到,多半是因为有过往的经验。当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脑子里马上出现惯性反应,把以前的方法套上去直接用就行了。
比如,同一个类型的客户,就用同一个方案模板。最多删减一些文字说法,然后就交差了。
比如,同一种类型的问题,就用同一套流程步骤。即使有的地方明明是硬塞,也不用在意。
这么做不是说完全不对,只是很多时候,当我们想当然觉得这次的情况和上次一样时,往往都会被一些细节打脸。
到时你才恍然大悟,不一样,完全不一样。
避免掉入经验主义的陷阱,每一次都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是用心的第一步。
第二,你想的是一个点,一个线,还是一个面,一个体?
说白了,这就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在职场上,你不光要有严密的推断力,还要具备发散的联想力。
能够就眼前的一个很小的现象,联想到事件更大的背景,联想到背后隐藏的人物关系,联想到过去的经验教训,最后描绘出一个完整的图景。
就像把一滴墨滴到水里,蔓延开来都是你的思考领域。
举个例子。
开会时,客户说:
“我们的产品以后主攻30-40岁的消费人群。”
就这一句话,你要联想到诸多的前因后果。
比如,为什么之前都是主打25岁的人群,现在突然变成30岁以上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是产品的定位改变了,是老板拍脑袋定的方向,还是竞争对手已经抢先布局,你是在被迫追赶?
再比如,既然主打30-40岁的人群,那现在的产品有哪些地方能够打动这些人?仅仅换个包装够吗?现在的产品和过去比,有哪些功能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带来什么后果?
看到1个现象,能问出10个相关的问题,这就是联想力。
当你把这些问题抛给客户的时候,对方不会觉得你烦,只会觉得你是用心在对待他的项目。
第三,你是不是一个传声筒或者复读机?
很多公司都有一个职位,叫客户/项目对接人。
这种职位门槛极低,但是做好极难。
说它门槛低,是因为不需要什么专业技术和证书,是个人都能做。
既然是项目对接,那就对接好了。客户说我要个苹果,你告诉内部的同事说种个苹果出来就行了。
客户接着说,这个苹果上为什么不能长个梨子出来。你告诉同事,客户要一个能长出梨子的苹果,赶紧去种吧。
看出问题了没?
很多所谓的对接人,只不过是一个人型传声筒而已,根本谈不上用心。
面对不合理的要求,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客户说什么话就传什么话,大家听不懂就不断重复,变成一台复读机:
“客户要一个能长出梨子的苹果,我们要一个能长出梨子的苹果,为什么你们种不出一个能长出梨子的苹果!”
既然这样,公司养你干嘛呢?直接让客户和种苹果的同事讲不就行了?
所以说,做好项目对接这个职位极难,你得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既会挡事情,也会推进事情。
一方面你要说服客户,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另一方面你要激发内部同事的潜能,做出超越平均水平的东西。
如果客户的期望是90分,内部的产能是70分,那么你的任务是把大家的共识一起拉到80分。
这些靠什么?依然是用心琢磨和思考。
大家不妨对照一下自己,你在平时工作中,是不是一个传声筒或复读机?如果答案是Yes,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可以改变了。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示。
从今天起,做一个用心工作的人吧。
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