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时空(中)

中国古代学者将空间与时间之移换法术也称为“道”,且有正道与旁门之分。在道教,真正能够修成神或仙之方法,即为正道;而扶乩、采阴补阳之类的,属于旁门左道。

《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中道: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孙悟空在旁闻听,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悟空道:“弟子……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我学些甚么道?”悟空道:“但凭尊祖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

菩提祖师在下文所列举之“傍门”,都属于今日所谓之旁门左道。这可能是因为祖师要先测试悟空是否是贪名图利之辈,因此才以旁门相诱;但后来发现悟空是个真心寻求大道、妙道者,因此祖师也就不吝赐教。在同一回可见:

你看他从旧路径至后门外,只见那门儿半开半掩。悟空喜道:“老师父果然注意与我传道,故此开着门也。”……那祖师不多时觉来,舒开两足,口中自吟道:“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悟空应声叫道:“师父,弟子在此跪候多时。”祖师闻得声音是悟空,即起披衣,盘坐喝道:“这猢狲!你不在前边去睡,却来我这后边作甚?”悟空道:“师父昨日坛前对众相允,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理,故此大胆径拜老爷榻下。”祖师听说,十分欢喜,暗自寻思道:“这厮果然是个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盘中之暗谜也?”悟空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祖师道:“你今有缘,我亦喜说。既识得盘中暗谜,你近前来,仔细听之,当传与你长生之妙道也。”

这一场景,很好地体现了大道的不可轻传性。学大道者必须品德无亏,否则力量越强,为害也越大;学大道者必须智慧绝伦,因为大道并非谁都能理解。从孙悟空后来之行为可以看出,他很有斗志与正义感;此外,他不但理解力强、好学(从其对白可看出其在访道过程中在人间学习了很多常识与道理),更重要的是其悟性很高,这对于修道者而言,是能否掌握大道之关键。

若读者对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比较了解就会发现,其各种道、法、术,其实都是某种时空转换之体现。只不过,得大道者可以很轻易、很快地完成,而未入流者就要费力很多(甚至有时仅仅是障眼法之效果)。如《三国演义·第一百三零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中道:

是夜,孔明扶病出帐,仰观天文,十分惊慌;入帐谓姜维曰:“吾命在旦夕矣!”维曰:“丞相何出此言?”孔明曰:“吾见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隐,相辅列曜,其光昏暗:天象如此,吾命可知!”维曰:“天象虽则如此,丞相何不用祈禳之法挽回之?”孔明曰:“吾素谙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汝可引甲士四十九人,各执皂旗,穿皂衣,环绕帐外;我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闲杂人等,休教放入。凡一应需用之物,只令二小童搬运。”姜维领命,自去准备。

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姜维在帐外引四十九人守护。孔明自于帐中设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孔明拜祝曰:“……”拜祝毕,就帐中俯伏待旦。次日,扶病理事,吐血不止。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

可见,诸葛亮即便是想延寿12年,也得大费周章。鲁迅先生曾评说:“与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其人气吞曹吴,却身不批一甲,腰不配一剑,指点江山,震慑天下,但在“神、仙、魔、妖、人、鬼、兽”之道家排行榜上,其法术仍处于低端,因此将空间(天罡)转换成时间(北斗)时显得极其费力。

在中国古代,道之为物,乃时间与空间之有机糅合并以时间为主。除上述论证外,现代物理学也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其相对论中曾推导出著名的时间膨胀公式

其中,c=3亿米/秒为光速,

为物体相对静止时的单位时间间隔(如一秒等),v为对应物体在此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速度,

为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单位时间间隔。若设相对静止时时间间隔

=1秒,物体以v=0.8c的速度作相对运动,则其能感受到的真正时间间隔为

这说明,若相对静止时物体自身所携带的钟每隔1秒钟“滴答”一次,则以速度0.8c作相对运动时,该钟要每隔5/3秒才“滴答”一次。可见,(横向)空间运动使得时间尺度发生了改变(此处为膨胀),反之,时间尺度的变化亦能产生空间运动。(其中的“横向”乃针对于下文之“纵向”而言。)若某生物原本能存活100年,则不难算出:其在以速度

的相对运动世界里,就能存活167年;其在以速度

的运动世界里,就能存活1000年;其在以速度

的运动世界里,就能存活10000年!

可见,中国古代神话世界里的长生不老、寿与天齐等,并非毫无科学依据;而“生命在于运动”,似乎也是天理。“洞中三七日,世上一千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等文学描述,实际上都可以从时间膨胀理论得到合理之解释。天庭是如此地高远,神、仙们总能在固定位置找到某个所在(如南天门),这意味着天庭运动之(线)速度必然非常巨大,否则角度将产生很大的偏差。至于“洞中”之世界,虽然其仍处在地球上,但应该自有其相应之道理。汉语中“久远”一词之组合,真是再恰当不过,非久不能远,非远不能久。

时间膨胀效应在痛苦失眠之夜晚会显得更加真实。如“雨打芭蕉”、“夜雨闻铃肠断声”、“罗衾不耐五更寒”、“寂寞恨更长”等场景,似乎跃然纸上。由于思绪之紊乱与身体之辗转反侧,以致一个时辰硬是被拉成了漫漫长夜。

此外,这世上或许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运动。根据前文所论述之对偶理论,数域中的实数对应虚数。客观世界之运动速度用实数来表示,而虚拟世界的运动则需要用到虚数。当物种寂然不动而在沉思或遐想时,其运动速度就是虚(虚拟)的,这时将产生时间收缩效应。现实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如一场精彩的讲座会使得人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若物体以速度v=0.75ic米/秒(其中

为虚数单位)作思维运动,则其能感受到的真正时间(秒)间隔为

这说明,若无思无想时物体自身所携带的钟每隔1秒钟“滴答”一次,则以速度v=0.75ic米/秒作思维运动时,该钟每隔4/5秒就会“滴答”一次。即(纵向)思维运动可使得时间尺度发生改变(此处为收缩)。当身体与思维同时在运动时,当以思维运动为主,因为虚拟的速度总比现实要快,且要多快就有多快。“春宵苦短”、“欢娱嫌夜短”等,正是其真实写照。

物体所感受之时间尺度会随着其现实/虚拟的空间/思维运动速度之改变而发生膨胀/收缩这一论点,在数学上得到了圆满的解释。而道之时空观,亦可得到定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