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兴亡更替的真实原因

《***》中的大智慧(惧诫)篇:有危机意识才能长远发展

【导读】

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孙权曾经说过:“夫存不忘亡,安必虑危,古之善教。”孔子在评注《易》时,也说过类似的话:“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先贤的这些话语,是“居安思危,思则有备”的重要体现。

古人这种“忧患意识”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周之际。当凤鸣岐山的周族取得克商的大捷,就产生了一种警惕和畏惧:上天既然以有德的周取代了失德的殷商,那么,周人一旦失德,上天自然也将如抛弃殷商一样把大周弃如敝履。因而,周人以一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的态度去从事政权建设。《尔雅》曰:“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恤义忧)!”作者***在此文中向我们宣扬的正是《十三经》中的文化精神!

【***原典】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所以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受者博,非独一姓也。昔孔子论《诗》,至于“殷士肤敏,灌将于京。”喟然叹曰:“富贵无常,不如是,王公其何以诫慎,民萌其何以劝勉!”《易》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故知惧而思诫,乃有国之福者矣。

【译文】

 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普天下人的天下。所以打天下的人一定要明白“三统”的道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认为夏朝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继周而兴的王朝又应尚黑。因此,三统循环指王朝更迭],认清人民的选择并非独独偏爱一家一姓,因而万万不可将锦绣河山当自家私有财产。从前孔子在评论《诗经》,讲到“殷士肤敏,裸将于京”[意为殷朝的士人品德聪敏,看出殷商将亡,纷纷去扶助周室]这一句时,感叹道:“荣华富贵有如云烟。如果富贵和贫穷固定在某个地方永不变更,那么,王公贵族还会有何畏惧呢?老百姓又怎么会积极进取呢?”《周易》说:“平安的时候不忘危难,幸存的时候不忘消亡。能做到这一点,身家性命就能长保平安,国家也不会沦丧了。”因此有危机感而又常常心存警觉,这实在是国家的福气和祥兆啊!

【史海沉钩】

本篇是《***》中的第二十章,名曰“惧诫”。所谓“惧诫”即忧虑“天命无常”,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敢肆意妄为。

惧诫意识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知恩畏罪”的道德精神,它体现出一家之长,一国之君,对于他所领导的和自己有着袍泽之情的群体在道德上所负的义务感、责任感。惧诫意识又是一种国家和民族乘风破浪、立诸不败的法宝,它能使领导者在凯旋得胜、补天浴日之后,仍能保持谨小慎微、虚怀若谷的处世态度,而不会在“春风得意马蹄疾”中忘乎所以,跌入低谷。

“富贵无常,不如是,王公其何以诫慎,民萌其何以劝勉!”南朝政权的频繁更迭,是为明证!

宋、齐、梁、陈的兴衰更替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唐朝诗人韦庄所撰《台城》中的诗句。台城位于今南京市玄武湖畔,作为六朝时期皇公贵戚的活动中心,(六朝即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此处歌舞饮宴,竞相奢靡,可谓繁盛至极,但这里也是权力角逐的之地,三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六个王朝迭番更代,犹如走马灯一般,教人顿生目不暇接之感,直觉兴衰遽变,短暂的豪华亦难以持作凭依。

昔者司马炎统一天下,开创晋朝,然而贾氏淫虐,祸乱宫闱,荼毒天下,加之以八王之乱,国力遭到了重创。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改元建武,意图偏霸一方,延续统治。但是好景不长,到了晋安帝这一代,皇位被桓玄所劫夺。

宋高祖刘裕和刘毅、何无忌等人暗地里图谋重建晋政权,打算发兵平定桓玄的反叛。与此同时,桓玄之妻也对丈夫说:“刘裕行止有龙势虎志,看问题不同凡响,不会久居人下,宜尽早除之。”双方暗中较力,丝毫不肯相让。

元兴三年(404年)二月,刘裕以打猎为名,聚集北府兵残余兵将1700余人,在京口举兵起义,歼灭了桓楚在此的兵力,杀死桓修。接着,众人推刘裕为盟主,传檄四方,各地纷起响应。桓玄恐惧不已,于是委托心腹吴甫之及皇甫敷带领精兵抵抗刘裕,刘裕先于江乘杀吴甫之,至江乘以南的罗落桥时奋力作战,又杀皇甫敷,继续进攻。三月,刘裕进攻覆舟山,并命弱兵登山,持着旗帜分道而行,营造四周皆有士兵,数量很多的假象;而又因桓玄守军大多是北府军出身,面对刘裕都没有斗志,刘裕于是与诸军进攻,顺利以火攻击溃桓玄守军,而桓玄亦弃城西逃。

