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广角变焦镜头王者之战
目录
前言
EF 17-40、EF 16-35样片
画质和内容
EF 16-35m f2.8L III 简介
RF 15-35mm f/2.8L 简介
大小对比
测试条件
15毫米和16毫米视角区别
小光圈分辨率测试
星芒测试
RF 15-35 f/2.8 防抖测试
眩光测试
色差和畸变
暗角测试
大光圈画质测试
慧差测试
部分原图下载链接
结论
前言
各相机厂商的“大三元”镜头向来是各家的看家镜头群。大三元镜头的意思是三种大光圈(通常为f/2.8) 下的广角、中焦、和长焦变焦镜头(通常是16-35毫米, 24-70毫米, 70-200mm毫米)。对风光摄影师来说,这里最重要的自然是广角变焦镜头,也就是16-35mm f/2.8这一类的镜头。
大部分人都知道,几年前的佳能广角镜头,哪怕是“专业级”的红圈L镜头,多数其实很弱。EF 17-40mm f/4 L, EF 16-35mm f/2.8 L II这两枚镜头是多数佳能风光专业摄影师和爱好者的主力镜头。可这两枚头虽然做工一流,够得上“牛头”称号,中心画质也很棒,但其边角画质就是“狗头”,惨不忍睹。这两枚镜头也一直成为其他厂商镜头用户的嘲笑对象,'佳能长焦强广角弱'成了江湖的共识。
2015年,佳能EF 11-24mm f/4L这枚镜头的推出,让佳能在广角镜头方面打了一个翻身仗。这枚镜头有着前所未有的视角,同时分辨率之高让人吃惊。用全世界最大的镜头租赁公司Lensrental的创始人Roger Cicala这个最大的器材党的话说,“I was totally shocked that the lens would have this kind of performance at 11mm.” “Canon made the widest full-frame rectilinear lens available, and made it with superb image quality throughout the zoom range. ” (我对这枚镜头在11mm时具有这种性能感到非常震惊。佳能制造了最广的全画幅直线透镜,并在整个变焦范围内均具有出色的图像质量。)
除了某个出名的不靠谱网站外,全世界评测网站和专业风光摄影师都对这枚镜头有高度评价。我自己过去几年用佳能系统拍的作品,大部分出于这枚镜头。
EF 11-24mm f/4L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广角变焦镜头,是我在135机身上的主力镜头。我原来用佳能5D2、5D3和EF 17-40L, EF 16-35L II 这套系统,因为后来因为实在对画质不满意。改成了尼康D810加14-24系统。EF 11-24和佳能EOS 5DSR一推出,我测试后立刻回到了佳能系统。
但必须承认,EF 11-24mm f/4L这枚镜头不是对每一个人都合适。对大部分摄影爱好者来说,16-35毫米这个焦段更加实用。因为它覆盖了24-35毫米这个很常用的焦段。而且11-16毫米段如果用好了效果惊人,但初学者真的很难驾驭。
所以佳能的广角变焦镜头的战役到此并没有结束。更重要的战场是在16-35毫米(包括附近例如15-35、17-40等)这个最常用的风光摄影焦段。
EF 17-40、EF 16-35样片
我已经长时间没用这几枚镜头拍片了,因为用的更多的是EF 11-24或者中画幅。下面几张样片都是多年前拍摄的,只是说明用这个焦段能拍什么样的风光片。这几张大概也能顺便证明一下我是如假包换的风光摄影师,不是天天拍本文里这种数毛测试图的。
当然拍片之外,毕竟我也是个理工男和器材控,对手头各种器材我有强迫症,一定要详细知道它们的优缺点,加上很多读者要求我写EOS R系统的镜头和机身评测,所以才有了这个很认真写的项目。
《生如夏花之灿烂》,Canon 5D Mark II, Canon 17-40L
《夜宿沙漠》,Canon 5D Mark II, Canon 17-40L
《永恒曲线》,Canon 5D Mark II, Canon 16-35mm II L
画质和内容
为了避免杠精们又找上门来,有些话我先替你们说了吧。一幅作品首先看内容,然后再看画质。好了吧。满意了吧。这个道理我也懂得的,真的。
其实我自己以前也说过,大部分非摄影师观众只看画面内容,他们不太会注意到画面边角的画质偏软无法数毛的。我N年前的那些用EF 17-40和EF 16-35II拍的作品虽然边角不够好,但不妨碍被不少买家收藏而且都表示很满意。我还说过EF 17-40是“佳能系统里性价比最高,焦段最实用的广角风光镜头,没有之一。”
如果没有别的选择,或者你追求最佳性价比,那么EF 17-40和EF 16-35II这类镜头当然可以用,全世界以前有那么多专业摄影师都用呢。
可是如果你对画质有追求,那么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好很多的其他选择。这时候你就要想想了。有选择了,为啥不用更好的呢?以前没有选择的时候,我还干过把尼康14-24转接到佳能机身上的事呢,非常麻烦,但也得做啊。现在不必了。
其实作品不只是给完全不懂摄影的普通大众看的。它们也是给其他摄影师看的,而他们一眼就能看出你的镜头边缘画质不好。同样,比赛裁判、收藏家、评论家、策展人等专业人士,也一眼能看出问题。
我讲一个故事来结束这一节吧。有一次我一个朋友,大学艺术学院芭蕾舞专业指导老师,为学生举办了一场毕业演出《天鹅湖》。我去拍了些片,也看得津津有味,多优美浪漫的舞蹈啊。演出结束后他对我说,“我很生气,某某动作她们做错了。” 我这么一个外行哪里能看出来一场演出里某个动作错了呀,可内行很在意。另一个演出专业的朋友也说过,“老师告诉我,在台上当主角的时候,其中最在意你演的好不好的不是台下普通观众,而是舞台侧边其他盯着你的同行。你的任何小失误,观众未必注意,但同行都能看出来,都记在心里。"
EF 16-35m f2.8L III 简介
