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历史人物——陈骞(西晋太尉、大司马)

陈骞(qiān)(201年-281年12月22日,一作211年—291年),字休渊。临淮东阳(今安徽天长) 人。曹魏司徒陈矫之子,西晋开国功臣。
  自幼为人朴实稳重,颇有智谋。初为尚书郎,历任中山太守、安平太守,任内均以良好治绩闻名。后被征为相国司马、长史,再迁御史中丞、再迁尚书,获封安国亭侯。又以尚书行征蜀将军,击破蜀汉军。
  诸葛诞叛乱时,再以尚书为安东将军,率军讨平。事后,拜持节、都督淮北诸军事,再迁安东将军,进爵广陵侯,再转都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先后转都督江南诸军事及荆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封郯侯。西晋建立后,迁车骑将军,封高平郡公。后迁侍中、大将军,出为都督扬州诸军事、假黄钺。累升为太尉、大司马,晚年屡请逊位,于咸宁三年(278年)入朝。太康二年(281年),陈骞去世,年八十一,追赠太傅,谥号“武”。
  陈骞为西晋佐命元勋,与安平王司马孚等人并称西晋开国八公。他少年时就有度量,宽容大度,能包涵别人的缺点,每次任官都能把治地管理得相当称职,深得士民之心。与贾充、石苞、裴秀同为司马炎的心腹,但他的智计让贾充等人都自愧不如。
  幼有智谋
  陈骞的父亲陈矫,在曹魏官至司徒,他本姓刘氏,因被外祖父陈氏所抚养,所以改为陈姓。
  陈骞自幼为人朴实稳重,相当有智谋。当初陈矫任魏国的尚书令时,侍中刘晔深受魏明帝宠幸,向魏明帝进谗言说陈矫专权,陈矫由此而感到忧虑。便将此形势告知两个儿子,长子陈本想不出什么主意,而陈骞则对其父说:“主上是一位圣明的君主,而父亲大人您则是一位顾命大臣。即使君臣间有什么不如意,对您而言最大的损失也只不过是不能做到 而已。”结果魏明帝果然没有因谗言而难为陈矫。 陈骞在年幼时曾受到夏侯玄的轻视和侮辱,但陈骞一点都不以为意,反令夏侯玄感到奇异。 可见陈骞自幼已经见事甚明,而且深知处世之道。
  履立功绩
  陈骞出仕后任尚书郎,又历任中山太守、安平太守,均以良好治绩而闻名。后来被征为相国司马、长史、御史中丞,再迁尚书,获封安国亭侯。当时蜀汉的军队多次从陇右进军,陈骞便以尚书的身份代理征蜀将军,成功破蜀而还。
  甘露二年(257年),诸葛诞于寿春发动叛乱,陈骞再以尚书身份担任安东将军。
  甘露三年(258年),司马昭讨灭诸葛诞后,先拜持节、都督淮北诸军事,正式受拜为安东将军,进爵广陵侯。
  甘露四年(259年),转任都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继而先后转都督江南诸军事及荆州诸军事、任征南大将军,获封郯侯。
  佐命之臣
  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受魏帝曹奂禅让后建立西晋,陈骞以佐命之臣的身份拜车骑将军、封高平郡公,又迁任侍中、大将军,出任都督扬州诸军事、假黄钺。后来夺取了东吴的枳里城,又打败在涂中屯兵的吴军。
  年高望重
  在一次入朝时,陈骞向司马炎说:“胡烈、牵弘二人都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不听人言,并非镇治边境的理想人选,如不另觅良将替换,必将成为国家的耻辱。愿陛下好好考虑。”当时牵弘任扬州刺史,曾经不听从作为上司的陈骞的指令。司马炎便因此认为陈骞之言只是出于将领间不和的心态而已,为了尊重陈骞,司马炎便召牵弘入朝,可是没多久又命其出任凉州刺史,可见他根本没有细心思考过陈骞的意见。陈骞知道司马炎的决定后,叹息不已,认为这个决定必然会以失败告终。结果牵弘和胡烈二人真的在守边期间与外族起了冲突,二人均殁于战事中,这些乱事在经历过数年的讨伐下方才平定,事后司马炎亦为此事感到后悔不已。
  泰始十年(274年),陈骞迁任太尉。
  咸宁元年(275年),陈骞与郑冲、石苞等都得以列名受祭。
  咸宁二年(277年),陈骞转任大司马。
  陈骞晚年已经位极人臣,开始打算急流勇退。 咸宁三年(278年),陈骞上表要求入朝为官,不愿再镇州郡,得到同意,同年即入朝。后屡次告病请辞,司马炎均下诏表示国家需要其在位以察朝政,不肯让其辞官。陈骞不服气地回到自己的居所,可是司马炎又命侍中请陈骞回到大司马府任事。在连番请辞之下,司马炎终于肯让陈骞逊位,赐予等同太保、太傅的地位及相应的仪杖,以高平公身份回家,此后毋须上朝,并以安车驷马送还私第。司马炎对陈骞十分亲重,又因他是故老元勋,因此以重礼相待。[17-18]
  寿终正寝
  太康二年(281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2月22日),陈骞逝世,享年八十一岁。 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武”。陈骞下葬时,司马炎亲自临丧,望其灵柩痛哭流涕,下葬礼仪与大司马石苞相同。由其子陈舆嗣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