谩骂,批评……,都不是“建筑评论”的真谛!

01
楔子
一直以来,我都想写一篇关于“建筑评论”的文章。但因为“懒”和“怕”,一直没有动手。懒不用解释,怕是怕自己写不好,被受众骂。
近期有两件事情促使我痛下决心,一定写点什么。
第一件,我的那篇《一个“宅家抗疫”的理想户型,2.0版本来了!》有朋友留言,结果我以不太友好的态度“教训”了人家(见上图)。既然写的好或者不好,都会被骂,不如就勇敢点写嘛。
第二件事,我的一个“老师兄”叶总,快退休了还在学习写公众号文章。尽管文章受众少,口味未必符合当下的流行。但按他的说法,他是在做“建筑批评”
所以,这篇文章是关于建筑评论的,这可能是一个大家都不太关注的新课题。
02
定义
提到评论,大家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一般是体育评论员。穿得西装革履,具有专业背景,然后侃侃而谈的样子。但是建筑评论员,大家从来没听说过吧,为什么呢?
先来看看什么是评论?
百度百科的解释:评论是针对于事物进行主观或客观的自我印象阐述。
评论最重要的在于“评” ,只有“评”的准确、精彩,“论”才有价值,才有可能出彩。评得不深入、不到位,则很难具有说服力,也自然失去了评论的真正功能和意义。

“评”是“论”的前提和基础,它为“论”提供必要的价值判断。“论”则是“评”的补充和延展,它是为“评”服务的,为其寻找一定的理论参考或事实依据。
那么,套用到建筑评论,可以理解为:在建筑领域对于事物进行主观或客观的自我印象阐述。
《世界建筑》2014.08期有一篇文章《建筑评论的工具与方法》,里面采访了一堆中国建筑届的“人物”,我想通过引述他们中一部份人的点评,表达我对于建筑评论的“理解”。
03
主客体

建筑评论的主客体,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人评价事物。
由于评论的主体相对较多,先来说下客体。
我想先引用张路峰先生的说法。评论的客体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物。
评论的主体当然是人,而人还可以细分的:
第一,建筑师视角
建筑师更多关注的是设计的手法、风格流派,材料和技术的应用等。
第二,大众视角
普通人看待建筑首先是“美不美”,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和偏好。其次是“好不好用”,使用性考量其实也是出于偏好,和建筑师没太大差别。
第三,社会名流视角
艺术家与科学家是大众里较为独特的一群人,他们从艺术表现力和城市生长力方面考虑更多。
第四,开发者视角
开发商更多的关注经济效应,建筑如何带来利益最大化是焦点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一些建筑现象就不难理解了。比如商品房设计要偷面积,是基于销售考虑。商业项目要用“网红”建筑师主持,是基于广告效应。
第五,主管部门视角
政府管控是站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既可以是政策与战略导向,也可以是城市形象与高度考虑。
政府部门还常从城市运营的角度介入,对城市建筑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从而对推动城市文化的维护和重塑。
评论建筑并非建筑师的“特权”。

不同主体所处的位置不同,必然导致评论的侧重点不同。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情形,一点都不足为奇。
04
目的
别林斯基曾说:“关于伟大作品的评论,其重要性不在伟大作品本身之下。”
建筑评论对于建筑设计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不管是“夸”你还是“骂”你,都是为你好!不管是专家还是老百姓,对你的作品评论,就是“关爱”你。
第一,建筑评论是反馈机制。
有一种说法:“当一个顾客还在和你抱怨时,他就还会光顾你”。建筑的本质是为社会公众服务,建筑在功能、形态、场所感、文脉延续上的优劣,会直接反映在社会公众的使用体验上。社会各界对建筑的各方面诉求正是建筑师创作实践的最根本依据,这就是反馈机制。
第二,建筑评论是督促机制。
不管是大师作品,还是一般建筑师作品,都会消耗社会资源。而建筑评论能引起大众对作品的关注程度,引导人们思考和理解该建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让资源向“正外部性”的设计师倾斜,这就是起到了很好的资源监督作用。所以,建筑师都希望成为网红,本质上是对“社会资源”的渴望。
第三,建筑评论带来“鲇鱼效应”。
每个行业都有个圈子,中国建筑圈也不例外。当建筑评论有社会大众参与之后,圈层效应就会被打破。能让更多优秀的建筑和建筑师冒出来,促使建筑界百家争鸣。
第四,建筑评论促进建筑理论研究。
建筑理论是建筑评论的基础,但建筑理论也是“评”出来的,空谈理论毫无意义。任何一种新理论的诞生过程,都伴随着不同的声音,而这些声音就是建筑评论。
05
如何评论
评论一个事物,一定需要具备一定的“素养”。
这个素养可以是专业知识,也可以天赋异禀。
评论一个事物,一定是需要一把“尺子”的。
即使这个“尺”没那么具象或者边界明确,它是一个评价体系。
评论一个事物,一定需要一个客观的态度。
“实事求是”可能是负责任的态度。
良子假想的评价步骤如下:

