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诠注》之不谦真人自序

相传《老子》是老子所著,原书本无名,秦时称为《上至经》,汉时称为《老子》,《道德经》等。现在的通行本是魏晋时期的王弼注本,之前的汉代还有《河上公章句》。一九七三年从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本,有的人因此而推崇帛书本《老子》,但从文字比较看,王弼注本要优于帛书本。可能王弼时代流行有不同传本的《老子》,而王弼择善本校勘而注,故不能因为帛书本出土于汉墓而贬低王弼注本,帛书本不是最善传本,不是代代相传之本往往不是善本。与通行本比较,帛书本有大量的音同字不同的内容,故而帛书本可能是背诵录写本。
《老子》可能不是一个人著作而成的,原作者写作主体内容,可能后人又有补注等,而年代久远,传抄混淆成一体,难以区别。从帛书本看,汉以后基本定型,后人不再混入补注。《老子》有春秋时期的写作风格,譬如说,章节短小而表意完整,文字对仗,多用叠词等等,故传说为老子所著是可信的,至少是同时代的著作。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从《老子》的内容看,孔子的一些言论确实受老子的影响。譬如说,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这个正是《老子》的主旨之一。又如,《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而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者的意思其实是一致的。这从侧面印证了《老子》是老子所著。
《道德经》是后人命名的,事实上不代表作者的原意,故若因此而以为是作者之意,必有误解。虽然道德之名贯穿整书,但这并非是作者写作的核心意图,作者只是借道德之名而阐述天、地、人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之变化。故该书看似章节零散,其实是一本系统学著作。人与物,人与人,个人的品德修养,人的主观欲望对人类认知的影响,统治者的品德对社会的意义,人的学习与思考,不同能力的人的社会价值,对军队与战争的认识,国与国的交往,人口以及经济发展对国家的影响,万物之过去与将来的变化规律,生命的变化规律,等等,这些与天、地、人相关的内容构成了《老子》的主体写作思想。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这句话本是《金人铭》中的,而《老子》中引用了此语。《金人铭》是相传铭刻于周太庙前的金人身上的警句。可见在老子之前已经有“道”的思想了,老子的思想是有渊源的,故《老子》中也经常提到古之如何之类。
两千多年来,人类在物质领域不断进步,而在思想领域,在人与人,国与国以及人与自然等关系上,可能是在不断地退步,得失相依,彼长此消。
我们比古人高明的地方,只是在使用物质上,仅此而已。而对物质的不断追求,必然损害其他关系。故而两千多年来,再也没有出老子、孔子、孙子这样的人才,即使现在有十几亿人口,是以前的几百倍,然而众人都把欲望集中在追求物质上,因而只是造就了无数的物质制作工匠,但这不是人类发展所要求的全部。对物质不断追求的后果是带来人口的不断增长,而这样是很危险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以此奉有余,人逆天而行,若不知天道与人道之变化关系,必将带来严重的问题,故人口不断增长,天必损之。后人所谓的思想家大多站在俗人圈中看自己,而老子是站在神仙圈中看俗人。《老子》是华夏文明的智慧与美德之代表作品,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人是动物之一,不断繁衍是其本能,追求物质的本质是繁衍更多的后代。然而在自然界,物种的数量都会受控,而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因而反而能长存。假如一个物种的数量出现爆发性增长,则意味着来年必定会有毁灭性的减少,各种资源失衡之故。若不知此,人口不断增加,必将带来严重问题,资源匮乏,社会动乱,疾病,自然灾害,环境恶化等,这些都是难以预知的,而且可能日积月累而逐渐成为巨大的隐患。人口增加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的,子孙以祭祀不辍,子孙的意义在于传承,而非数量优势。
《老子》的注本很多,但是往往文字本意都没弄清楚,或者脱离文字的上下文关系而乱注解,或者将自己的主观思想说成是《老子》的思想,这种现象自王弼注本起就很严重,将《老子》作为玄学作品,肆意注释。
譬如说,《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王弼注:“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实统众也……”后人因此而以为“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是正解。而这一章的内容其实在解析车辐与车,泥土与陶器以及门窗与居室之间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非成品与现成品之间的关系,《老子》的本意是在说万物皆有用,现成品可以便利而用(有之以为利),非成品是备用的(无之以为用)。王弼却牵强地以“有生于无”注解,他以为空间就是无,这是一种非常机械的认识。《老子》的文字意思其实表达得很清楚了,为什么后人却一直误解呢?皆因以为得“道”而实非“道”。
《易·系辞上》:“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显然,《易传》中有关“利”和“用”的概念与《老子》中的是一致的。据说《易传》为孔子之意,《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故《易传》中的这句话应该是孔子说的,可见孔子受《老子》之影响。但《老子》是深受《周易》之影响,很多思想和用词都与之相同。
《老子》传统注解中的问题极多,因此唯有正确理解《老子》的文字本意,才能理解作者的原意,而《老子》的写作原意只有一个。
不谦真人注解《老子》,尽量还原其文字本意,以此洞察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字理解稍稍偏差,就可能与作者之意背道而驰。同样一本书,您本想借此进入仙道,但也许就让您走入魔道,故曰:道不可轻传。
 