在刘裕及其所领北府军的努力下,义熙元年(405年),晋军收复江陵,驱逐当地桓氏势力,并迎安帝返回建康。

刘裕“内有建树”之后,开始外图拓展,他遣使到后秦,要求后秦归还之前占领的南乡、顺阳、新野、舞阴等淮北诸郡,后秦皇帝姚兴可能鉴于西面战事吃紧,不想再在东面又与刘裕为敌,于是答应将淮北的南乡、顺阳、新野、舞阴等十二郡全部归还给东晋。

鉴于刘裕功大,被封为豫章郡公,食邑万户,赏绢三万匹。两年后,他又获授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徐兖二州刺史,入掌朝政大权。

接下来,他攻灭南燕、西灭蜀国、反击仇池、收复荆扬、北灭后秦,所战无不克捷!谏官们趁势进言说:“从晋义熙元年到元熙元年,金星白天出现,一共占卜七次,卦辞说‘太白昼经天,人更主,异姓兴。’义熙七年,五道彩虹出现在东方,占卜卦辞说‘五虹见,天子黜,圣人出。’义熙九年,镇星、岁星、金星、火星聚集在东井星附近。义熙十三年,镇星进入太徽区城,占卜,卦辞说‘镇星守太徽,有立王,有徙王。’元熙元年,黑龙四次升人天空,《易经》上说:‘冬龙见,天子亡社稷,大人受命。’汉代建武元年至建安末年一共一百九十六年而把帝位让给魏国。魏国从黄初元年至咸熙末年一共四十六年而把帝位让给晋国。晋国从太始元年到今天已经有一百五十六年。三代互相让出帝位。都发生在逢六的年数上。”

刘裕于是称帝。

高祖即位后不到三年,旋即病危,召见太子并告诫他说:“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徐羡之与傅亮当无异图;谢晦常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可以会稽处之。”后来果如其言,宋少帝因为嬉戏失德,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及谢晦所杀。刘裕第三子刘义隆可谓“关机阖开,雷厉风飞”,迅速与名将檀道济结成联盟,铲除把持国政的徐羡之等人,晋级至尊,是为文帝。

宋文帝提倡节俭并澄清吏治,开创了“元嘉之治”。430年起,宋文帝屡次北伐,由于准备不足,再加上文帝的错误指挥,以致“兵荒财单”,国力大减。名将檀道济因军功被宋文帝猜忌而被铲除,又使刘宋失去能与北魏制衡的大将。当北魏发生盖吴起事时,刘宋没能即时北伐。到445年时,北魏趁劲敌柔然暂衰时开始发动多次南征,双方于淮南来回拉锯,北魏军甚至一度逼近长江。刘宋在此后无力再举。

453年,宋文帝被太子邵所杀,三子刘骏趁机率军夺位,即宋孝武帝。他为人荒淫残暴,奸淫其侄女,发生两起宗室战事,最后还屠广陵城。当时民谣言道:“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即表示这段历史。其子前废帝继立后又大杀宗室,后为湘东王刘彧所杀,是为宋明帝。然而他亦大杀宗室,使宋孝武帝的子孙尽亡。在其主政期间,四方动荡,屡有叛变,天下不能安定。

会稽太守、寻阳王刘子房及东边几个郡都顺势起兵造反。在危机面前,萧道成被加辅国将军,奉命东讨,至晋陵,与叛军前锋程捍、孙昙馞等交战,一日破敌十二垒,平定了叛乱。

同年,萧道成又改任巴陵王卫军司马,并随之镇守会稽。这时,江州刺史、晋安王刘子勋又叛乱,从鄱阳山道直入三吴,情势十分紧张,萧道成带3000人堵截敌军,军械短缺,就用棕皮编成马具装,砍竹子充箭,夜晚举着火把进军,敌军见火炬连绵不断,吓得不战而逃。萧道成被升迁为桂阳王征北司马、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

公元467年(泰始三年)八月,宋明帝派沈攸之北伐,萧道成任假冠军将军、持节、都督北讨前锋诸军事,镇守淮阴,为沈攸之镇守后方。次年,明帝驾崩,下诏封其为右卫将军,领卫尉,加兵五百人,并与尚书令袁粲、护军褚渊、领军刘勔共掌大事。

元徽二年,宗室王侯刘休范自谓“宗戚莫二,应居宰辅”,然而“事既不至,怨愤弥结。招引勇士,缮修器械”,朝廷震动。萧道成领兵征伐,又建奇功。自此,朝廷实权渐集于萧道成。

直阁将军王敬则劝说萧道成:“打铁要趁热啊!”萧道成认为应该按照“先行废立——再加九锡——终继帝位”的步骤循序渐进,所以笑道:“你到现在还不明白曹操、司马懿和刘裕的手段吗?”

