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屯的一件小事几天前约朋友在三里屯见面,我到早了,就在一家咖啡馆坐了一会儿,露天位置,一边坐着一位女士,另一边是两位抽着烟谈生意的中年人。我喝了几口咖啡,在手机上乱看了一气,这时旁边那位女士小声对我说:“你能不能跟那两个人说一声,让他们别抽烟了?我怀孕了。”我迟疑了一下,她又补充了一句:“我自己不敢说,我怕他们打我。”我不是一个反应敏捷的人,虽然隐隐约约觉得有什么不对,但还是站起来拱了拱手,说哥们不好意思,这里有个孕妇,能不能把烟掐了?那两位先生也是体面人,立马熄了烟,还笑着说对不起。直到把那杯咖啡喝完,我才想明白为什么我会感觉不对,脑子里同时冒出来几个声音,一个说:哦,你怕挨打,那我就不怕挨打?还有一个说:看清楚了,这可是露天地方,本来就可以抽烟的!你怕烟味,为什么不去别的地方,凭什么别人就得让着你?如果能够拍下来,我当时的模样应该挺可笑的,你看,我似乎是做了一件好事,可心里又为这好事而愤愤不平,要是让大成至圣先师孔总看见了,他肯定要喃喃咒骂:小人哉,小人哉!但在当时,我这个小人哉真觉得那几个反问挺有道理的:就是啊,凭什么我们非得让着你?但渐渐地,也觉得味道不太对,开始还只是文体上的,觉得这些话,怎么跟咪蒙那些文章那么像啊,我好像也不是那种人啊。要再过一会儿,我才会把这事想明白,或者说,是我自以为的明白:我先前做的并不错,而我心里的那几句反问,也确实不该说出口。那位女士的要求可能有点过分,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实是:在我们4个人的小世界中,她是最需要帮助和照顾的那个。如果这个小世界要制订某项与吸烟有关的政策,就不能只考虑“香烟稅”,或“大多数人的利益“,它还应有意愿去保护那些最需要保护的,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非如此则不足称善政。从外表上看,那位女士行动如常,但我又不是孕期护理专家,我怎么会知道人家闻了烟味是什么感受?在中文中,“文明”一词有多种意思,当我们说“华夏文明”“人类文明”时,这里的文明就是文明。但在某些时候,这个词又常常用于评价人的言行,这里的意思就更丰富了,随地吐痰是不文明,当街骂娘也是不文明,一个人穿着睡衣见外国元首,原来都认为是有个性,现在好多人也明白了,其实那也是一种不文明。还有“文明出行”“文明用餐”什么的,大概是说你的出行和用餐不应打扰到別人,也不能太浪費。大体说来,这里的文明指的是约束自己,尽量不妨碍、不伤害他人,以及尽可能地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除此之外,还有些“文明”十分高深,比如随处可见的“创建文明城市”,英文是 To build a civilized city. 这里的文明当作何解,那我就不知道了。几年前有个美国人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 What is a civilized city? 看来懵圈的也不光是我一个。近些年来,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其中较明显的就是吸烟,“进电梯,不吸,有孩子,不吸,有孕妇,不吸”这“三不吸”已经成为许多烟民的共同守则,在10年或15年之前,好像还没这么多规矩。这不算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成就,但也可以小小地庆幸一下,顺便也可以说明,做为整体,中国人也不是那么无药可救,有一些还是可以抢救一下的。最近在某个微信群里发生了一场争论,关于应不应该在群里发布有色情意味的图片。有人觉得不妥,有人觉得无所谓,还有人发起了投票,但也有人觉得这种事不应投票解决。我也在那里小放了几句厥词,大意是:这事与言论自由的关系不大,说是社交规范可能更合适一些。应不应该发布这种图片,也不能看大众怎么说,而是要看那些觉得被冒犯了的人怎么说———这些话跟没说一样。不过,这种讨论本身就配得上一瓶啤酒和几颗花生米,因为在5年或10年前,还很少有这样的讨论。关于中国的当下和未来,我一直持乐观态度,原因之一就是,这里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我反对那些素质论的说法,更倾向于认为,只要能吃饱饭,再有一定的空间,中国人也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文明”,而那些动辄斥责“中国人素质就是差”的人,也应该看看、想想这些变化,有必要的话,也顺便看看、想想自己的言行。孔总所说的小人哉,有时指的就是那些言行不一的人。其实也不一定非要等到他老人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