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张“娃娃兵”照片爆红,贵州老兵坚称是自己,结果如何?

2014年的一天,一张70年前的“娃娃兵”照片经过装裱好之后,送到了贵州的一名83岁的抗战老兵手中。

只见这张照片上,一个大约十二三岁的小男孩,竖起了右手的大拇指,童稚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小男孩穿着厚厚的棉衣,与远处穿着短袖的人们显得格格不入。

他矮小的身上,挂满了装备,一个口盅、两个水壶、一个斜肩包,背后似乎还背着什么,让人心生怜悯。

如果稍加细看,还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头上,戴着两顶帽子。

他的脚下,一双布鞋已经磨得破烂。若不是他的两只小腿上缠着绑腿,很难想到他是一名小战士。

小战士

突然间,眼泪顺着老人满是皱纹的脸颊流了下来。他一遍又一遍地用手轻轻抚摸着这张照片,哽咽道:“你们从哪里得来的照片?这就是我啊!”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

这位老人是谁?

这张照片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世界之大,照片上的小战士真的是他吗?

后来,为了确认老人所说的话,人们还特意找了几方面的专家,专门对这张照片进行了鉴定,鉴定的结果又如何呢?

接下来,本文就从1931年说起,带大家一起回顾一下那一段历史故事。

最小“娃娃兵”

1931年4月,陈友礼出生在贵州省赫章县平山乡的一户穷苦人家,父母希望日子过得美美满满,所以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做“小满满”。

但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民不聊生,饥不择食,人们能活下去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美美满满”只不过是一种精神寄托罢了。

在陈友礼只有1岁的时候,母亲便不幸因病去世了,陈友礼自此失去了母爱。由于父亲要外出打些零工养家糊口,小小的陈友礼便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在爷爷奶奶的看护下慢慢长大。

旧社会的医疗条件极差,生活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寿命往往都比较短,现在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病,在当时可能就会要了人的命。在随后的几年内,陈友礼的爷爷奶奶也相继去世,年幼的陈友礼不得不跟着父亲一起干活,成为父亲的小帮手。

在陈友礼10岁时,唯一的亲人——父亲也病倒在床,不久后便撒手人寰,离他而去。从此,陈友礼的身边再无亲人,成为了一个孤儿。

一个10岁的孩子,无依无靠,怎么生存?

他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不得已之下,只好以乞讨为生,浪迹天涯。

夜幕降临,到外漆黑一片,小小的陈友礼特别害怕,他开始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泪水流了一遍又一遍,最后眼泪都快流干了。他特别羡慕有爸爸妈妈的孩子。

1942年底,正当陈友礼饿着肚子在大街上流浪之时,他看到了一条长长的队伍,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大家是在报名参军,保家卫国。

人们的热情感染了幼小的陈友礼,想着自己到处流浪,倒不如去当兵,不但可以像大家那样保家卫国,还能混一口饭吃,岂不两全其美?于是,他也不管自己是否达到征兵的年龄标准,跟着大人们排起队来。在长长的队伍中,他显得异常矮小。

陈友礼与“娃娃兵”雕像

队伍慢慢地往前移动,等了好长一段时间,终于轮到陈友礼了。

“你这么小,怎么当兵?别让枪声把你吓尿了,赶紧回去找你爸爸妈妈吧!”看着矮小而童稚的陈友礼,征兵员皱了皱眉头。

但陈友礼却不服气了,回答道:“我爸爸妈妈已经不在了,我是个孤儿。不要看我小,我可以打鬼子的!虽然我拿不动枪,但是我可以扔手榴弹!”

征兵员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又问:“战场上子弹可不长眼睛,打起仗来随时会没命的,你不怕死吗?”

“我不怕!我就要打鬼子!”陈友礼答道。

看着他的一副倔强劲,他坚毅的目光和坚定的决心,看着他衣衫破烂但有一身志气,征兵员于心不忍,便收下了他。

这一年,陈友礼11岁,成为了部队里最小的“娃娃兵”。

入伍后,陈友礼跟着部队里的一名马夫,一起喂马、养马。

这名马夫是个慈祥之人,看到眼前的这名“娃娃兵”,对他百般照顾,爱之如子,有他吃的一口,就有陈友礼吃的一口;闲暇之余,他还给陈友礼讲了很多有关战争和生活的故事。

一天,两人正在闲聊,马夫突然对陈友礼说:“要不我当你干爹,你当我干儿子怎样?”

