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411课:细说“誓”字,誓师大会的“誓”如何解释?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两个汉字:“誥、誓”。“誥”字在现代汉语简化为“诰”。“誓”在现代汉语是常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誓是本课的重点汉字,两个字的详情如下:

1、誥(诰)。读gà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诰,告也。从言,告声。”形声字。本义是告,特指上告下。《尔雅·释诂上》:“诰,告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言告人,古用此字,今则用告字,以此诰为上告下之字。”《易·姤》:“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名诰四方。”天下吹行着和风(无物不遇),象征“相遇”,君王因此施发命令、传告四方。

有意思的是,诰的古文写法,字形大致如“詧”,张舜徽先生《说文解字约注》:“诰则告神之专字也,其古文从又持肉,即古代用牲告神之事。”“诰为礼神之称,故《尔雅·释言》云:'诰,谨也’后世用字之际,诰为告下之称,故《广雅·释诂》云:'诰,教也。’一字而具正反二义,此乃相反相成之理,不足怪也。”显然,诰在古代也有以人告神之义,是下告上。显然,它一字兼正反二义。

这一点,唐兰的《史(臣舌)簋铭考释》(《考古》1966年第五期)一文中解释“誓”的金文字形(如下图中字形4):“用双手捧言,以示尊崇之义,収也表声。”拱手而言,以示尊崇,更可证诰本为礼神之称。

(诰的字形演变)

诰是告的古字、异体字,但后来一般特指“上告下”,下告上的字义消失。比如,诰命是皇帝任命下属官员,授给官员家属的荣誉。

(诰命夫人像)

“诰”在本义之外,还有其他用法,比如:

(1)警戒。《国语·楚语上》:“近臣谏,远臣谤,舆人诵,以自诰也。”王引之《经义述闻》:“自告者,自戒敕也。”身旁大臣劝谏,远方臣僚批评,众人诵诫议论,他们都能用来自我警戒。

(警戒)

(2)特指告戒之文。如《书》有《康诰》《仲虺之诰》。古者上下有诰,汉以下专用于帝王的文告。比如上面说的诰命。《正字通·言部》:“诰,秦废古称制诏,汉武帝元狩六年初作诰,然不以命官。”《周礼·春官·大祝》:“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诰,四曰会,五曰祷,六曰诔。”

(诰命)

诰的小篆写法如图:

(诰的小篆写法)

2、誓。读sh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誓,约束了民。从言,折声。”形声字。本义是古代军中告诫、约束将士的言辞。《书·汤誓》:“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如果你们不遵守誓言,我将要把你们沦为奴隶,或加以刑杀,不会有所赦免。《左传·闵公二年》:“誓军旅。”杜预注:“誓,宣号令也。”对军队发号施令。现在继续沿用的“誓师大会”的“誓”字,用的就是誓的本义,它不是发誓的意思。

(誓师大会)

本义之外,誓的用法还有很多,比如:

(1)发誓,立誓。这是现代汉语最常用的用法。《字汇·言部》:“誓,约信也。”《正字通·言部》:“誓,以言语相邀约为信用誓礼。”《诗·卫风·氓》:“言笑晏晏,信誓旦旦。”郑玄注:“我其以信相誓旦旦耳。”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左传·隐公元年》:“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庄公)就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地方,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

(连环画《掘地见母》)

(2)誓辞;盟约。《左传·昭公四年》:“周武有孟津之誓。”周武王有孟津的盟誓。

(3)接受爵命。《玉篇·言部》:“誓,命也。”《周礼·春官·典命》:“凡诸侯之适子,誓于天子,摄其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郑玄注:“誓犹命也。言誓者,明天子既命,以为之嗣,树子不易也。”凡诸侯的嫡长子被天子命为太子,代理他的国君(朝聘天子时),就比国君的礼仪降一等。

(4)告,告知。《仪礼·大射仪》:“司射西面誓之曰:公射大侯,大夫射参,士射干。”郑玄注:“誓犹告也。”司射面朝西告诉太史说:“国君射画有熊饰的射布;大夫射画有豹、麋饰的射布;士射画有犴饰的射布。”

(5)谨慎。《玉篇·言部》:“誓,谨也。”《礼记·文王世子》:“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郑玄注:“曲艺为小技能也;誓,谨也,皆使谨习其事。”对于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也要劝勉谨慎对待,以待下次考评。

(6)通“哲”。明哲。不再详说。

誓的小篆写法如图:

(誓的小篆写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