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章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明太祖注:道之理幽微而深长,用之而无尽,息之则无形。若或骤尽用之,尤为不当。是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且“渊兮万物之宗”,言君子若履,则当徐之。吾之英明,若快利而且尖,当去其尖。如己之扰乱于心,当去其扰乱之心,澄之以清静之心。若晃耀之明,则敛之。且同时畜英明于衷,郎然而存焉。其挫锐解纷和光同尘,盖老子戒人诸事勿过甚,故存德以施仁。

明太祖的思路与众不同,他考虑的是如何用道的问题?老子的道是幽微而深长的道理,其价值在于它能让人利用,以指导现实的人生或政治。这就是明太祖独特的思路。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在运用老子的道时,不可“骤尽用之”,而应该“徐之”。明白了道之理的人,可谓英明之人,如明太祖自认的那样。但得了道的人,往往因其英明而产生“快利而且尖”的“扰乱之心”,若在这种心态下用道,就不能正确地用道,所以明太祖要“澄之以清静之心”,把因得道而产生的英明深藏于内心,使自己对一切事物均能洞若观火,即他所谓“畜英明于衷,郎然而存焉”。这样才能把道的用处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特别重视实际的明太祖所得出的新结论。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叹问曰:“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内有“象帝”二字,或难着注,依草庐以言天象。天之主宰而帝,但如此而云。

明太祖遇到难懂难注的地方,还是十分老实的,不敢硬着头皮乱注。他介绍了元代吴澄的解释,认为是说天象,因此明太祖也只能理解为道如天帝一样是万物的主宰,另外并无多的话可说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