于是暗通杨玉夫,杀死主上刘昱,拥安成王刘准为帝,史称宋顺帝,改元升明。萧道成进位侍中、司空、录尚书事,任骠骑大将军,总掌军国大权。

公元479年(升明三年)三月初二日,宋顺帝任命太傅萧道成为相国,总领百官,封给他十个郡的封地,号称齐公,颁赐九锡,让他仍然担任骠骑大将军、扬州牧、南徐州刺史。同年四月,宋顺帝颁诏将帝位禅让给齐王萧道成。

萧道成的写作班子替他拟就称帝诏书,说:“臣子萧道成虔诚地把黑色的公牛献给伟大光明的上苍,并禀告你:自从有人类以来,就随着建立起管理百姓的体制,用来顺应天意开创人间业绩,使正道发扬光大。但天命不是固定不变。当初有虞氏和夏后氏各自从上代继承天命;自从汉魏以来,中期就有这种天命的交接,这些都有历史的记录。现在水德已经衰落,世上一片混乱,实在是依靠我萧道成的拯救,才免除消解了这场大的灾难,使社会重新安定,上天常把管理百姓和土地的权力交给有才能和德行的人,我本人多次谢绝百姓的拥戴,没有接受皇帝的位置,然而天下人都说:‘上天让你这样做,是不能违背的,国家不能一天没有主心骨’。我不敢违抗上天的命令,只有顺从上天的旨意,恭敬地挑选吉祥的日子,虔诚地捧着受命的大符,登上高台接受帝位,把这些报告给上天,以表达我自己的心情,让天下人明白。请上天接受我的供奉。”

萧道成即位后,他的政风也如同宋初,为政节俭,以抚民为要,可惜在位四年就去世了。他的太子萧赜继立,即齐武帝。齐武帝从父遗训,粗衣粝食,先人后己,与北魏也无战事,一心只在安民保境,造就了「永明之治」。齐武帝去世后,由皇太孙萧昭业继立,由萧子良与萧鸾辅政。然而他寡问政务,不恤黎民,大权渐由萧鸾掌握。萧鸾有意篡位,杀齐帝后改立其弟萧昭文,不久废帝自立,是为齐明帝。齐明帝继位后,利用典签官大杀宗室诸王,高帝与武帝的子孙都被杀尽。齐明帝去世后由太子萧宝卷继立。他昏庸残暴,杀害顾命大臣,激起各地方镇叛乱。乱事平定后,他又杀平乱有功的雍州刺史萧懿。

萧懿之弟萧衍见兄长“有功而见诛”以后,愤愤不平,召集部下商议废掉萧宝卷。众人非常赞同,萧衍于是大力招兵,准备和萧宝卷决战,很快招募到甲士千人,马上千匹,战船三千艘。为了增加号召力,萧衍联合了南康王萧宝融一起举兵,后来萧宝融(即齐和帝)在江陵即位。他们共同和萧宝卷争夺齐的政权。最后,萧衍领兵到达了建康城下,和守军激战,攻下了外城,将齐宫城团团围住。

在国难之际,齐内部仍有奸臣进谗言,说事到如此完全是文武大臣的过错,怂恿萧宝卷大开杀戒。这使征虏将军王珍国异常愤恨,暗中派心腹给萧衍送去一个明镜,表示心迹。王珍国和其他大臣,带兵夜入皇宫,杀死在国难当头还在醉生梦死、歌舞不断的萧宝卷。然后将他的头颅送出,献给萧衍。萧衍在攻占首都建康后,派兵四处征讨,各地的官员纷纷投降归顺。这次萧衍拥戴萧宝融,消灭了东昏侯,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因此升任大司马,掌管中外军国大事,还享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殊荣。

中兴二年(502年),萧宝融的中领军夏侯祥为了巴结其主公,逼迫皇帝禅让。同年四月,萧衍正式在都城的南郊祭告天地,登坛接受百官跪拜朝贺,建立梁朝。

萧衍称帝之后,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很勤于政务,而且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他为了广泛地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良才没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萧衍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史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讲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过好几次的,吃饭也是蔬菜和豆类,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在这方面,萧衍在中国古代所有皇帝中也算得上出类拔萃之辈。

可惜,他仍毁在两件“不察”之事中,一是笃信佛教。萧衍不仅几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这使得他没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现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萧衍也是刚愎自用,乱建佛寺,不听劝谏,导致后期的政绩下降。

