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日是小暑,为啥说明日是“绝日”?一年有5个绝日,是哪几天?
后日就是小暑交节的时间,小暑也是长夏季节的开始,代表着夏季已经结束,长夏即将到来。每个季节交替的前一天被称为“绝日”,也就是说明天就是“绝日”,到底什么是“绝日”呢?老话说:“娶亲莫选离绝日,出门不挑朔望日”,下面就来看看什么是离绝日。
什么是“五行”?
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抗争过程中,发现很多力量都是人力所无法抗衡的,比如地震、海啸、打雷、闪电等,于是人们就认为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操控着大自然。当然现在人都知道,打雷和闪电是因为两片带着不同电流的积雨云相撞而发生的,地震是因地壳运动而产生的,海啸是因海底地震或者火山爆发所形成的。
不过古人并不知道这些,于是就用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来形容,并且把万物的形态划分为: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那么这五种形态也就是五行的形态,分别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
从字面的意思也可以看出来,水洒在地下就渗下去了,所以润下;烧火的时候,火焰往上走,所以炎上;树木生长的时候可以弯曲,也可以笔直,因此叫曲直;金善于把东西分割开来,所以从革;稼穑的意思就是种植与收割,指的是土地上可以长出庄稼,所以土为稼穑。
那么这五种形态所代表的意思就是:木生长、火破灭、土融合,金敛聚、水浸润。木长而破土,火旺则熔金,金旺则伐木,水旺则灭火,土旺而生金,金熔而成水,水润而生木,因此就有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往复循环。
古人认为,这五种物质就是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也是先民们独创的哲学思想,之后这种思想又融入了方位、季节、天干地支、天象、地理等众多因素,可以说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什么是“离绝日”?
五行在季节中的运行规律就是:立春时水尽木生,木取代水;立夏时木尽火生,火取代木;长夏时火尽土生,土取代火;立秋时土尽金生,金取代土;立冬时金尽水生,水取代金;立春时,水尽生木,往复循环。
因此春季属木,夏季属火,长夏属土,秋季属金,冬季属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季节与五行相互融合,往复循环。当然长夏这个季节是古人为了与五行相对应,而单独分出来的一个季节,要不然四季对五行,中间缺少一个土,相生之链就断裂了。
长夏所代表时间就是从小暑开始,到立秋之前结束,也就是干支历中的未月,在地支中,未属土,因此长夏就是指未月属土,也可以理解成农历的六月,但是时间上稍有差异。长夏是连接夏季与秋季的季节,也是季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季节。
当然也有人说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都属土,也就是“辰戌丑未”月,称为“四季土”,居于中间,平衡四季。但这种说法与季节相生的关系对不上,只适用于分析八字时。因为春夏秋冬,四季相生,中间加一个长夏,才能使五行与季节相互对应。
早在唐朝时,就有“坐看长夏晚,秋月照罗帏”的诗句。金代《寄通州王倅》中也有:“长夏少人事,官闲帘户深”的诗句。由此可见,长夏这个季节,很早以前就有了。
那么每个季节交替的前一天就为绝日,比如立春时,冬季的水就尽了,也就是绝了,所以立春前一天为“水绝日”,水绝而生木;立夏前一天为“木绝日”,木绝而生火;长夏前一天为“火绝日”,也就是明天,火绝而生土;立秋前一天为“土绝日”,土绝而生金;立冬前一天为“金绝日”,金绝而生水。往复循环。
每个季节五行之气最旺之时,也就是减弱的时候,比如春分是木气最旺盛的时候,但也是木气减弱的开始,也就是木气离开的时候,因此春分前一天为“木离日”,夏至前一天为“火离日”,大暑前一天为“土离日”,秋分前一天为“金离日”,冬至前一天为“水离日”。
什么是“朔望日”?
朔日指的是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中间时就为朔日。如果此时月亮、太阳、地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月亮就会遮挡住太阳光,就会发生日食。所以日食如果发生,一定在朔日。
望日指的是每个月的十五或者十六,也就是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时为望日。如果此时三个球体位于同一直线上,就会发生月食。是因为地球挡住了太阳光。所以月食如果发生,一定在望日,也就是农历的十五或者十六,一般小月在十五,大月在十六。
娶亲莫选离绝日,出门不挑朔望日
一年中共有五个离日和五个绝日,也就是五行的离别和穷尽之日,所以古人认为在离绝之日娶亲寓意不好,其实这一点只是人们为了讨个好彩头而已,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好。因为后日是小暑交节的时间,也就是长夏季节的开始,因此明天就是火尽土生,谓之“火绝日”。
古人发现,凡是在朔望之日,潮汐现象就会比平时大,而潮汐就是因为月亮的“强引力”而导致的。在月亮的强引力时期,不仅会导致潮汐现象增强,而且容易导致地球上事故多发,这种现象被称为“月亮效应”。
由于以前人外出一趟是很不方便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靠步行,外出一趟少则几天,多则一年半载。所以对于以前人来说,外出一趟就算是大事了,总要讨个好彩头,于是就会刻意避开初一和十五月圆之夜,也就是朔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