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南阳宛南书院:夹墙藏美,智除恶僧
关于宛南书院的沿革史,罗松晨在《南阳历代书院发展概述》中简述说:“宛南书院:创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院址在南阳城东的弥陀寺。元至元元年(1335年),改为学府。元末遭兵燹。明洪武九年(1376年),南阳县知县刘英在书院故址重新营建。永乐七年(1409年)'值霖潦倾,所存无几’。永乐八年(1410年),知县陈正伦再次重修。宣德五年(1430年),知县李桓圭继修大成殿,两庑建明伦堂、棂星门。嘉靖十年(1531年)增建启圣祠、两庑、戟门、棂星门,创建名宦、乡贤二祠,又建以射圃、二亭,并置义樽俎豆之属。明末被毁。清顺治九年(1652年),南阳知县李廷松在废址上重新营建大成殿,内设御书'万世师表’匾额。康熙六年(1667年),南阳教谕刘文成增建启圣祠、两庑、明伦堂等。知府张文明时,再建文昌阁、藏书楼、魁星阁等。乾隆十六年(1715年),南阳知府庄有信又重新改建,四周筑垣为院,三门名为左礼门、右仪门、中为大门,直入先贤祠,次为总讲堂,藏书楼为尊经阁,阁后列屋,左右分四斋,名为'敦仁’,'集义’、'复礼’、'达智’。各斋均建讲堂,列书屋数十间,座落棋布,严谨大方。全院占地七十余亩,有房三百余间,规模宏大,为晚清时豫州最大的书院。”
该院创建于元代,其是在一座佛寺的基础上改建而成者,元末毁于战火,明代予以重建,此后一路重修。从叙述看,该书院内有文庙,亦建有文昌阁和藏书楼等。乾隆年间,南阳知府庄有信予以扩建,使得该书院规模达到鼎盛。
然而明嘉靖版《南阳府志》中有如下一段话:“万历时分守参议黄纬《修学记》云:学建自唐贞观初”。按此说法,南阳县儒学早在唐初就已有之,但黄纬没有给出这种说法的依据,所以《府志》中说“惜无他证”。而宛南书院创建时间的主流说法还是元代。
关于宛南书院之后的情况,嘉庆九年,南阳知府马维驭在《重修宛南书院碑记》中写道:“宛南为豫之大郡,自前府鹤山庄公改东郊废寺,创为书院,萃十三邑之士肄业于中,人文蔚起,蒸蒸日上。殆仰体圣朝作人之化焉。院之外僻地树栅,内侧有先圣祠,有讲堂,有尊经阁。又分为四斋,斋各有讲堂,有轩,有廊,有曲房,有斗室,庖湢游息各有其所,规模宏敞,制度美备,诚盛举也。”
马维驭把宛南书院的创建时间拉低到了乾隆十六年庄有信当知府时代,想来他是把重建时间视之为创建时间,但这也说明了人们对庄有信所创书院的认可。道光七年,南阳知府唐业谦在其所撰《重修宛南书院碑记》中亦持这种说法:“宛南书院,自乾隆十六年鹤山庄太守建立,嘉庆九年惺庵马太守重修,迄今二十有四年,墙垣半圮,丹添剥落,梓庭中丞程公以道光六年春三月阅兵临郡,覩斯而贻曰:是不修何以作□。因是廖邵庵太守倡仪捐赀,各属合成,输将勇躍。廖太守解任去,而谦边承其下车省现场笃不敢缓,爰诹告于七月二十三日兴工,缺补之,汙饰之,应揭者揭之,应增者增之,越四月二十一日落成。”
可见,庄有信在宛南书院沿革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为此,同治版《番禺县志》中称:“庄有信,字任可。少与仲兄有恭竞爽。人称'禺山二庄’。由鹤山学举乾隆六年(1741年)乡试,七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十五年典试山右,称'得人’。出知南阳府,地方利弊,务与兴除,民赖以安详。毁古寺,改建宛南书院。”
庄有信做南阳知府时,毁古寺改建宛南书院。可见他不是在元代宛南书院的旧址之上予以扩建,而是另外毁掉了一处佛寺。关于其所毁佛寺的名称,以上所引几处文献均未提及,《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南南阳卧龙卷》中有一篇专谈宛南书院的文章,此文的讲述人是崔明,他首先提到:“南阳有句歇后语,叫'东大寺和尚——罢(耙)了!’这句话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为什么流传得这样广泛呢?原来,这里面有一桩骇人听闻的故事。”
