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故事(12)人性的猜忌与阴暗——田单、乐毅的后续

不读此书难成人!补脑强心益智,堪比800核桃!

——今天我们说一说人性的猜忌与阴暗,田单、乐毅的后续

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大家经常能听到“功高震主”这四个字,一般来讲,功劳太大以至于无法封赏的将军们,结局只有两条路:被捏死、篡位!这就形成中国历史一个特有的现象,一面声泪俱下同情被陷害而死的将军(如李牧、岳飞),另一面又义正词严批判谋逆或谋逆未遂的武人(如曹操、桓温)。

我们不做道德先生,不去评论具体是非,我们只是将人性中这种因巨大利益引发的猜忌揭示出来,拿出来晒一晒,供后来人借鉴。

一、田单

打退燕军、光复齐国之后,田单成了英雄,英雄未来的境遇是怎样的?

田单相齐,过淄水,有老人涉淄(淄水)而寒,出水不能行。田单解其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于人,将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变也。”——《资治通鉴》

这是刚刚赶走燕军,齐王对田单就非常忌惮。客观地讲,不能完全怪齐王,做老大而厌恶手下重臣“不懂事”的,齐襄王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我们作为后人,无法揣摩田单当时的真实想法,所以也不能责怪他没有如萧何那样懂事“自污”。但我要强调的是,换了我们任何人做老大,对这样“不懂事”又牛X的手下,都会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齐襄王欲罪田单)王曰:“汝以为何如?”(贯珠者)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王嘉(田)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田)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也!”王曰:“善。”乃赐单牛酒……使人听于闾里,闻大夫之相与语者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也!——《资治通鉴》

历史没有记住这位“贯珠者”(穿珠子的人)的名字,但记住了他的智慧。贯珠者建议非常精彩,“田单扶老太太过马路,你就奖励他;田单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你就奖励他……而且要当众、大声、大张旗鼓、敲锣打鼓、披红挂彩地奖励”!用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卸去(打击)田单内心可能存在的不轨。

贯珠者应该是个很卑贱的职务,居然能有这样的智慧(斗争手段)……因此,我猜想这人可能是齐国对外战争掠获的奴隶,这种奴隶有可能出生于战败国的王族、至少也是贵族。

(齐襄)王有所幸臣九人,欲伤安平君(田单),相与语于曰:“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异而上下无别。且其志欲为不善,内抚百姓,外怀戎翟,礼天下之贤士,其志欲有为,愿王察之!”异日,(齐襄)王曰:“召相单而来!”田单免冠、徒跣xiǎn、肉袒tǎn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而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资治通鉴》

齐襄王与田单的矛盾不可避免被人利用,毕竟求富贵之心人人皆有,求富贵之手段又因人而异。这九个幸臣(马屁精)“诋毁”田单,以激化矛盾的方式求富贵。客观地说,这几人说的都是客观事实,田单的确安抚百姓,礼贤下士,这本是当时贵族们一贯行为,但幸臣们的解读却将事情引上另一方向。

于是矛盾公开,田单至此意识到大祸临头,“免冠、徒跣(光着脚)、肉袒(脱去上衣),请死罪”,这是非常大(隆重)的认罪礼节,以表示自己知道错了(廉颇就是这样去向蔺相如道歉的)。

齐襄王犹豫了五天,估计这乱世没田单也撑不住,或者田单的势力太大,硬来会伤筋动骨。于是双方各退一步“你无罪,你做好你(臣子)该做的事,我做好我(大王)该做的事”,直白点就是说你得尊敬我啊,你见了我得鞠躬行礼啊,我是你老大啊!

貂勃从楚来,(齐襄)王赐之酒。酒酣,王曰:“召相单而来!”貂勃避席稽首曰:“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田单)而独曰'单’,安得此亡国之言乎!且……安平君以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人,禽其(燕国)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当是之时,舍城阳(齐襄王避难处)而自王,天下莫之能止。然而计之于道,归之于义,以为不可,故栈道木阁而迎王与后于城阳山中,王乃得反,子临百姓。今国已定,民已安矣,王乃曰'单’,婴儿之计不为此也。王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不然,国其危矣!”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资治通鉴》

貂勃这番话大致是说,田单功劳之大无以伦比,当时他要自立为王没人拦得住他,但他没有,还是扶你(齐襄王)上台。现在国内安定了,你喊他“单”(这不是昵称,而是居高临下的称呼),对比周文王称姜子牙为太公、齐桓公称呼管仲为仲父,你看你,境界咋差的这么大呢!

