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邓艾篇(尾声,其一)——偷渡阴平
三国良将系列之邓艾(尾声,其一)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关于三国名将邓艾的历史故事笔者已经讲了四期,本期终于讲到邓艾最重要的一次战役,偷渡阴平。作为邓艾的人生巅峰,灭蜀之战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本期将详细为您讲述。
邓艾重大事件之十二——三路伐蜀,指挥机制暗藏玄机
景元三年(262)十月,姜维再次进攻魏国,邓艾领兵在洮阳以东的侯和击退姜维。算上前一年长城之战,连战连败的姜维在蜀汉权威受损,内部反对声音极大,姜维没有回成都,而是在沓中屯田。姜维屯田一方面为拥兵自保,以压制国内反对派;另一方面也是为再次北伐积蓄粮草。沓中大致位于蜀汉的西北边境,与汉中距离也较远,对于沓中屯田,等到姜维篇再展开,还是继续聊邓艾。
景元四年(263)秋,司马昭集结大军伐蜀。
《三国志·钟会传》载: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
这是一次魏国对蜀汉规模空前的进攻,邓艾、诸葛绪、钟会分别由西、中、东三路齐头并进,其中邓艾兵力三万正面进攻姜维;诸葛绪兵力三万负责插入沓中与汉中的间隙,进而切断姜维退路;钟会兵力十万,目标直指汉中。
对于这次魏国伐蜀的战略目标到底是不是要消灭蜀汉,历来争论不休。这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十六万大军出动,至少要取得很大的战果才行。这个战果,笔者认为应当是汉中。姜维沓中屯田远离汉中,使本就兵力紧张的蜀汉又一分为二,在沓中和汉中分别屯有重兵,这给了魏国绝佳的进攻机会。
先介绍一下魏国三路主将的关系,这点对理解战事后续走向很重要。西路军邓艾为征西将军、督陇右诸军事,中路军诸葛绪为雍州刺史,东路军钟会为镇西将军、督关中诸军事。
在曹魏多数历史上,征西将军比镇西将军要大,但在这里并不成立。其实征与镇孰大孰小,硬去比较毫无意义,笔者在之前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及,魏蜀吴三国之间制度有差异,三国内部不同时期官职大小也有差异,比较起来也很麻烦。只看两人带的兵力,邓艾三万钟会十万,就知道这次的话语权在谁。
另外,陇右与关中比起来,显然关中地位更重要,而且雍州刺史治所也在关中,即诸葛绪的雍州兵要听命于钟会,所以钟会是本次伐蜀的绝对主力。
需要注意的是笔者没有用“主帅”一类的词来表述,因为按照魏国传统,征西将军邓艾确实要比镇西将军钟会地位高,而且身为将军的邓艾也远比文官气质浓厚的钟会更有威望。司马昭的战前部署也很怪,邓艾督陇右军事,钟会督关中军事,各自假节,等于互不隶属,并没有统一的指挥机制。相比司马昭此举有防止一家独大,出现大权独揽的将领,毕竟淮南三叛的教训还历历在目。
不仅邓艾与钟会互不隶属,连诸葛绪都身份尴尬。因为早在十年前邓艾做兖州刺史时,诸葛绪为泰山太守,是邓艾的老部下,在平定毌丘俭、文钦起兵时,诸葛绪就在邓艾指挥下击败吴军立过大功。邓艾升任征西将军,诸葛绪则任雍州刺史,两人在西部战线联手对付姜维自然很有默契。但此番诸葛绪出兵与邓艾协同对战姜维,上级领导却是钟会,三人这样互相掣肘,这种别扭的指挥机制更为三人后续的严重矛盾埋下伏笔。
邓艾
邓艾重大事件之十三——三路争权
东路钟会攻打汉中且不提,主要看邓艾。邓艾以天水太守王颀为先锋正面攻打姜维军营,陇西太守牵弘侧翼牵制,金城太守杨欣分兵进军至沓中西面的甘松,对姜维形成三面包夹态势。与此同时,传来汉中已被钟会攻占的消息,姜维只得撤军。
汉中丢失可谓蜀汉立国以来最严重的的领土丢失,导致姜维部队军心不稳,撤退途中被杨欣等人追击,在强川口败给魏军。不过姜维毕竟久经沙场经验丰富,发现魏国另一路部队,即诸葛绪推进到白水北岸的桥头,于是率军从孔函谷退到阴平,再逆势北上渡过白水,这样姜维就出现在诸葛绪的上游,准备在背后突袭。诸葛绪及时发现,迅速后撤三十里,姜维恰好也向北走了大概三十里,发现诸葛绪已有准备,姜维只得继续南撤。
结果这里出现个有趣的现象,明明是诸葛绪先进占桥头,却被后到的姜维吓退,然后姜维通过桥头过白水南撤,诸葛绪又在后面追。虽说实际上诸葛绪是为避免遭受背后袭击才后撤,但这却给自己埋下了祸根,具体下面会讲。
姜维领兵一路奔回剑阁,意图集中兵力凭险坚守。在此期间魏国三路大军捷报频传,蜀汉大片疆土被攻占,三路部队的主将之间却爆发了第一轮权力争夺。