 
不谦真人
二〇一五年八月
(0)

相关推荐

  • 还原版《道德经》第六章:浴神不死

    还原版<道德经>第六章全文如下: 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堇. 本章对应王弼本<道德经>第六章,文本以帛书甲乙本为底本,经与其他版本对勘后 ...

  • 还原版《道德经》第八章:善贻且善成

    还原版<道德经>第八章全文如下: 势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固道之出言,啖何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 大方无隅,大器曼成,大音希声,大 ...

  •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第二部分

    --澄怀静观·文汇自华-- <道德经>是中国甚至世界历史上的文化精华,同<易经><论语><孙子兵法>等经典著作共筑起了国学之基.但公众历来对其误解颇多, ...

  • 道德经新解——拒绝把道德经注解成“修真秘籍”——没那么玄乎

    前言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的是千里的大堤,因为一个蚁穴开始渗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断侵蚀,渗水的缝隙越变越大,最后水冲开一道大口子的那天,大堤就不再是大堤了. 传承千年的古书也是一样,随着语言的发 ...

  • 不谦真人的小徒儿

    不谦真人的小徒儿是吴兄弟家的娃儿,今年三岁半了,已经上幼儿园了.这两年来有点发热咳嗽之类的小病,这娃儿都是服中药而短时间治愈的,娃儿喝药也特别爽快,有点辣或有点苦的中药都能接受,要是加点糖,娃儿更爱喝 ...

  • 听不谦真人讲课需要认真做好笔记

    不谦真人之学生时代是从来不做笔记的,记得初三那年上语文课,语文老师同时也是班主任,发现不谦真人没做笔记,就当着全班同学之面训斥不谦真人,下课后还把不谦真人叫到办公室,继续申饬.即便这样,不谦真人还是没 ...

  • 不谦真人中医讲座之短视频

    这是不谦真人今年端午节在郑州讲座中医时的短视频.

  • 国庆节不谦真人之养生讲座

    今年端午节,不谦真人在郑州举办了一次中医讲座,现决定国庆节再举办一次专业养生讲座. 时间:2019年10月3日至12日,为期10天. 讲座地点: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中州大道与果园路交叉口,正商汇都中心 ...

  • 不谦真人的中医讲座会讲些啥子

    多年以来,不谦真人一直在努力使中医理论摆脱老中医之流的江湖术士之阴影,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中医教材,都是老中医经验之类,毫无理论可言.很多人学不会中医,不是他们的错,而错在老师.学生都是幼稚的娃儿,不可 ...

  • 不谦真人论疟疾

    不谦真人年幼时得过疟疾,但很快好了,也未再发,当时的情况现在都淡忘了,不记得是否治疗过. 疟疾似乎是种很可怕的疾病,严重者可能会要命,在非洲,疟疾夺走了很多生命. 疟疾俗称打摆子,先是恶寒发抖,几十分 ...

  • 不谦真人论肝腹水

    肝腹水是肝硬化最突出的临床表现,门静脉高压贯穿整个过程. 肝硬化是肝脏持续性炎症的最终结局,一旦出现肝腹水,则意味着肝硬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任何疾病的发展都会有不同的过程.疾病形成最初,人体会本能地对 ...

  • 不谦真人论风湿病

    不谦真人年幼时,家乡河道纵横,还有很多池塘,那时河水清澈而没污染,故而和小伙伴们经常下河游泳,即使到了立秋,也还下水,捕鱼摸虾是常事. 家中的老娘责怪说,长大后容易得风湿病. 有些影视作品中,会很夸张 ...

  • 不谦真人论中风与伤寒

    "中风"和"伤寒"这两个病名出现在<伤寒论>中,现在很多人理解的"中风"与<伤寒论>之中的"中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