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圣途》荆棘遍布的朝圣之路

《我的圣途》注定是一部被深刻记忆的作品,不仅仅因为它深植于彝族文化的悠远神秘,也不仅仅因为它带来了悲壮恢宏的爱恨情仇,更主要的是,这部影片,始终伴随着主人公达伊的朝圣之旅,一路向前,这是一条荒凉伴生浓情,圣洁总遇邪恶的荆棘之路,远方的雪山,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脚下的土地,则是需要用心丈量的一石一木,一沟一坎。

今年曾有《大唐玄奘》要冲击奥斯卡,在一众娱乐片大行其道的环境下,剖解人性的深度文艺作品,还是更能打动人心,更被公众尊重,讲述佛教西行取经的玄奘,与讲述彝族毕摩朝圣的达伊,两个故事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我的圣途》同样是一条艰辛的苦旅,男主人公作为彝族的毕摩,同样是肩负着救难的使命和修行的重任在身,只是,相对于玄奘的西行万里路迢迢的风餐露宿,达伊则是深陷人身和人心的巨大困境之中,拼力挣扎。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指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达伊在影片,也曾对仇杀的拉且头人和萨和头人喊话,毕摩的法术和咒语,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驱赶恶魔,而不是成为复仇的工具,并良言相劝两帮停止杀戮冲突,和平相处。当然,身为圣者,也必定背负常人所不能忍受之苦难,在两军阵前劝诫的达伊,仍然被冷枪击中,几乎丧命。但是,生命有终点,信仰却是永恒,达伊毕摩从出发那一刻,就给自己设定了膜拜遥远的白山的目标,尽管他在途中,就被萨和头人软禁于自己的领地,意欲骗取他手中画有藏宝图的经书,但经文在达伊的眼中,只是修行的箴言,或许这就是凡人与修行者的区别。

修行二字,看似简单,实则微妙,修自身,行天下,达伊确实也在践行他的成长,尽管遭遇不断的变故与奇遇,也因自己的言和行,伤害了朋友与爱人,或许只有最痛苦的折磨,才能让人更加清醒,更加决绝的告别世俗的一切,达伊疑问自己,为什么朝着圣地,却走向魔域?殊不知圣地之路,哪有平淡而坦荡呢。正如影片所启示:“只有善良的毕摩,才能颂吉祥,只有智慧的毕摩,才能去圣地” ,万千阻障,甚至流血死亡,莫不都是修行者的关隘,能否过得去,也关乎修行的成败。

《我的圣途》是是一部中国与加拿大合拍的悬疑片,由张蠡执导,诺布钍呷、陶多多、穆怀虎、曲木古火·秋风等主演,全片对白皆为彝语,演员也基本都是彝族同胞,或许这是近年来第一部如此全景深呈现的原生态电影作品,很容易让人想起魏德圣所执导的泰雅语电影《赛德克巴莱》,电影,有时候会成为珍贵的人文纪录。

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一定所有的作品,都能被普通话演绎,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更是蕴含着逐渐消失的文明和理念,以及独特的古风古韵,《我的圣途》在保护和传扬彝族传统文化上,同样值得尊敬,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在世界大同、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之下,同样是一条布满荆棘的朝圣之路,因此,无论是片中的毕摩达伊,还是《我的圣途》,都是各自道路上的勇敢行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