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之旅-武山石窟群(木梯寺石窟)
位置:甘肃省武山县马力镇杨坪村北侧柏林山上
年代:唐、宋、元、明、清
级别: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梯寺石窟创建于唐宋之际 ,元代仍有修建 ,明清至民国时期达到了开窟造像的高潮。其现存的宋和明清时期窟龛、造像等对于研究陇南地区宋代以后佛教发展史与传播史等都有一定价值。
龛主要分布于柏林山腰的桐树湾和松树湾内呈“W”形的崖壁上 ,整个窟区四周悬崖峭壁,仅北侧有一山门可入寺内 ,再沿一条一人通行的羊肠小路 ,可到达各个窟龛。其中大多数窟龛集中在桐树湾内北侧和西侧的崖壁下方 ,其余窟龛及古建筑散布于桐树湾和松树湾内。现存大小窟龛 20 个 ,各类造像 70 身 ,壁画约 130平方米。洞窟除 5、 7 窟保存较为完整外 ,其余窟龛及古建筑均已在近现代进行过重修。
一号窟位于桐树湾最东端 ,又名“朝阳洞”或“接引佛殿”。原建于明 ,清代重修。窟龛形制:前廊后殿式佛堂,顶部有木隔 ,上墨书朝阳洞”。造像:窟内正壁现存立佛一身,明塑,清代重修,高 2.13米。泥塑圆雕 ,尖形螺纹髻 ,身披袈裟 ,上有沥粉堆贴的团花、云纹等图案。下着长裙 ,系腰带 ,裙上彩绘田相纹 ,跣足立于半圆形莲台上。壁画:正壁壁画分上下两层 ,上层为清代重绘,多已脱落 ,仅存部分云纹 ;下层壁画亦分两层 ,底层为明代原作 ,隐约可辨绘菩萨像。表层为清代重绘 ,内容为藤草纹和火焰纹组成的背顶光图案 ,左、右各绘一身菩萨;左、右壁壁画均为清代重绘 ,各绘两天王一力士。题记 :窟内门顶挂光绪三十二年(1906)供匾一块;廊右侧门道上挂咸丰二年(1852) 重建木梯寺山门木匾一块; 山门外墙上嵌光绪三十三年(1907)砖匾一方。
二号窟位于桐树湾东崖 ,宋代开凿 ,重修时代不详。窟龛形制:平面方形平顶窟。窟内陆面沿正、左、右三壁凿一倒“凹” 形高台基。造像:残毁无存。从正、左、右三壁原绘壁画残留背光推测 ,宋代在窟内塑有三身坐佛。从正、左、右三壁残留的桩眼推测(正壁正中一个 ,左右壁各二个),后代又在窟内重塑了一辅五身造像 ,内容不详。壁画:宋代原绘 ,正壁墨线绘背项光 ,两侧朱绘卷云纹。两上角各绘一身飞天 ,仅存部分衣裙及飘带痕迹;左壁残存有朱绘卷云纹和墨绘背项光 ,背顶光外侧右上角墨绘一身飞天 ,束发髻 ,长圆脸 ,斜眉凤目 ,悬鼻小口 ,短颈削肩 ,上身袒露 ,下系长裙 ,双腿呈“V”形 ,双手平举手胸前 ,托一供品 ,披肩搭肩绕臂向后飞扬 ,膝下为朱绘卷云纹。顶部绘方格纹 ,方格纹按纵向分三排排列 ,正中一排内侧方格内绘八瓣莲花 ,外侧方格内绘由多重菱形格相套组成的菱形纹;左右两排呈对称布局 ,内侧方格内均绘多重相套的柿蒂形花纹 ,外侧方格内绘多重菱形格相套组成成的菱形花纹。
三号窟位于桐树湾东崖 ,清代开凿 ,近现代重修。窟龛形制: 平面方形平顶窟。正壁彻三阶式高坛台。窟外建一半坡檐式木构殿堂。造像:原作无存 ,现塑三霄娘娘及侍者。壁画:面积 8m2。殿内为现代重绘松鹤、梅、牡丹、兰草及花瓶、山石等 ,窟外前壁绘三霄故事。窟檐上挂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修三霄殿木板 1 块。
四号窟位于3号窟右侧 ,开凿时代不详 ,现代重修。窟龛形制:平面半圆形 ,平顶,窟内正壁设一坛台。窟内泥皮已全部脱落 ,左壁内侧上方残毁(现已修补),右壁基本残损无存。前壁砖砌并装有木门。造像:原作无存 ,现重塑一大肚弥勒和弟子。
五号窟位于桐树湾西崖下部 ,宋代开凿 ,清及现代重修。窟龛形制:平面方形平顶窟。顶部内高外低 ,中心部分略内凹,窟内沿正、左、右三壁砌倒“凹” 形高坛基。窟内泥皮基本残损无存 ,顶部及前壁泥皮有明显叠压现象。正壁右侧上方有一后世开凿的方形桩眼 ,用途不明。造像:宋代原作 ,明清重修。正壁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左、右壁均塑一佛一菩萨。其中左壁胁侍菩萨在 2002年11月被盗窃,至今下落不明。该位置前方清代补塑有一身文官坐像。右壁胁侍菩萨外侧清代补塑一身武将坐像无头。壁画:现仅门壁左侧残存有明清重绘的壁画约3平方米,分为三层,榜书题记:在门壁左侧中层壁画内有少许字迹,内容模糊不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