于是齐襄王杀了那九个马屁精,并向田单道歉,还将夜邑封给田单。

貂勃是田单这条线上的人,他为田单鸣不平,不关乎对错,只关乎立场(利益来源),所以这番话只是暂时安抚了齐襄王。《战国策》叙述,田单最终还是离开了齐国,去了赵国,至少没死人,这是比较好的结果。

二、乐毅

我有这么个感触,现实中有些事或者人,在某个时段,客观上扮演一面镜子,能够照出他人的面貌,我是说照出内在——内心、能力、见识、格局等等。

乐毅就是这样一面镜子,照出燕昭王、燕惠王父子的天差地别。

(有人)谗之(乐毅)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伐齐,呼吸之间克七十馀城,今不下者两城耳(即墨、阿),非其力不能拔,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今齐人已服,所以未发者,以其妻子在燕故也。且齐多美女又将忘其妻子。愿王图之!”——《资治通鉴》

乐毅攻齐,最后只有即墨、阿两座城打不下来,而且一拖就是三年。于是有人向燕昭王进谗言,说乐毅有二心,劝燕昭王先下手为强!

(燕)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进谗言的人)而让(责备)之曰:“先王举国以礼贤者,非贪土地以遗子孙也。遭所传德薄,不能堪命,国人不顺。齐为无道,乘孤国之乱以害先王。寡人统位,痛之入骨,故广延群臣,外招宾客,以求报雠;其有成功者,尚欲与之同共燕国。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夷其宗庙报塞先仇,齐国固乐君所有,非燕之所得也。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

——《资治通鉴》

燕昭王置酒开大会,当着所有人的面责备进谗言的人,说了一番慷慨激昂推心置腹的话:就算是燕国,我也愿意与乐毅共享,更何况齐国是他打下来的,当然就是他的!乐毅在齐为诸侯,与燕国为友好邻邦,这是燕国的福气!——最后大张旗鼓将进谗言者杀了。

燕昭王这一招何其牛X!这一招既显示自己胸怀宽广(能容人),又拔高自己形象(尊贤爱贤),更将乐毅架在(道德的)火上烤!

当是时,乐毅果真有自立之心,你拦得住吗?

拦不住的,人家势力摆在那!既然拦不住,最好的办法就是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无限抬高对方背叛的道德成本……退一步说,如果用道德也没拦住他,最优的结果就是结成联盟,至少不能成敌人!

(燕昭王)赐乐毅妻以后服,赐其子以公子之服;辂车乘马,后属百辆,遣国相奉而致之乐毅,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由是齐人服其义,诸侯畏其信,莫敢复有谋者。——《资治通鉴》

燕昭王的组合拳一样不少,立乐毅为齐王,给予一切王者的服饰、仪仗。这就把乐毅逼到墙角了:你TM到底是怎么想的,必须给我表个态!

于是乐毅只能“惶恐不受,以死为誓!”——看看,牛X的大哥是怎么玩死有实力的小弟的!对比齐襄王整田单,那就太初级阶段了!

燕昭王在位时间也不短,但命不好,在大乱后上台,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十年复仇,距离大仇得报仅仅一步之遥时,上天召唤他了。

   燕昭王: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燕惠王上台,田单反间得逞,燕国以骑劫代乐毅,乐毅也不废话(莫须有的事无法解释),不回燕国,直接去了赵国。

赵王封乐毅于观津,尊宠之,以警动于燕、齐。——《资治通鉴》

此时的乐毅,头顶巨大光环,仿佛一尊钟馗,对燕齐二国有着说不清的震慑力。赵国非常聪明,乐毅一人,抵得上十万精兵!

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资治通鉴》

燕惠王可能没想到乐毅反应会这么激烈,有点措手不及,他原本估计只想削权,没打算赶走乐毅。所以装模作样责备之,又随即道歉,搬出先王(燕昭王)做说辞。

乐毅报书曰:“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hé lǘ )而吴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chī)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王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早)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卒于赵,号曰望诸君。——《资治通鉴》

这是乐毅对燕惠王答复,非常有水平:

1、举了个栗子:老吴王阖闾听伍子胥的,打败了楚国;新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将伍子胥装皮囊里扔江里,不久吴国就灭亡;

2、夫差不明白他爹能有那么大的作为,是因为有伍子胥;伍子胥不能早一点意识到夫差是个阿斗,是以被扔江里;

3、我乐毅认为,通过立功以证明先王(燕昭王)的决策是对的,这才是上策;我最担心身陷诽谤,坏了先王的名声;

4、最后,你(燕惠王)don't worry,我不会在外面说你坏话;

乐毅说了这么多,是要告诉燕惠王,我离开对你对我都好,我绝不做伍子胥,也不给你机会做夫差,咱俩都好好活着。再有,当时形势一天一个样,谁都不知道明天啥情况,所以都会给自己备个下家,万一哪天赵国呆不住,说不定还得回燕国呢,人人都有狡兔三窟的心理!

乐毅、田单算是结局较好的名将,后面有空我们说些结局不好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