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毁掉你孩子的,大多在于这6个字!家长再忙也要看下
有父母说:“别人都说我对孩子太过娇惯,养孩子不能太惯着了,可我就这么一个孩子,不宠她还能宠谁?”
也有父母说:“打是亲,骂是爱。孩子不听话,该打打,该骂骂,现在不严格要求,以后社会会替你教训孩子的”。
还有父母说:“说了孩子几句,那都是为了他好,谁知道他还不乐意了,和我闹得很不愉快”
这样的情形,是不是很熟悉。
以上三种情况,分别折射出我们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三个误区——纵容(溺爱)、暴力和打击(刀子嘴,豆腐心)。
有多少父母,以爱之名变相地侵蚀着孩子的独立与自尊,从而走向了教育的两个极端。
一个是过于放纵,以致于孩子日后成了“白眼狼”,一个是过于管教,以致于孩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其实,这都是不对的。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在教育下一代上的失败!
今天,我们就带您一起去看看,这“六个字”的教育方式,是如何毁掉你的孩子的。
纵 容
其实,有时候养孩子就像放风筝一样。你线拉的越紧,孩子就会越压抑,难觅自由,很难飞得更高;线放的很松,孩子容易失去前进的动力,风一停就急速坠落下来了。
因此,放风筝时,需要借助风力的作用,家长自己也要活动活动双手。如此一张一弛,既尊重了孩子的意愿,也牵住了孩子成长的风筝线。
可有些家长就偏偏不信,非要把风筝的线剪断,任由孩子随处飘荡,不加以约束与引导,等到发现时风筝已走远,却再也找不回来孩子当初的模样。
如何快速毁掉一个孩子?纵容他,溺爱他。
尤其是当孩子有一些坏习惯时,如果不加以约束,反而“以孩子太小,长大后就好了”为理由,那么迟早有一天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大祸。
前段时间,一个“男孩大骂店员”的视频火了。
在北京五棵松某书店,一个男孩在书店里大声朗读英语,丝毫不顾他人的感受。
女服务员礼貌上前提醒,却被男孩疯狂怒怼。男孩用手指着对方鼻子大骂道:
“信不信我抽你!!!”
“我投诉你!!!”
而男孩的家长,全程戴着口罩,敷衍了事,没有任何愧疚之意。她唯一的反应,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
“他只是个孩子啊”!
“你忙你的就行,你别搭理他”!
这种趾高气昂、毫无悔改之心的行为,令广大网友义愤填膺,网友纷纷表示:“对,孩子是小,家长不小,那抽家长吧!”
每一个肆无忌惮的孩子背后,几乎都有一个蛮不讲理的大人。
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味放纵宽容,是给孩子的慢性毒药。
来看一则对话:
玩游戏如此,上学、吃饭、玩具等亦是如此。
而更多事实证明,纵容孩子,甚至会让他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李天一”和“我爸是李刚”事件,便是父母纵容溺爱子女造成的恶果。
因为父母的纵容,他俩最终都因自己的自大自私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父母的纵容,不仅会最终毁了孩子,还会让自己悔不当初。
暴 力
打是亲,骂是爱,曾是中国传统教育屡试不爽的法宝。“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等话语被称为至理名言。
这些话告诉父母,孩子的任性不能惯,不能由着他们的性子来,必须要严加约束管教,才能加强自律。这是为了孩子好!
某学期开学,在一小学门口,一父亲送女儿上一年级,孩子站在校门口不肯进校园,家长劝说10多分钟后,孩子仍哭着站在原地。
女孩家长随后将其拉到偏僻处,抬脚狠狠地踹向孩子大腿处,并抬手打了女儿三个耳光。
此事一出,便引起了网友热烈讨论,有强烈反对的,也有举手支持的。
但我的观点,是反对的。不能纵容孩子,也不代表就要对孩子动辄得咎,教育不应走向两个极端。
要毁掉一个孩子,最直接的行为就是对他使用暴力。
不管是体罚,还是语言上的侮辱,都会对孩子的精神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体罚孩子,是很多家长心目中最有效的管教方式,因为孩子知道疼了,下次就不敢再犯错。
但他们不知道,这却成了孩子难以抹去的噩梦。
前段时间,一个小女孩被绑在树上的视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画面中的小女孩失魂落魄,哭啼不止。
原来,这个小女孩哭闹着不愿意去上学,被父母绑在了树上。
随后,父母驱车离开。路过的行人想把孩子放下来,却遭家长阻止:“我自己的孩子,不要多管闲事!”