听到马夫所说的话,陈友礼欢天喜地,连连答应:“真的吗?太好了,我终于又有爹爹了!”他高兴地跳了起来。

从此之后,陈友礼和干爹的关系更加亲近了。干爹给了他父亲般的关怀,使得他倍感温暖。

印象最深的战役:攻克松山

为了打通滇缅公路这条关系着中华民族安危的生命线,保障抗战物资的运输安全,1944年5月,滇西战役打响。

13岁的陈友礼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5军200师600团3营8连,给一个姓陆的连长当勤务兵,负责给连长送水、送饭和洗衣服等工作。不过,当战争打响之时,陈友礼也要和战友们一样,带上卡宾枪,随时准备着战斗。

最让陈友礼老人难忘的是——松山战役。每当谈起当年的松山战役,老人家都要强忍着眼中的泪水。

松山战役旧址

敌人同样意识到滇缅公路在战略中的重要性,企图掐住我军抗战物资运输的咽喉,所以早在两年前的1942年,便占领了松山,并且在松山修建了极为坚固的工事——碉堡。

碉堡坚固到什么程度?用陈友礼老人的话说,就是“飞机炸不掉,炮弹轰不垮”。

战士们一批批冲上去,一批批倒下来;再一批批冲上去,又一批批倒下来…面对着死亡,战士们前仆后继,毫不畏惧!

敌人凭着先进的武器、坚固的工事,占据着战争的绝对优势;敌军每伤亡一个人,我军就要伤亡七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与敌人之间的正面战争毫无胜算。

每一场战争过后,看着满地的战友的尸体,惨不忍睹,陈友礼的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而每当回忆起这一幕,老人家的泪水便在眼睛里打转。

后来,战士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挖地道!既然从地面上炸不垮碉堡,那就从地下把它炸掉!

于是,战士们齐心协力,开始挖起了地道,将地道挖到碉堡下面,然后在里面塞了两卡车的炸药,最后终于将碉堡炸毁!

在爆炸的那一瞬间,地动山摇,陈友礼与战友们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眼里饱含着热泪,相互之间抱成了一团。

这一场胜利,来得太艰难了!

回龙山战役,连长受伤没再相见

对于陈友礼来说,作为一个孤儿,他是不幸的;但作为部队里的最小“娃娃兵”,他是幸运的,他不但得到了“干爹”的疼爱,还得到了陆连长无微不至的关怀。

自从当上了陆连长的勤务兵,陆连长对他是宠爱有加。重一点的活儿,陆连长舍不得让他做;有好吃的,陆连长准会给他留一份;一有空的时候,陆连长便教他打枪、识字,还说在抗战胜利之后要送他上学念书。

娃娃兵方阵

除了干爹,陆连长又一次让陈友礼感觉到了父亲般的温暖,他给连长干活也更加卖力了。但是,一场回龙山战役,让陈友礼遗憾终身。

这场回龙山之战发生在抗战末期,那时候回龙山的敌人,已经是瓮中之鳖,但仍在垂死挣扎。

一天,正值黄昏时分,紧张了一天的战士们,已显得有些疲惫。

正在这时,一大批敌人毫无征兆地从山上一拥而下,战士们猝不及防,很多人死在了敌人的刀枪之下。

陆连长连忙排兵布阵,带领战士们奋勇杀敌。在与敌人搏斗的过程中,陆连长受伤,这时敌方又一名士兵拿起刺刀向陆连长直扑而来,陆连长下意识地用手去阻挡,但不料再次被刺刀刺中。

眼看陆连长已无抵抗之力,在这万分紧急关头,陈友礼立即拿起枪,向那名士兵连开了几枪。见士兵倒地,陈友礼赶紧和战友一起把陆连长扶起来就往山下跑,把他送到了担架上。

陈友礼一边哭着一边对抬担架的同志说道:“这是我们连长,求求你们赶紧救救他!”

这一别之后,陈友礼就再也没有见到陆连长。多年以后,他仍然想念着陆连长,他的内心祈祷着,希望陆连长依然在世!

一张穿越了70年的照片

抗战胜利两年后的1947年,陈友礼随所在的部队一起编入解放军,16岁的陈友礼当了一名司号员,在部队中负责吹军号。

后来,陈友礼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并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军。

陈友礼

在陈友礼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共参加大小战斗五十多次,他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最后又幸运地活了下来。

1955年,陈友礼正式退伍。此时的陈友礼,已是一个24岁的帅小伙。

他回到了阔别了13年的贵州老家,当起了一名工人,在新的岗位上,为建设新中国默默耕耘,从此过上了普普通通的生活。而他十多年的战斗经历,则鲜为人知,直到2012年底。这一年,陈友礼已是81岁高龄。

有一天,贵州抗战老兵慰问团的志愿者同志历尽千辛万苦,到处寻找抗战老兵,好不容易才找到了陈友礼。出于好奇和对老人的关心,志愿者同志和陈友礼拉起了家常,又问起了他的战斗经历。

不经意间,志愿者同志发现,陈友礼的心中有一大遗憾,就是没有留下当年当“娃娃兵”时的照片,他还说,曾经有一个美国记者给他拍过照片,但由于当时照片还没来得及冲洗,便再也没见过这个记者,照片也没拿到。

“要是当时能留下一两张照片就好了!”陈友礼老人感叹道。

正所谓“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让陈友礼万分感动的是,他随意说出来的一句话,让志愿者同志牢牢记在了心里。他们想帮眼前的这位抗战老兵了却这一桩心愿。

但是,怎么了却老人家的这一桩心愿呢?为了这事,志愿者们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2014年的夏天,志愿者同志在网站上看到了一张“娃娃兵”的照片,心想:就算这张照片不是陈友礼老人本人的,但有着同样的故事,老人应该是喜欢的。

于是,志愿者同志便把这张照片下载了下来,并让人把照片放大并装裱好,打算送给陈友礼作为纪念。

不料这一送可不得了!