二是重用叛将。东西魏时期,东魏将侯景受东魏及西魏逼迫投奔梁,梁武帝任用他北伐东魏。但在梁军战败后,梁武帝意图送还侯景以求和。侯景得知后举兵叛变,南攻建康,史称侯景之乱。梁将萧正德引他渡江,使侯景攻入建康,梁武帝退至台城。之后各地虽有勤王之师,但皆持观望态度。侯景得以逞其凶暴,大肆屠杀江南世族,为南朝政治带来毁灭性打击。梁武帝死后,侯景篡政,先后立杀梁简文帝萧纲及萧栋,最后干脆改旗易帜,建国曰汉。

侯景虽能登位为帝,但其势力仅在江东一带,湖广、四川等地的基层组织依旧由梁室掌控,只是各军互相牵制,不愿讨伐。之后,广州太守陈霸先率军与湘东王绎派遣的王僧辩二军合并,攻灭侯景。

陈霸先也与先前几个篡位的权臣一样,隐忍其志,暂时拥立傀儡萧绎为帝,暗中扩展自己的党羽。梁承圣三年,西魏破江陵,梁元帝被杀。王僧辩与陈霸先商定,以萧方智为梁王、太宰,秉承皇帝旨意。承圣四年,王僧辩为北齐军势所慑,屈事北齐,迎立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梁帝,以萧方智为太子,陈霸先苦劝无效。同年九月,陈霸先袭杀死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改元绍泰,是为梁敬帝。陈霸先任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领扬、南徐二州刺史,掌握实权。

王僧辩被杀后,其余部起兵反陈霸先。绍泰元年十月,震州刺史杜龛与义兴太守韦载、吴郡太守王僧智等据城抗陈霸先。杜龛遣杜泰率精兵5000攻长城(今浙江长兴东),击陈霸先子陈蒨不克而退。陈霸先派部将周文育攻义兴(今江苏宜兴),首战失利,陈霸先遂自率军东讨,攻拔其城外水栅。

此后,陈霸先“周道如砥”,击退北齐,南定萧勃,挫败王琳,堪称一路绿灯。梁太平二年(557年)十月,梁敬帝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如释重负,南梁灭亡。陈霸先称帝,改元永定,国号陈,是为陈武帝。史称南朝陈。

陈霸先当上皇帝以后,也很小心,唐朝初期史学家姚思廉赞美他“以俭素自率,常膳不过数品,私飨曲宴,皆瓦器蚌盘,肴核庶羞,裁令充足而已,不为虚费。初平侯景,及立绍泰,子女玉帛,皆班将士。其充闱房者,衣不重彩,饰无金翠,哥钟女乐,不列于前。及乎践祚,弥厉恭俭。

其死后,他弟弟的儿子陈蒨被立为皇帝[就是陈世祖文皇帝]。陈文帝死后,太子伯宗被立为皇帝[后来被废掉]。后来陈伯宗被废掉,陈顼被立为皇帝[陈顼是高宗宣皇帝,是始兴烈王的第二个儿子]。陈顼死后,太子陈叔宝被立为皇帝,陈叔宝就是长城公。陈叔宝做太子的时候,喜欢学习,有文学和艺术方面的修养。然而,即位以后,他很快忘记了父辈的教敕,经常沉缅酒色[身边受宠爱的妃子有五十多人;穿着华丽,长相漂亮的妇女有一千多人。曾经让孔贵妃等八个女子夹坐,江总、孔范等十个人参加宴会,被称为“狎客”。他先让八个女子在彩纸上写好五言诗,然后让这十个客人接着往下续写,谁续写的慢了,就罚谁喝酒,他们就这样习以为常,通宵达旦地寻欢作乐]。

此时恰值隋文帝代周受禅,雄心万丈之刻。陈后主却不把他放在眼里,在信中讥诮杨坚说:“如果你统治的地区能治理好,天下就太平了,别的地方你少管!”于是杨坚怒而下诏曰:“犬羊凌纵,侵窃郊几,蜂虿有毒,宜时扫定。

诸将乃受命伐陈,杨广出六合、杨俊出襄阳、杨素带领水军出永安,共五十一万八千大军,分三路进击。八年十二月,杨素沿长江击破敌方的沿江守军,顺流而东。但因为施文卿、沈客卿等扣留告急文书,导致陈朝无法把大军从建康调出。

开皇九年正月二十甲申日(589年2月10日),陈将任忠引韩擒虎攻入建康城,捉住陈叔宝,陈朝灭亡。

不久,各地陈军或受陈后主号令投降、或抵抗隋军而被消灭,只有岭南地区受冼夫人保境据守。

开皇十年(590年)八月,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至此,天下一统。

统观宋、齐、梁、陈的兴衰更替,不禁让我们感慨万端。***说:“故知惧而思诫,乃有国之福者矣。”确实是这样啊!

作者  赵丹阳  文史作家,时评人。微信公号:wuleihuaj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