首先,评价者具备一定的素养。如果“降龙十八掌”不会,“打狗棒法”也得会几招。
第二,评价需要跳脱出“条条框框”,做到无招胜有招。

需要解释一下,建筑评论和建筑理论研究虽然有联系,但在职业表现上是两个范畴的。
第三,评价应不拘泥于何种方法。达到“收放自如,随心所欲”的境界。

第四,评价者应牢记评论的“初心”,不要为了评论而评论。
第五,评论时,注意端正态度。即使是“骂人”,也要让被骂者感受到真诚。

06

结束语
上大学的时候,建筑专业有个“大设计”课程,有些老师总是很受欢迎。往往,这个老师的设计水平在系里不是最高的,但为什么他(她)受学生欢迎呢?
我想原因可能是:他(她)站在你的设计意图上考虑问题,对你的设计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这就是一次建筑评论。
建筑设计本质上是一个“资源和需求”匹配的过程。从来就没有完美的事物,更没有完美的决策。只有“躬身入局”,才能完成一次诚恳的“建筑评论”!
有些人做到了,而有些人还停留在为了评论而评论!
最后,我拿马岩松的一段话作为文章的结束。
如果说有一部分建筑师已经自诩为知识分子了,已经有思想了,甚至已经在批评今天的城市了。那我觉得这些建筑师应该积极的提出你理想的城市是什么,这样,我觉得这个对话就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翻译过来,就是“你行,你上!
(0)

相关推荐

  • 本雅明|评赫尼希斯瓦尔德《哲学与语言》

    理查德·赫尼希斯瓦尔德(Richard Hönigswald),<哲学与语言:问题批判与系统>(Philosophie und Sprache: Problemkritik und Sys ...

  • 建筑理论(上,下):维特鲁威的谬误:建筑学与哲学的范畴史

    本书是一个涵盖了西方古代.中世纪与现代哲学史与建筑理论史的概要性阐述的理论著作,目的是要寻求和确立曾经影响了20世纪西方世界的建筑理论的原理与学说.在书中,作者把从西方哲学史与建筑理论史上衍生出来的几 ...

  • 审计基础理论

    内容简介: <审计基础理论/高等院校研究生用书>旨在介绍审计的基础性问题,重点阐释审计的八个基础理论:为什么需要审计,即审计需求理论:审计是什么,即审计本质理论:审计谁,即审计客体理论:谁 ...

  • 《分解防御机制: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1)

    我们在此摘译2017年的IPA期刊论文,南京师范大学郭本禹教授的博士生张巍撰写的<分解防御机制: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一文. 心理熵与负熵的含义与来源 熵已经应用到心理学的几个领域.在 ...

  • 薛永武:通过审美促进人才开发者的心灵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从审美实践来看,一个人的审美视野是狭窄还是宽广,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心灵是贫瘠单一还是丰富多彩.审美实践表明,无论是对个人的人文素养,还是对于拓展和丰 ...

  • 萨伏伊别墅

    1928年当萨伏伊别墅被委托给勒·柯布西耶时,柯布还未加入法国国籍,但已经是当时巴黎中产阶级精英圈中一名非常有名的建筑师了,业主皮埃尔和艾梅里·萨伏伊希望在巴黎外围的普瓦西建造一栋"乡村住宅 ...

  • 梯利:梅农的客体理论

    A.梅农(1853年~1921年)是布伦塔诺的学生,他在修改了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之后,提出了"关于客体的理论"(Gegenstandstheorie).在梅农的包含一切的意义上, ...

  • 认识你自己 第17章意识之梦

    ​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让心停止运作的体验,在那短暂的一刻,心进入了自己的实相.在强烈的恐惧.惊奇.敬畏.心碎.喜悦.悲伤.爱的时刻,其体验至少都具有潜在的力量,可以切断或消融通常的主-客体关系,并揭示主体 ...

  • (访谈)白红义:数字时代的新闻社会学要关注“新客体”

    [编者按]新闻社会学是新闻学和社会学跨学科领域的结合.缘起于西方的新闻社会学因其跨学科视角和理论阐释力逐渐受到我国新闻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新闻行业边界的模糊.新闻生产主体的多样化都为新 ...

  • 对“自体”的再认识:一种自体关系心理学的视角

    自体和客体是一种对应的存在,要理解自体,需要先理解客体,从普通意义上来说,客体是指自体外的一切事物. 客体这个术语是弗洛伊德引入的,在<性学三论>中,他对性倒错有一番研究.他发现人们可以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