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别慌!这些肝脏占位可能让你虚惊一场!
韩大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与肿瘤生物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佑安医院优秀见习教师。全国肝胆病咨询专家,肝胆好医生。工作25余年一直从事肝病专业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对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抗纤维化、肝脏肿瘤、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热衷于肝胆疾病科普宣教。在肝胆相照上发表科普文章17篇。参与编写《疑难及重症肝病查房实录》《人工肝治疗学》《新编临床实习手册》《感染科专科医师临床思维》等著作。
近一段时间来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因为疾病过早的离开了我们,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就是因为肝癌。我们大家在为此感到惋惜和伤感的同时,也在反思如何才能减少肿瘤的发生。
肿瘤的发生病因很多,目前最好的预防措施之一就是早期发现。但当发现肝内占位的时候,大家也不要紧张,有些占位会让你虚惊一场的。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包括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等类型。人群发病率大约为0.4%-20%。可见于所有年龄组,而最常见于30-50岁女性。肝血管瘤通常较小,发生隐匿,小于4cm的肝血管瘤通常无症状,常在B超检查或在腹部手术中发现,目前还没有证据说明其有恶变可能。
肝脏正常或常规体检的人群中,超声检查中发现的高回声结节病变多数都有可能为肝血管瘤。典型超声影像学表现有均匀的高回声、边界清晰、后方增强,通过超声检测基本可以确诊。肝血管瘤的病因还不明确,可能与血管发育和药物有关。
如果是慢性肝病或者肝硬化患者,有类似的表现,则需要进一步鉴别诊断。方法包括CT、MR和超声造影等措施。其中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则是特异性和敏感性最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肝血管瘤的CT、MR诊断准确率都很高。CT平扫下典型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的低密度灶,增强后表现为边缘强化,向心扩展,即“快进慢出”。增强MRI影像特点与之类似,可见“灯泡征”,一般情况与肝癌鉴别并不难。
虽然肝血管瘤是良性病变,但体积较大的血管瘤,直径大于4cm以上,或如果生长较快则会对肝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并有潜在出血的风险,或伴有不适的症状,则建议给予治疗或者加强定期随访。治疗方法最常用的就是微创介入。
在新生儿中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血管瘤可发生在肝脏、体表或四肢等,同时伴有血小板的减少。这种类型的血管瘤需要及时治疗。
另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占位叫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NH)简称FNH,好发于女性患者。肝脏的良性占位中仅次于血管瘤,占第二位,是一种瘤样的病变。一般不超过5cm,MRI的诊断敏感性能最高,CT和超声造影检查也可以诊断。目前认为FNH是肝实质对先天存在的动脉血管畸形异常表现的增生性反应,或与炎症、创伤等引起的局限性血供减少有关,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形态上外部无包膜,清楚的边界,内部有纤维间隔等特点。大部分患者无症状,很少有破裂出血的情况。体积较大的可有压迫症状,如果长在肝门处压迫血管可以有门脉高压的表现。一般认为FNH不会癌变。诊断明确的FNH可以观察,与肝癌难以鉴别的可以手术切除。
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 , 这是一种肝细胞来源的肝脏良性肿瘤。发病机制也不清楚。可能与雌激素、糖尿病、糖原累积病和促进合成代谢的类固醇有关。形态上常常单发,有包膜,切面呈褐色或黄色,显微镜下可见腺瘤细胞、正常肝细胞,有时不宜与高分化肝癌鉴别。临床表现是多见于年轻女性,有多年口服避孕药物史,常因右上腹疼痛就诊。影像学不容易与肝癌鉴别,需要参考AFP等。治疗上可停用口服避孕药,观察肿瘤变化,另外肝腺瘤有破裂出血的倾向,如果不能与肝癌鉴别,可手术或者介入治疗。
炎性假瘤(hepatic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局限性的良性增生性病变,临床少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形态上边界清楚,可有包膜,内有纤维组织和炎性细胞。临床症状多轻微,病史长,可有慢性的肝区不适、低热、消瘦,有时体表可以摸到包块。CT、MRI可以诊断。诊断明确的可以随访观察,有些患者病灶可以缩小甚至消失,难以区分的病灶可手术切除。
另外还有肝脏局灶性脂肪变,病灶为单发或多发,主要是局部肝细胞脂肪堆积所致。常见病因有酗酒、肠外营养、化疗、肥胖、糖尿病、营养不良等。CT有助于诊断,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病灶可自行减轻或消失。还有常见的肝囊肿,属于胆管发育异常所致,大多数情况下生长缓慢,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小,不会恶变,随访观察就可以。
了解这些良性病变,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思想负担。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态对实现拥有健康身体这一愿望来说是最容易做到的。
本文由韩大康医生投稿,肝胆相照平台编辑。
大家关注的公众号越来越多,找不到“肝胆相照一家人”怎么办?简单三步,将“肝胆相照一家人”设置为星标公众号,问题即可轻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