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掌权后为什么一门心思的与强大的曹魏死磕

相信看三国的各位读者可能都产生过一个想法,那就是为什么诸葛亮掌权之后一要门心思的跟曹魏死磕。

魏蜀吴三国鼎立,魏国最强,大汉十三州的土地,占了九州半,户籍在册人口440万,战兵50万。

东吴次之,占据两州半(荆州最大的南阳郡被曹魏占据,所以算是占了半个荆州),户籍在册人口230万,战兵23万。

蜀汉最弱,仅占了益州一地,其中南部还被蛮族控制,户籍在册人口90万,战兵10万。

从数据中可知,蜀汉是三国中最弱的一个,但在诸葛亮掌权后,却倾国之力在六年间先后五次北伐曹魏,明知道双方实力的差距悬殊,却依然义无返顾。

其实并非诸葛亮有心以小搏大,实在是无奈之举,最初隆中对的计划横跨荆益因襄樊之战而破灭,又因夷陵之败而再也无法奢望,孙刘联盟从赤壁之战时的友好也因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变成死仇,虽然在诸葛亮的努力下,两家再次结为联盟,但这种联盟只是表面的,实际上相当于互不侵犯条约。

双方的关系也从最初的互为援引变为了蜀汉单方面的交好东吴。

此时的蜀汉已经没有力量也没有底气将自己摆在与东吴同等的位置上了,夷陵之败将刘备多年来积攒的精兵强将付之一炬,若是没有曹魏这个庞然大物在北方虎视眈眈,只怕东吴就要先向蜀汉下手了。

蜀吴两国也都明白这其中的缘故,之前所说两家共讨曹魏,平分天下的话也只能当作笑话了,双方都将对方当作牵制曹魏的手段。

而作为最弱的一方,蜀汉若是偏安于蜀中,只怕要不了多久就会率先亡国,蜀汉处在四川盆地之中,四周都被山包围,易守难攻,是理想的休养生息之地,若是早先群雄割据之时,蜀汉的情况无疑是最好的,但现在三国鼎立时,要知道没有攻不破的盾,任你有群山之险,也总有被攻破的那天,如江东孙吴,凭借长江天险,还不得不在江北驻兵防止曹魏南下。

经历多年战乱的百姓自然心向安定,若是诸葛亮放任蜀汉休息,那么要不了多时,则精兵沦为怠兵,猛将也因安定而失去斗志,对于蜀汉的士族来说,无论是刘氏还是曹氏的统治都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刘氏弱小,何不归附入曹魏,则更符合自己的利益。

更何况,魏国拥有丰饶的中原土地,众多的人口,古时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和人口,拥有九州之地的曹魏与只有一州的蜀汉同时休养生息,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哪怕魏国年年天灾,也非是地狭人少的蜀汉所能比拟的,最终的结果只会是被魏国所灭。

要打破这个死结,那么蜀汉就只有主动出击,力图拖垮魏国,同时若是有机会则一举灭掉魏国,虽然这个希望很渺茫。

魏国在曹操的制定下,实行屯兵制,闲时为农,战时为兵,军户全家都迁入军屯之中,战兵战死则其妻女另嫁军屯之中的其它战兵,世代相承,这种制度为曹魏提供了稳定的兵员,同时也解决了军队部分的粮草供应,但一旦外敌来犯,朝廷则需要从四面八方将战兵召集到一处,再进去出征。

长途的辗转让士卒怨声载道,同时长途奔袭又会消耗极多的粮草,而若是将士兵全部屯于边境,则又没有更多的土地供应这些士卒,所以这就是个死循环,诸葛亮就是看到了这一点。

随着诸葛亮北伐,则中原立刻陷入震动之中,调兵的差使奔波于全国各郡,于是整个魏国都得知了敌人寇边的消息,国内立刻就陷入了惶恐之中。

这样一来,诸葛亮从汉中一地出兵虽然因山路行军也异常困难,同时粮草消耗也更大,但还是能让曹魏付出远多于自己的代价来迎战,这样就抵消了一部分曹魏九个州的优势,更是能让蜀中稀少的人才在战争中得到锻炼。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之前蜀汉跨有荆益,所以益州士族看到了刘备一统天下的希望,都梦想着做从龙之臣,所以在汉中之战时,益州士族都全力供应前线刘备的大军,只为自己家族在未来刘备一统天下后获得裨益。

但最后荆州失陷,蜀中精锐尽没,刘备病死,良臣猛将战死大半,蜀汉彻底失去了一统天下的资本,于是益州本地士族的心思便开始活络起来,想着投降曹魏,将刘备集团献祭做为自己的觐升之资。

诸葛亮在接手蜀汉之后,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些,为了转移国内蠢蠢欲动的各大士族,索性将各士族的精壮兵丁皆抽入军中,与自己一起北伐,若是成功了,自然你好我好大家好,纵然失败,也能最大程度的削弱士族力量,稳定蜀汉政权。

以上就是笔者拙浅的一些见识,仔细寻味,诸葛亮也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得不一次次的以卵击石。

本文图片皆取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