当姜维在白水桥头戏耍诸葛绪时,邓艾西路军刚到阴平,因为钟会已攻占汉中,邓艾要想拔得头筹必须取得更大战果,那就是攻入成都。但如果走常规路线攻打剑阁,势必要与钟会合兵一处,按照双方兵力必定要听从钟会。邓艾不甘心,便派人给诸葛绪传话,让他跟自己合兵一处,从阴平道偷袭蜀汉腹地。但诸葛绪此战的顶头上司是钟会,诸葛绪不敢擅自行动拒绝了邓艾,并且向钟会军靠拢。
诸葛绪在邓艾与钟会之间选择了钟会,但却没得到好果子吃。钟会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见诸葛绪前来会师,竟顺势以其在白水畏缩不前放走姜维为借口,秘密向朝廷打小报告,然后把诸葛绪装进囚车押送回京城。反正各路部队凯歌频奏,司马昭就也没太放心上,诸葛绪活到晋朝建立,继续做官。
但诸葛绪的三万人就归了钟会,大权在握的钟会猛攻剑阁,但徒劳无功。之前蜀汉北伐最大的制约是粮草,钟会这十几万魏军的粮草供应也很成问题。时间一长,粮草就快见底了,反正战果已经非常丰硕,撤军也完全可以接受,于是钟会开始做撤退的准备。
假如钟会就此撤军,蜀汉还能继续存活下去。但偏偏邓艾也是个一心要建立不世功名的人,不甘心就此结束,写信向司马昭请求允许他走阴平道直扑蜀汉腹地。
《三国志·邓艾传》载:艾上言:“…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
邓艾的意思是,从阴平走小路经过汉德阳亭取涪县,这里离剑阁一百里,离成都三百里,已经冲进蜀汉腹地。剑阁蜀军必定回救涪县,这样钟会就能占领剑阁继续前进;剑阁蜀军如果不撤退,涪县就会被邓艾自己占领,到时候是向成都进军还是夹击剑阁,都能占据主动。
当时的形势是剑阁以北尽归魏国,即便邓艾的三万人偷袭失败全军覆没,对魏国而言也问题不大。所以从邓艾个人角度虽然非常冒险,但对司马昭而言这点损失完全能接受,顺理成章地,邓艾开始行动。
邓艾重大事件之十四——偷渡阴平
钟会本要撤军,邓艾却要冒险突进,使得钟会无法撤军,只得继续在剑阁跟姜维耗下去。钟会又不甘心完全帮邓艾作嫁衣裳,便以支援的名义派部将田章领兵去找邓艾,实际当然是为掌握邓艾军的动向,并且假如进展顺利,能分点蛋糕。
邓艾见田章来支援,也不含糊,顺势就让田章领本部人马担任先锋开路,既名正言顺支走田章,还让钟会的人马替自己干脏活累活。邓艾与钟会两大智将的争斗愈演愈烈。
不过归根究底,钟会在剑阁有恃无恐,邓艾却亲临险境,只许胜不许败。还是粮草问题,走阴平道偷袭,要通过绵延一百多里的无人区,为避开蜀汉岗哨走的都是高山深谷、原始森林,邓艾军根本不可能有补给,一旦被蜀军发现或首战失利,等待邓艾的不是战死就是饿死。
《三国志·邓艾传》载: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氊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邓艾军一路凿山造桥,甚至要从山崖往下滚,终于神兵天降在江油。蜀汉守将马邈吓破了胆,不顾这支魏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竟然望风而降。邓艾进军至绵竹,与蜀汉卫将军诸葛瞻交战。
书生意气的诸葛瞻虽然不懂用兵,但面对生死存亡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击退了邓艾派出的儿子邓忠、军司马师纂。两人领军退回,邓艾大怒,要斩两人。毕竟邓艾深入蜀汉腹地,也已经没有退路。邓忠与师纂领军再战,大破蜀军,将诸葛瞻及尚书张遵斩首,邓艾推进至雒城。
在谯周的怂恿下,刘禅遣使献上皇帝玺绶,向邓艾请降。公元263年11月,蜀汉灭亡。
邓艾偷渡阴平,创下军事史上的经典战役,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年轻时立下的宏图大志终得实现。然而,这是邓艾最风光的时刻,也是邓艾走向深渊的开始。
钟会
在刘禅的命令下,还在剑阁的约五万蜀军在姜维带领下集体向钟会投降。正所谓邓艾得其主,钟会得其军,邓艾得到的是灭亡蜀汉,青史留名的功名;钟会得到的却是军队,更多的军队。一边是接受蜀汉皇帝投降,风光不已的邓艾,另一边是兼并诸葛绪、接纳姜维投降,兵力接近二十万之巨的钟会。在司马昭两大功臣的台面下,正暗流涌动。
蜀汉灭亡后的益州大地上又将上演怎样的权力游戏,邓艾、钟会、姜维之间最后的博弈结局如何,感兴趣的话敬请点击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