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线弯曲的顶漂作用分析

在台钓常见的双空钩半水调漂到挂双饵垂钓的过程中,子线从调漂时的垂直受力变化为部分弯曲。很多钓友直观感觉上,子线只要弯曲,就有了顶漂的弹性力,就会使漂目发生不可捉摸的改变,从而疑虑调钓目差里到底有多少的份量是由于子线的弹性弯曲造成的。并因此觉得依靠调钓目差来判断钩饵的水下状态就成为一个不可确定的事。所以,很有必要首先搞清楚子线弯曲的顶漂作用。(虽然,仅靠调钓目差来判断钩饵的水下状态是不可能办到的事,但是,搞清楚子线弯曲的顶漂作用却是运用各种调钓法赋予初始钩饵精准的水下状态以及后期捋漂微调钓组灵顿的基础。)

先看一个图。

这个图上标号为图3,但是这里的标号为图1。

首先要明确一个常识性的概念。子线的粗细和长短的搭配是有讲究的。较细的子线一般用来钓小鱼,长度也较短。较粗的子线一般用来钓大鱼,长度也较长。

先做个小实验。从子线盒里拉出一段子线,1号的先剪下15CM就行,3号的大约30CM吧。捏住子线的一头,让子线竖直向上,它会弯下来的。但是要让你捏住的那一小段保持垂直。你观察子线弯曲下来的另一头(自由端),如果弯到与手持端几乎持平,就是长了,再剪掉一小段。直到另一头(自由端)刚好达到水平。那么,一个对鱼来说隐身性能堪称完美的子线就新鲜出炉了。这里的“隐身性能”指的是,长子线弯曲成这样的程度,对于鱼吸食钩饵来说,子线最“不挡口”。

仔细观察它的形状,手持端是垂直的,自由端是水平的,两端之间是非常圆滑地过渡的。它是什么形状?毫无疑问,它就是个四分之一圆弧。它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个呈现最舒适的自然弯曲状态的让鱼失去警觉的最佳子线。

现在捏住这段子线的一端让它平躺地面,然后慢慢向上抬升并向自由端逐渐横移,使这段子线成为近似的四分之一圆弧。如果你动作足够温柔,就会发现,子线的自由端在地面上没有位移。意味着,弯曲到如此程度的子线,内部没有力的存在。就像一只懒猫弯着身子慵懒地靠在沙发上打瞌睡,简直不要太舒坦了!这种状态其实与实验子线刚成功时的状态是完全等效的。那么,如果你捏子线处是连接子线的铅坠,子线另一端(刚才的自由端)就是连接到底的鱼钩,是不是说明,子线就完全处于很舒服的自然弯曲状态了呢?鱼吃钩饵时是不是就几乎对子线毫无察觉呢?

在做实验使子线达到自然弯曲状态的时候(就是手捏处垂直,自由端水平。使子线弯曲直到饱和弯曲程度),子线的自由端除了受到自身重力以外不受弹性力的作用。如果拿一个足够精确的弹簧秤,勾住子线的自由端。往上慢慢牵拉弹簧秤,使这个自然弯曲的子线慢慢恢复成竖直方向的直线状态,你会发现,这个弹簧秤始终不会有读数。或者,从子线的直线状态开始这样慢慢使子线弯曲直到饱和弯曲程度,子线的自由端都持续不受力。(前提是假设这段子线本身的重量忽略不计。起码,它在正常使用的长度范围内,几乎压不下漂的值得考虑的目数。并且,由于鱼线的密度与水相若,如果在水里做这个实验,那么,此种状态的子线几乎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但是,如果这个弹簧秤是勾住水平的自由端往下牵拉,使这个自然弯曲的子线“弯得更多”,弹簧秤的读数就持续增大。这个子线就具备了一定的弹性。当达到自然弯曲的子线两端接触使子线成为一个圆形,则这个子线自由端的弹性最强。(考虑到实际使用中,子线形成一种圆外露两端子线头的情形不会发生,因为在未打成结的情况下,它自身的弹性会使这个圆封闭不起来。)