庄有信所毁古寺乃是南阳的东大寺,关于东大寺何以改成了宛南书院,崔明所讲故事颇长,其大致意思如下:清乾隆年间,南阳东墙外有个东大寺,此寺规模甚大,里面有500个和尚,主持名悟静,悟静自称是皇亲国戚,但实际上他不过是“乾隆皇帝一个妃子的干娘的娘家侄儿”。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却让当地人畏惧其几分,甚至知府也会巴结他。
当年东大寺香火很盛,但接二连三地发生了烧香女子失踪事件,有人怀疑是东大寺内的和尚所为,但拿不到证据,有人禀报官府要求搜查此寺,但官府一概不受理。悟静喜欢下棋,当地有个落第秀才名张洪为悟静的棋友。某天,两人正在下棋间,小和尚禀报说知府大人求见,悟静立即前往,他忘记把张洪送走,张洪坐在那里等候时,听到画屏后有女子问:“师傅,今晚让哪位姑娘陪你?”张洪走上前,发现后面站着一女子,正在此时悟静回来了,张洪就此告辞。
没想到当晚悟静就找人命张洪再去东大寺,自此张洪就没了踪影,此时庄有信刚到任南阳知府,百姓见他为官清正,于是将东大寺的事情禀报于他。庄知府到东大寺暗访,发现这里有一尊活佛,活佛端坐台上,身体一动不动但眼珠会转,他觉得其中有问题,于是差人到此寺称邀请活佛回来做法事,强行把活佛抬出。经过治疗,活佛终于能够说话,原来他就是秀才张洪。张洪讲到悟静每日给他灌药,使其四肢瘫痪不能说话的经过,同时张洪又告诉庄有信东大寺藏有女子之事。庄有信带兵前去搜查东大寺,果然在庙里的夹墙内搜出上百个女子,庄知府经过审讯,把无罪的和尚释放,将悟静和他手下的四大金刚投入大牢。
东大寺内救出上百个女子之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庄有信担心事情闹大,于是进京禀报皇帝,据说当时皇帝正在下棋,闻听禀报之后,只是跟内侍说“出家之人,罢了!”
庄有信愁眉不展返回南阳,正在发愁间,张洪前来,庄有信向他讲述了皇帝的所言,张洪把皇帝说的“罢了”听成了“耙了”,他认为耙了虽然赶不上千刀万剐,但也可以消民愤。庄有信闻听张洪一说,立即有了主意:
第二天上午,五个杀人和尚埋在沙滩之中。他们的光脑袋留在外边,像摆了五个西瓜。午时三刻,一阵鼓响,二十头南阳黄牛拉着十盘大耙,耙将起来。顷刻间,头碎血流,一片红沙,白河两岸,人山人海,欢声雷动。
耙了杀人和尚,庄知府呈请河南巡抚陈宏,把东大寺改为书院。陈宏因为南阳古称宛南,就亲笔题名“宛南书院”。
当地既然广泛流传这一句歇后语,想来不是空穴来风,其中有多少演义成分,则难知之。而庄有信将东大寺改为书院的事迹多载于正史,且该书院在南阳很有名气。对于此书院以后的沿革情况,《南阳文史资料》中刊发的南阳市教委所撰《八大书院》一文称: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书院为学堂。清宣统三年,宛南中学堂与其合并,称南阳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称宛南第一中学。民国四年(1915)改为河南省立南阳中学。民国九年(1920年)改为河南省立第五中学。民国二十二年(1933)复名河南省立南阳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沿用其名。七十年代以来称南阳市第一中学。由于南阳市人民政府重视教育事业、舍得投资,该校旧房大部得到修茸和改造,并建了一批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宿舍楼。现旧有建筑大部无存,仅留经过修葺的讲堂等少量建筑。
