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可以凭运气赚钱了 | FA日记①
前两天从美国、欧洲休假归来的投资人们,已经在家重温了庆典,打足了鸡血,早早在朋友圈宣传复工了。比起关注能不能看NBA,他们更想知道,腾讯是否付足了15亿?蝴蝶效应还会波及哪些行业企业?
一大早到公司,赶紧趁火打劫地把项目和投资机构勾兑起来,比起节前的松散,对方几乎都是秒回,一边抓紧看BP一边要着财报;更是速速排下了几场线下见面。
另一头,则是创业群里融资受挫传来的调侃:“三分之一的投资机构,已经死掉或名存实亡了;前几年凭运气赚的钱,这几年已经凭本事赔光了!”也的确,过去一天上足发条约见项目、忙着尽调、上会的投资人,如今的时间表已经不是聊六七个项目,更多是忙着募资了。——投资机构未必真的账上没钱了,但在上一个投资周期接近尾声(到了退出期),能不能募到下一期资金,这才是关乎机构存亡的大事。
作为一个FA,一边对着投资人发出邀请,在资金吃紧的情况下一定不要错过见头部项目;一边还要接受创始人的灵魂拷问:机构是真有意向还是只是聊聊?——如果融不到资,我们还是得花精力在跑业务上啊!
作为站在天平中间的FA,甲方乙方大大们都纠结,我们就更迷茫了:在投资和创业都观望之际,我们如何抓住机会促成合作(交易)?行业格局变幻下,我们是否应该去挖掘新的产业变化赛道?
跟一位投资界前辈说了这些疑问后,他表达了一个朴素真理:
“如果看的透彻些,一切商业上的交易都是各自需求得到合理的满足,也付出必要的代价。只要秉承这个原则,其他的枝节都是技术、或者技巧问题,也许就坦然了。大家投资或者接受投资,就是这种交易的各自满足。我们能够把交易做到合理,就是专业人士,也对得起各方。”
回想自己过往经历,其实经历了几个行业的兴衰轮回。毕业后进入一家科技硬件公司,却亲历了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把硬件的利润打压到难以生存;然后进入一家500强快消企业,却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之时,亲眼所见外资企业收到中国本土企业崛起的挤压;进入传统媒体做记者,却也见证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传统媒体的彻底颠覆。但是回过头看,硬件、消费、媒体行业灭亡了吗?并没有。经过行业的洗牌后,有了小米这样以极低利润,但重建硬件生态的体系的新五百强;消费行业在变化,但人们衣食住行的刚需永远存在,只要顺应消费习惯,依然有重拾市场甚至更大突破的机会;传统媒体一部分被革命了,但另一部分,却在自我革命中,找到了新的出路。而我,很有幸地一次次见证这个世界的重构。一切没有消失、一切都在重生,周而复始。
想到这些,就坦然了不少,而最核心的,还是抓住商业本质。比如FA这件事,过去寄居在一个媒体,因为可以讲故事搭平台,反而对交易成交不够敏感;现在独立运营一家公司,开始坚信一个真理,不赚钱的商业模式都是耍流氓。
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