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物语︱听“课(kuò)”的互助
课,老辈的皖北人习惯念成kuò。几十年前,我念小学的时候,上学放学,走在路上,跟长辈打招呼。他们就说kuò:上kuò去啊,或者下kuò了。因此,颍淮话中,kuò其实就是课。
2015年的夏天吧。我对kuò,怎么就想不起来了。为此,去请教一位退了休的尤勇老师。他从乡村小学退下来,现今正发挥余热,在一家传媒公司专司写写画画的差事。
尤老师一下子也近于失忆了。他又是查字典,又是查词典,忙乎了整整一个上午。中午我在家吃饭,他打来电话,说想起来了。我一时也豁然开朗,赶紧拦住他:我们一起说。于是,我说kuò,他说的也是kuò。记忆这事儿,真是神奇得很。
想起来kuò,是因为皖北乡间,曾经有一个风俗,就跟它有关。话说旧时的皖北人家,想养只羊,养头猪,但又没有本钱买来雌性的羊(水羊)、母猪。怎么办呢?可以从本庄或者邻庄上,那养羊、养猪的人家kuò来。两家人商量好,羊羔子、小猪秧就能拉回家。
当然,kuò来的水羊、母猪,不是白养的。几个月之后,它们下了崽——三几只羊羔子,十个八个小猪秧子——断奶后,自己家留下几个,剩下的连同水羊、母猪,要交还它原来的主人家。
怎么交还法呢?据说那时有个通行的规则。如果羊羔子有3只,kuò的人家留下一只。如果小猪秧子有10个,kuò的人家可以留下两三个。这个kuò的时候可以约定,但总以差不多、过得去为原则。只有一条,kuò的人家要善待kuò来的水羊、母猪,精心伺候。又据说,过去皖北的kuò,并不限于羊和猪。也有kuò牛的,甚至还有kuò长毛兔的。
字典上说,课,古有征收赋税的意思。皖北的kuò,该就是顺着这个意思的延展,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一样风俗。
如今的商界,流行“借鸡生蛋”“借船出海”的谋略,甚至还有“借壳上市”的玩法。只不过,这些商场上的做法,时不时会带来纠纷。其实,皖北人的kuò,不就是“借鸡生蛋”的萌芽吗?区别也许在于,kuò更多地体现了颍淮人的互助精神,还有他们的实诚。也因此,彼时的皖北人之间,少有kuò来纠纷和麻烦的。几乎每一回“kuò”的结局,都是“一个哈哈两个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