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通腑法治顽疾,疗效相当满意

《素问·五脏别论》云:“魄门亦为五脏使。”其意为肛门启闭功能,依赖五脏之气的调节,而其启闭正常与否,又影响着脏腑气机的升降,故为五脏使。笔者在临床上巧用通腑法治疗内科杂病,取得满意疗效,现举验案数则于下。

1失眠

王某,女,52岁。患者数年来反复失眠,常需服用地西泮等药方可入睡,也曾多次服用中药治疗,效果不显,今来笔者处就诊。细问病情,患者平素大便干结,常1周左右始有一解,伴口干口臭,心烦。舌红、苔薄,脉弦细。证属阴虚火盛、脏腑郁结。治拟通便泻火、滋阴润肠,方选增液承气汤加味。处方:制大黄、玄参、麦冬、生山栀各10g,芒硝(冲)4g,生地12g,川连、生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5剂后大便已转润,1~2日可得一解,未服安眠药也能入睡。效不更方,上方加减治疗月余,大便已通,夜寐已安。

按:本例患者罹患失眠之症经年,平素大便干结,究其病机系阴虚火盛,肠腑因火热郁结,以致大便不解,火热不得从魄门而出,上扰心神以致失眠。此时若用宁心安神之剂,无法使肠腑火热之邪得祛,故症状难去,治疗未能建功。笔者遂从通便泻火之法治之,使腑气得通,邪有去路,待火热得去,心神得安,故失眠之顽症得除。

2哮喘

沈某,女,18岁。患者有哮喘宿疾10余年,每因外感而发,常年使用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等。3天前因受凉后哮喘又作,予小青龙汤加减配合抗生素、氨茶碱、地塞米松治疗,症状不能平息。再诊时见其面色苍白,口唇紫绀,胸膈胀满,细问病史,知其平素大便数日一行,近日已1周未解。舌黯淡、苔白滑,脉弦紧。证属寒痰凝结、胸膈气阻、腑气不降,予温下法,开魄门以降肺气。

处方:葶苈子、制大黄、炮附子各10g,大枣30g。每日1剂,水煎服。2剂后大便已通,哮喘平息,后予温肺化饮之剂调理善后。

按:本例患者之哮喘,经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但病情未见改善,究其病机乃为寒痰凝结、腑气不降,腑气既不得降,必上逆,上逆之气上扰肺气,肺失肃降,以致哮喘难以平息,故投以葶苈大枣泻肺汤肃降肺气外,更加大黄、附子温泻寒积,通下平上,诸药同用,而收奇效。

3头痛

王某,女,42岁。患者头痛反复发作5年余,其痛常在左侧,发作时剧痛难忍,头部胀裂感,并伴有心烦易怒,口干,平素大便干结,数日一行,严重时超过1周,虽经多种中西药治疗,头痛顽症未见好转,且每次头痛发作时,亦是便秘之症较为严重时。舌红、苔黄燥,脉弦滑。证属胸膈郁火,不得下行,上扰巅顶,以致头痛,急予大承气汤加味。处方:制大黄、枳壳、川朴、生山栀、龙胆草各10g,芒硝(冲)、川连、生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3剂后大便畅行,头痛随即缓解,后予泻火润肠之剂调理月余,大便渐转正常,头痛仅偶尔轻微发作。

按:本例患者因邪郁胸膈,腑气不降,以致上扰巅顶,头痛由此而发。而火逆之邪最宜清肃下降,故投以大承气汤荡涤郁结之火邪,生山栀、龙胆草、川连清肝泻火,川朴理气降气,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同用,使邪去正安,收桴鼓之效。

4黄疸

叶某,女,54岁。患者1周来出现目黄、皮肤黄染、尿黄赤,伴腹痛身热,上腹饱满感,大便1周未行。B超提示:胆总管结石。前医曾予大柴胡汤及西药治疗,疼痛未减,黄疸继续加重。今来笔者处求诊。细审原有之处方,其制大黄剂量仅为8g,且药后未曾解过一次大便,故诸症未减反而加重,思仲景《金匮要略》中“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投用大承气汤。处方:生大黄20g,芒硝(冲)、川朴、枳实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药进1剂后,即便下2~3次,腹痛缓解,效不更方,续服7剂后,黄疸减退,余证缓解。

按:急性黄疸多为有形之邪壅结,本例患者病情尤为严重,如不能速从大便而去,则邪无出路,故急用大承气汤,使邪去黄退,症状得以缓解。

本文摘自《浙江中医杂志》2011年第4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