当陈友礼看到这一张照片的时候,变得激动起来,瞬间热泪盈眶。他哽咽地说道:“你们从哪里得来的照片?这就是我啊!”

老人的这一举动,让在场的所有志愿者都感到无比惊讶:这个巧合也太大了吧!

陈友礼与“娃娃兵”照片

既然照片是自己的,那么,老人应该记得照片里的细节,于是志愿者便和陈友礼攀谈起来。

“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拍的?”

“这是我们在攻打龙陵后,1944年冬天,两个外国记者给我照的。在经过连长的同意后,他们先是在一个战壕里给我照了相,后来又让我到一个岔路口给我照。照完相之后,他们还送给我两块饼干作为奖励。”

“当时身上为什么会挂着两个水壶?”

“我是连长的勤务兵。两个水壶一个是我的,另外一个是给连长装盐巴和辣椒面的。”

“头上为什么会戴着两顶帽子?”

“那个时候,部队给我发了新的军帽,但是帽子太大了,所以我将旧的帽子戴在下面,两顶帽子叠着戴。”

“这个袋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

“这个是干粮袋,里面装着两个硬馒头。”

老人没有丝毫迟疑的回答,无懈可击,似乎在说:你们不用问了,这千真万确就是我啊!

照片上“娃娃兵”的身份之谜

后来,志愿者又查了这张照片的来历,果然是出于外国记者之手,拍摄时间是1944年11月23日,与陈友礼本人所说的“1944年冬天”也完全吻合!

那么,世界上真的有这么巧的事情么?

一个细节,又让志愿者陷入了沉思。

原来,在网站上,这张照片底下还写着如下所示的一行字:

李占宏(Lee Chan-Hon)刚刚满13岁,尽管已经在中国军队里服役两年,仍然稚气十足,面对镜头做微笑状(1944年11月23日)。

从照片是文字描述来看,信息与陈友礼的实际情况是基本符合的,但名字例外。Lee Chan-Hon看起来怎么也不像是老人的名字“陈友礼”。

陈友礼老人

这种情况的发生,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这名记者将陈友礼的名字写错了;

第二种:当年这名记者不只是给陈友礼拍照,应该还给其他“娃娃兵”也拍过照。换句话说就是,照片上的“娃娃兵”根本上就不是陈友礼,而是另外的一名小战士。

照片上“娃娃兵”的真实身份,不容忽视。为了进一步考证,志愿者们又将这张照片以及陈友礼老人的本人照片送到了贵州省公安厅技术处,请求做鉴定;后来,为慎重起见,志愿者们又将照片送到擅长人体面部结构识别的南京画院和贵州知名画家处鉴定。

但是,前后历经两年,各个地方都没有给出明确的鉴定结果,回复几乎都是一样:高度疑似!

因此,从最可能的情况来看,就是这名记者将陈友礼的名字写错了。但就算是写错,也不会错得这么离谱吧?

其实,如果根据将人的名写在前、姓写在后的英文习惯,Lee Chan-Hon就变成了Chan-Hon Lee,这与“陈友礼”这个名字就非常相近了!

总结

一张“娃娃兵”的照片,穿越了70年,不管它是不是陈友礼本人的照片,都已经不重要了,都不可否认陈友礼老人是抗战老兵这一事实。

看到这张照片之时,老人禁不住落泪,他想了当年的艰苦岁月,想起了战争场面的惨不忍睹,想起了给予自己“父亲”般关怀的干爹和陆连长。

陈友礼强忍泪水

“为了抗战,为了我们中国人民,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打死我也值得,打死就算了,当时没有考虑生死!”

这就是从陈友礼老人口中说出的最朴实的话,虽然时隔多年,但英雄气概不减,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不减!

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像陈友礼一样、本是读书识字的大好年华,却又毅然走上战场的“娃娃兵”不知还有多少?!

每当想起那一段难忘的历史,想起今天的太平盛世,正如陈友礼老人在采访时所说的:

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共和国的成立,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报答我们的民族,报答我们的祖国,我们祖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确实繁荣昌盛,现在我们的生活确实要好好过。

是的,国难当头,全国人民不顾个人安危,不管年龄大小,拿起枪,走向战场,前仆后继,奋勇抵抗,义无反顾,谱写了一支支生命的赞歌!

今天我们的幸福来生来之不易,应该对它倍加珍惜,时时刻刻不要忘了先辈们舍身取义、辛辛苦苦为我们打下的江山才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