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九旬出版人如何读“文”又读“人”?
“这不是一般记者的文字,也不是评论家和人物简单的评论,而是一个文人对他熟悉、热爱朋友们的描述。老江把他的朋友写出来,这些朋友可以让大家敬仰、学习;老江把他对这个社会、世界的看法写出来,可以启发很多人。”被作家赵丽宏称作“老江”的正是出版家江曾培,江曾培的散文集《文品与人品:一个总编辑的读人笔记》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最新出版之际,昨天,郦国义、殷慧芬、楼耀福、刘观徳、曹元勇等等来自出版界、文学界的数十位嘉宾围绕书里书外的话题,对江曾培的出版成就进行了回顾,并对新时期如何继承发扬老一辈出版人的精神风貌,做好有眼界、有胸怀、有品格、有担当的文化出版展开讨论。
图说:《文品与人品:一个总编辑的读人笔记》 官方图
“文如其人”这种说法是否成立?在阅读作品之外,去了解创作者的生平事迹与日常生活,是否有其价值?《文品与人品:一个总编辑的读人笔记》可以提供一种答案。“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两千年前孟子提出的问题,今天仍在受到回应。
年近90的江增培,被在座的许多人称为“老江”,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江老”是有原因的,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胡国强表示,江曾培先生先做新闻,后改行做出版,无论在哪个领域,成就都是突出的。他不仅是有影响力的出版家,而且年近九旬还笔耕不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令人敬佩。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馆长赵书雷提到,“江老和我们馆缘分很深,他一直关心我们馆的建设。早在2012年就专门建议,新闻出版博物馆要突出任务、作品、机构、事件四方面内容,并且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做好征集工作。”江增培还于2016年接受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口述历史采访,回忆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出版生涯。今年年底,他和出版界同仁关心的新闻出版博物馆将正式开馆,现在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展陈设计和配套建设正在有序开展。赵书雷表示,下一步将以开馆为目标,“希望不辜负江老和前辈们的期望,建好博物馆,填补国内没有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的空白。”
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出版社工作后,江曾培为中国的出版事业奋斗了近半个世纪,长达数十年的出版生涯中,他策划推出了大量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优秀图书,从“当代文坛大家文库”“小说界文库”“文艺探索书系”等极富口碑的大型丛书,到《重放的鲜花》《思辨随笔》《汽车城》等既有社会价值又在市场上取得骄人成绩的单行本图书,为中国当代的文学出版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中国出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正是由于这些突出的成绩,江曾培在2009年入选“新中国六十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
作为出版家,江曾培除了在职业生涯中积累下丰硕的文化成果外,也和这些著作的作者成为关系密切的朋友,其中不乏学术界、文化界的巨擘大家,也有在各自领域内取得不俗成绩的知名作者。江曾培写道:“《文品与人品》一书记述的,多是我在文艺出版工作中结识的文学艺术家与编辑同事。在组稿编稿的过程中,我与他们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交往,这就让我在读'文’的过程中,也同时读了'人’。要深入阅读作品,也需要读好人品。”
《文品与人品:一个总编辑的读人笔记》全书共收录五十余篇怀人叙事的散文,既有对巴金、汪道涵、林放、柯灵、王元化、赵家璧、罗竹风、钱君匋、丁景唐等老一辈作家学者的诚恳追怀,也有对黎汝清、陆文夫、鲁彦周、李国文、史铁生、谢泉铭、邹嘉骊、郭志坤、郝铭鉴等友人与同事的深情记叙。这些文章凝聚了新时期文学史、文化史的点滴,勾勒出一家老牌文艺出版社的发展脉络,也展现出一种薪火相传的文化品格。(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