下面看看达到自然弯曲状态的子线的特性。见下图2。

如果将达到自然弯曲的子线在水平面上(就是家里的地板上)弯曲摆放成四分之一圆弧,则它不会弹开,也不会自己变更弯。如果地板足够光滑,你在子线上任意位置用手指推动它,都不会改变它本来的四分之一圆弧的形状。(事实上,处于从直线直到自然弯曲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种弯曲形态的子线,都可以这样在足够光滑的水平面上推动而不发生形变。)如果在同一盘子线上截取四段达到自然弯曲长度的子线,让它们首尾相连,并在平面上弯曲摆放成一个整圆,则这个圆即使在子线接头部位无粘接的情况下也会保持圆形。如图2的M情形。意即,将一整段达到自然弯曲长度的四倍长度的子线弯成一个圆,则这整个圆上的子线都无内力。这个圆就成为一个保持最“松弛”状态的无内力圆。(这也就提供了另一种方便地寻找自然弯曲状态的双子线的方法。将比较长的一段子线在光滑平面上弯成一个不会弹开也不会收缩的圆,然后将这个圆形子线从中间剪开成为两段,每一段都是可绑双钩的子线。注意适当留长些,因为绑钩也需要耗费子线长度。)你可以用剪刀将这个圆剪断成无数小段,如果剪的过程中保证剪刀方向始终对着圆心,剪刀对这个圆的作用力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在水平方向上对这个自然弯曲子线圆发生作用,则这个被剪断成无数小段的圆仍然保持整圆形态。如果将这个达到自然弯曲的子线圆的一处或者几处挨连的子线头向圆外方向分开,子线就保持这种分开的状态不会在水平面上变形移动。如图2的N。甚至,将一处分开,比如D和C1点,到最远距离,让这个子线圆成为直线,然后再在另一侧面弯曲摆放成圆形,整个过程中,每段子线圆弧内自始至终都无内力发生。无内力的含义就是不具备弹性力。A1B两点即使没有粘连,也不会发生位置的变化。但是,如果将这四段达到自然弯曲的子线的首尾相连处的三处粘连住,未粘连的两个子线头的一个向圆内推移,则整个子线圆都会在水平面上移动。如图2的P。如果将未粘连的两个子线头拉拢重合,放开手后,重合部分会自己弹开。如果底面足够光滑无摩擦,则两子线头会重新重合至一点。最后一种情形见图2的Q。将达到自然弯曲的一段子线本身继续弯曲,直至成圆,则内力持续增大。内力增大的含义就是具备了弹性力。以上水平面上的分析可以毫发无损地运用到垂直平面上。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本质性的问题呢?就是证明了,普通垂钓所用的尼龙钓线本身具备一定的“可弯无弹”性能。只要所用子线的粗细与长度搭配合适,那么,它自然就具备了在一定的弯曲范围内不具备弹性的性质,也就是不会“顶漂”。

为使有些钓友能直接明白水下子线的实际使用情况,我觉得还是有必要下面的分析。

当这个达到自然弯曲的实验子线在合适的调钓状态下用到钩饵上,就是上图1所示的情形下,长子线最多达到自然弯曲状态,更多的情形是弯曲程度更少,而短子线处于直线状态,两子线内都无内力,子线对铅坠没有支撑力,更不会“顶漂”使漂目增加。如果鱼吃长子线带的钩饵后相对于岸远逃,(就是图中的向右)在不考虑水阻的情况下,子线是处于持续拉直状态,就没有内力。子线本身也不会使漂目减少。与弹簧秤往上牵拉实验子线的自由端至子线成为垂直直线的过程中,子线内无内力是一样的。直到鱼将子线拉直继续逃行,才会带动铅坠下沉。在子线已经达到自然弯曲的情况下,鱼吃钩饵后如果抬头,就是相当于弹簧秤往下牵拉实验子线的自由端使子线“弯得更多”,子线内就有了弹性力。鱼的抬头动作使子线的弹性力的方向在钩饵处为向上,使漂尾出现顶漂漂相。

为方便叙述,我们可以把实验子线达到自然弯曲的状态,称为“饱和弯曲”,将子线从直线状态变化到接近饱和弯曲的状态称为“非饱和弯曲”,将比饱和弯曲“弯得更多”称为“过饱和弯曲”。于是就有一个子线内有无内力的判据。子线处于非饱和弯曲和饱和弯曲状态时,子线无内力,子线处于过饱和弯曲状态时,子线有内力。内力即所谓“顶漂”的弹性力。

对于普通台钓的子线粗细及长度的搭配,以及两子线钩距的常规选取,并且在台钓要求的“钩饵有到底,但是不能钩饵全到底”的水下状态下,两子线都是非饱和弯曲。也就是正常台钓情况下,子线无内力,不至于“顶漂”。除非用很短的粗线。而这样的情况一般不会发生在正常的台钓中。或者说,普通台钓中,无论长子线还是短子线,都不会弯曲到过饱和弯曲的程度,就不会有内力,更不会顶漂。

但是这个说法曾经得到一些钓友直观感觉或者亲身体验的质疑。我仔细分析了一下,原来我们其实是没有在同一个限定条件下来讨论这个问题。我所得出的弯曲的子线不顶漂的结论是限定在台钓范围内的。而有些钓友质疑的是“双钩到底后继续上推漂,铅坠没到底之前,钓目依旧会继续发生变化,这时对浮漂的上推力哪里来的?”这个虽然超出台钓的范围,不妨来考察一下。