女孩一直大哭,路人都觉得心疼,可却换不来家长的心软。
无法想象孩子心里会有多大的阴影,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在这路上,也许会遇到许多难以忍耐的事情。可就算再不易,也不能拿自己失控的情绪去伤害孩子。
家长对孩子的暴力,会产生两种后果。
一是会使孩子软弱而缺乏主见。
在父母的暴力教育下,她不敢反抗,会变得自卑、敏感、做事小心翼翼,慢慢丧失对外界的好奇心。
第二种情况,则会让孩子和父母一样,学会“以暴制暴”,变成一个习惯性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人。
6岁男孩把鞭炮扔进下水道,炸毁了3辆奥迪车。
12岁男孩在家中看动画片,因嫌外面施工太吵,一气之下拿来水果刀,将绑在施工者身上的安全绳割断。
这些原本不应发生的悲剧,如果没有父母的教唆或是以身示范,完全可以规避。
而父母的暴力行为则很好的为孩子提供了施暴的借口与参考。
还有一种暴力,不会在孩子身上留下伤痕,却能在心上投下永不散去的阴影,甚至毁掉他的一生。
父母对孩子实施冷暴力(语言暴力),孩子会很容易患上心理疾病,比如孤僻、冷漠、自闭症等。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在调查研究青少年犯罪记录时发现:
有个孩子12岁时,爸妈就分开了。明明不是他的错,母亲却经常骂他,让他去死,说他是废物。
心理研究显示,对六岁之前的孩子,经常使用语言暴力,容易使其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等心理,而且他们还害怕与人相处。
所有的语言暴力,无法起到半点教育效果。
因此,请家长们记住: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制造更多问题,千万别因你的棍棒而毁掉了一个孩子。
打 击
有种伤疤,是一辈子都好不了的。
多少父母,一生都在做着子女的差评师,他们几乎不会给予孩子赞扬和肯定。
这种打击式教育,会逐步摧毁孩子的自信与好奇心。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曾发布过这样一则海报。
第一个孩子手里拿着一张30分的考试卷,整个人看上去比较胆小,神情紧张,身上刻着的是父母对他说的话:
“你脑子让猪吃了吗?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
第二个孩子是刚刚跟小伙伴们完成一场不错的足球比赛,身上的泥渍还在,因此惹怒了父母:
“没见过这么脏的孩子,你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
第三个孩子手里捧着打碎的花瓶,无助的望着你,眼神空洞,像是随时等待父母的责骂。他的身上刻着的话是:
“天天毛手毛脚,你上辈子是闯祸精啊?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
海报上的这些话,不仅仅是刻在孩子身上,更深深的刻在孩子的心里。
回想生活中,我们说过的这些话,不正是拿刀刻在孩子的心上吗?这种伤害带来的痛苦,是连时间,都无法抹去的。
其实,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就是他们的全世界,是他们最重要的人。我们随口说出的一句话,对他们来说,是标签,更是无法更改的事实。即使后来你忘了,孩子也会记得清清楚楚。
在知乎上有人问,长期被父母打击的孩子会怎么样?
有人说,会变得很不合群,被父母打击多了就会觉得这样的自己是没有人喜欢的。
也有人说,会有仇视心理,渐渐变得敏感不相信别人。
2016年,高考结束后,达州一名18岁的男孩小斯,留下遗书跳江自杀了,而他,就是被父母的打击给摧毁的:
考98分要挨打,考全校73名要被讽刺“才考了73名”。
爸爸问英语学懂了吗,如果回答懂了,直接批评一句“不要骄傲自满,半灌水响叮当”;如果回答不懂,也会被批评,“你这一学期干嘛去了。”
小斯在他留下的遗书中写道:
我发现我活着没有任何意义,我感情方面有严重问题,丝毫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他的灵魂,无时无刻不在挣扎呐喊。
可他的妈妈却还在哭诉:对他严格点是为了他好,没想到他这么记仇。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有些父母天真地以为,打击就是对孩子最严格的管教。不打击孩子,他的抗压能力就会变弱,将来成不了大事。
而事实是,父母的打击和否定不仅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还会让他变得越来越糟,甚至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心理学中有一个罗森塔尔效应: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当孩子获得来自周边的赞美、鼓励和掌声时,他会不断地增强自我认同感,他会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
所以,请父母们对孩子少一些打击,多一些赞美和鼓励吧,这样孩子才能不断进步。
孩子,是一个独立而有尊严的个体,他们需要自由的空间,也需要被尊重与理解。
孩子,同样具有贪玩、任性的天性,他们需要被引导,被约束。
孩子,不应该被放纵,不需要来自父母、家长的棍棒,更不应该被随意责骂、打击。
所以,各位家长,请你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吧,千万不要走入六个字的教育误区,这样才不至于让孩子走上毁灭的深渊,才会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