罗松晨文中则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改为南阳中学堂。民国初年,改称宛南第一中学堂。民国九年(1920年)改称河南省立第五中学校,1952年更名为南阳第一中学,院内现存有创建和重修书院的碑碣六通。1971年,复名为南阳市第一中学。进入新世纪后,一中迁址,现为南阳市六中(南阳市实验中学)。”
关于宛南书院刻书情况,苏晓君纂《苏斋选目》中载有两种书,前一种为:《宋人经义约钞》三卷/(清)孙葆田辑.—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宛南书院刻本 一册 十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 黑口左右双边单鱼尾”
后一种则是:《作义要诀》一卷/(元)倪士毅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宛南书院刻本一册九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左右双边单鱼尾
可见宛南书院所刻之书主要是科举参考书。
实验中学大门
2021年3月26日,跟随刘宛伟先生前往南阳市实验中学探看宛南书院,他事先已经通过熟人联系到了该校副校长段先生。到达该校门前时,因为疫情要求,汽车必须通过专门的测温通道,乘车之人也要下车。刘先生告知保安已经与段校长谈妥,但保安不为所动,称校方规定必须让邀请之人到门口来接。等候了两分钟,段校长赶来,我们得以入校。
文脉刻石
简介
段校长对该校的历史颇为了解,他边走边向我二人讲述。走进校门后,我们看到一块随形石上刻着“文脉”二字,书写落款为二月河,可见这位作家在当地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此石的背面刊刻的是《文脉碑记》,我本以为此文会从元代创建宛南书院讲起,该文却主要讲述了1949年后的情况。将该校源远流长的文脉讲得这么短,真让人觉得遗憾。
著名校友
校园的一面墙上有“南中校友题词”,此处一字排开六块新刻之碑,均为该校著名校友的书法作品,段校长向我讲述着这几位校友的成就。
花坛
大殿
今名
穿过文脉石,沿着中轴线向前走,此处有一广场,广场上建有多个花坛,这种做法在他处并不多见。广场后方为一座古建,外观看过去,像是大成殿,但以学校的功能来说,也有可能是由明伦堂改建而成,此屋悬匾“道义渊府”。门前有卧石,上刻“省立南阳中学校”。
图书室
旧顶
布局
前台
走进大殿内,里面改成了图书馆,后门悬匾“鲁迅图书室”,落款为郭沫若。大殿的举架很高,上方梁柱未涂油彩,能够看出原有的斑驳,可见这是用旧料复建而成。虽然梁柁已经涂了油漆,但还是能感觉出是旧物,藻顶的彩绘已无痕迹,而今露着白茬儿,不知道是否是在等候着修复。
民国古建
文保牌
参观完大殿继续向后走,所走左路名礼义路,在路旁有一单独院落,走进观之,里面有一排平房,感觉是民国建筑。段校长介绍说,以前这里是教师宿舍。而今此屋门前停着许多电动车,且有年轻人在出出进进,看来仍是宿舍。
大殿背面
学以致用
穿越
继续向校园深处走去,后面还有一排民国建筑,此乃当年的教室,穿过门洞,后院中看到一座二层古建,感觉这应是当年的尊经阁,也就是宛南书院的藏书处。
尊经阁
操场
射圃路
古建
古建二
转到后院从另一侧返回,在院中又看到多座老建筑,且在一块绿地内看到两块古碑的碑额,只是碑身不知去了哪里。既然古碑处在校园内,想来这是宛南书院碑记。
鹿鸣堂
大殿侧旁
古碑
从总体上看,宛南书院格局基本得以保留,虽然这里的古建做过翻新,但基本是在原址上进行,由此即可看到当年书院的规模宏大,同时也体现了该校对于历史的重视,只是希望他们能够把文脉沿革向前追溯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