请看下图3。

A为双钩双饵均刚到底的状态(已经超出台钓范围),B为上捋漂使短子线刚达到饱和弯曲状态,C为继续上捋漂使短子线处于过饱和弯曲状态。我们的分析以打满杆后钩饵快到底时,长子线顺延弯曲,短子线的钩饵(上钩上饵)居于铅坠正下方为基础。可见长子线的弯曲在通常情况下都远远达不到过饱和弯曲的程度,就不会有内力支撑铅坠使漂目增加。而短子线则可能会出现过饱和弯曲,存在内力支撑铅坠,使漂目增加。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上子线超过饱和弯曲程度时,就具备了弹性内力,也就是具备了“顶漂”性能。而此时,两钩饵均已全到底并且“过底”,已经超出台钓范围了。

而实际的台钓中,一般不会让两钩饵都全到底。并且上钩上饵不一定正好处于铅坠的正下方,这也加大了铅坠下降却并未使子线足够弯曲来顶漂的距离。并且,子线的过饱和弯曲会首先使铅坠偏移,也减少了漂目增加的幅度。

更加清晰地说法是,如果短子线不是死死地绑紧在铅坠上,而是铅坠下连着一个可以自由方向转动的铁环,然后将子线绑在这个铁环上,在正常抛杆钩饵到底的情况下,子线可以自由地在铁环上转动一定角度而不必与铅坠发生直接的接触的话,子线过饱和弯曲的内力就只会使铅坠偏移,然后内力释放。不但不会顶漂,甚至会使漂目下降。因为偏离了漂与上钩饵连线位置的铅坠,增加了水线的长度,就带动漂下降。如图5所示。

事实上,由于实际垂钓中钓组受到扰动因素很多,在两钩饵全到底之后,继续往上捋漂再抛投后,漂铅及短子线和上钩饵构成严格垂直状态的几率极低,两钩饵受水阻及底面拖拽,使两子线均呈现顺延弯曲的无弹性内力状态,所以,一般是看不到上面理想状态分析的漂降过程的。能够看到的,是在两钩饵全到底之后,继续往上捋漂不超过短子线长度的范围内,漂目都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个问题留待以后再分析。

对于特定的子线来说,具有唯一的饱和弯曲长度。就是上面的实验方法得到的长度。它实质上是由子线的自然弯曲的曲率特性唯一确定的。如果让子线弯曲程度超过自然弯曲的曲率,子线就产生弹性内力。如果弯曲程度达不到自然弯曲,子线内就没有内力。(但是子线在线盒里时间久了,拉一段出来会发现,已经是弯曲状态了。这就需要想办法使它先回复直线状态。)不同号数甚至不同厂家生产的同号子线,具有不同的饱和弯曲长度。我们实际使用中,更多的情况下,是根据经验按照对象鱼的大小来截取子线长度的,有的比饱和弯曲长度长,有的比饱和弯曲长度短。但是要看到一个起码的事实,实际使用的子线在以实验方法捏住一端往上举时,子线都会弯曲,且自由端不受力。(因为没有人用一段短硬直的子线去钓鱼。)而子线弯曲缩短了子线两端的距离。这个缩短的距离,就是使子线在实际垂钓中即使弯曲也不顶漂的往上捋漂的长度。(因为从直线状态直到饱和弯曲状态的子线的自由端都不受力。)这其实就是说,实际使用的子线,无论长短,都具备一定的即使弯曲也不受力的特性。

如何计算一段任意截取的子线,它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已经双钩双饵到底的情况下,还可以上捋漂多长距离,使子线不具备顶漂的作用呢?很简单,将这段子线的一端捏住,并让手捏处保持垂直,让另一端自然弯曲(此时的子线其实就是处于饱和弯曲状态,只是不同于实验时的饱和弯曲长度),量出此时子线两端的长度。再用子线的直线长度减去刚才的测量长度就行了。

至此,弯曲子线的顶漂作用机理就搞清楚了。钓友们再也不必疑惑弯曲的子线顶不顶漂,顶了多少的问题了。建立起坚实的心理基础,只要不是用过短的粗线,就放心大胆地运用调钓法,使钩饵具备一定适口性的水下状态,调清楚明白的漂,钓心中有数的鱼。

(可以百度搜索“全调目公式及其应用”的视频,是我发布的。这个视频对理解弯曲的子线不会顶漂以及后文我将阐述的全调目公式调钓法都大有益处。)

总结:

1、由于普通垂钓所用的尼龙钓线本身具备一定的“可弯无弹”性能,在台钓的子线粗细及长度搭配及钩饵的水下状态的范围内,弯曲的子线都不会顶漂。

2、在超过台钓范围继续钓顿的前期,理论上短子线会顶漂。但是实际垂钓中钓组受到扰动因素较多,这样的子线顶漂现象极少发生。

3、从两钩饵刚全到底时,往上捋漂近短子线长度的范围内,漂目都不会

发生明显的变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