佳能于2016年底推出了EF 16-35m f/2.8L III 这枚三代镜头,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佳能广角镜头的看法。如果说二代是大家笑话的对象的话,那么三代镜头摇身一变成了大家追赶的目标。2016年底挪威和北欧旅游局邀请一些国内媒体朋友去访问,我也有幸列席其中。佳能公司提供了5D Mark 4, 16-35 f/2.8 三代等新设备试用。几天下来我对它的素值非常满意。
还是用Roger Cicala的话:“From an MTF standpoint, the Canon 16-35 f/2.8 Mk III is the best f/2.8 wide-angle zoom I’ve ever tested.” (从MTF看,16-35 f/2.8 三代是我测试过的f/2.8广角变焦镜头里最好的。)
RF 15-35mm f/2.8L 简介
无反相机这几年迅速崛起,单反相机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佳能过去几年在无反机身上一直没有推出有诚意的产品,一些人以为何时佳能被市场抛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其实明眼人应该看到,佳能这几年推出的一大批无反相机用的RF卡口镜头里,很多的画质都是巅峰之作,其内部绝非只是简单照抄EF镜头,而是花了大量时间和人力才能做到的新设计。显然佳能表面在无反相机的机身领域按兵不动,可私下一直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今年EOS R5和R6机身的发布,配合佳能已经发布的RF镜头和即将发布的RF庞大镜头群,将会形成一个非常强大的系统。
这几年我用135相机的时候,多数时候用索尼A7R2/A7R4。EOS R5推出后,我拿到了R5机身和一些镜头,最近没法出门拍风光,用的最多的其实是RF 50mm/1.2 L和 RF 85mm/1.2 L, 对结果太满意了。这两个头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好的自动对焦50/85镜头了,缺点是它们也是健身器材。RF 100-500毫米早就订了,可太火了,不知道猴年马月能拿到。拿到后我也会评测一番。
让我们回到风光摄影镜头吧。在RF卡口上,佳能发布了RF 15-35mm f/2.8L这枚大光圈广角变焦。当然在R机身上,用户也可以转接传统的EF卡口镜头。
那么问题来了,这枚镜头的表现到底如何?还能继续书写广角变焦的王者传奇吗?如果你是佳能无反用户,你是应该选RF15-35, 还是转接EF16-35 f/2.8 三代?哪个画质更好?
本文测试了RF 15-35mm f/2.8L、EF 16-35m f2.8L III 、EF 16-35m f2.8L II 这三枚镜头在户外实际景色里的表现。这三者中,二代16-35属于“陪绑”的。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它边角差。但考虑到还有大量的二代镜头用户,这个测试也可以帮大家看看老镜头和新镜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大小对比
左:RF 15-35mm f/2.8 L (840克)
中:EF 16-35m f/2.8L III (790克)
右:EF 16-35m f/2.8L II (635克)
显然新产品越做越大。RF镜头最大。这样堆料的结果对画质还是有明显改进的。当然,如果要把EF镜头装到R机身上,还需要转接环,那么EF镜头的总体积就会大于RF镜头。
左:RF 15-35mm f/2.8 L (装上遮光罩)
右:EF 16-35m f/2.8L III (装上遮光罩和EF-EOS R接环)
测试条件
这是一个机身+镜头综合测试。不是只测试镜头的光学特性,而是测试佳能系统的三枚广角变焦镜头在最新的4500万像素EOS R5上的综合表现。
机身:佳能EOS R5, 机械快门模式。
镜头:RF 15-35mm f/2.8 L
EF 16-35m f/2.8L III
EF 16-35m f/2.8L II
EF镜头用了原厂转接环。
支撑系统:RRS TVC-24 II三脚架,阿卡D4齿轮云台。三脚架放在水泥平台上以确保绝对稳定。除了手持防抖测试外,其他都上三脚架并用了10秒延时。
测试环境:分辨率测试选了一个细节非常多的自然场景。测试眩光、星芒、防抖时候选了一些其他场景,包括城市。
测试焦距:15毫米,16毫米,24毫米,35毫米。
测试光圈:f/8-11,这是白天拍摄风光最常用的光圈值。大部分情况下f/8衍射效应更小,图稍微锐一点点。15、16毫米和24毫米我只显示f/8结果。35毫米下f/8有时景深会影响画面各处分辨率,因此只展示f/11结果(夜景手持、星芒测试等有少数几张用了f/16)。
很多摄影师可能用这几枚镜头拍摄星空,因此我还单独测试了f/2.8下的成像。
如果读者想对衍射效应有更多了解,想知道为啥要尽可能避免f/16-22这样的小光圈,请参阅我以前写的这篇文章。
白天测试时候,绝大多数场景用手动曝光(ISO 200,f/8, 1/400秒或f/11,1/200秒)。选择ISO 200的原因是要提高快门速度,避免风对清晰度影响。
图片格式为佳能CR3 RAW格式。现场光比很大,为了能看清楚白纸和阴影里的细节,在白天的分辨率测试中,在Lightroom里把所有图片设为下列参数,这样更符合现场人眼看到的效果。
其他测试项目我也解释或列出了参数设置。
没有列出的参数一律为缺省值。没有打开色差消除和镜头校正,虽然正常时候我永远打开色差消除功能。
15毫米和16毫米视角区别
RF15-35比经典的16-36毫米镜头还广了1毫米。这一毫米视角的差距非常大吗?真符合“一寸广一寸强”这个说法吗?我们来来看看实际拍摄对比(机位完全不变):
RF 15-35m f/2.8L @15mm, f/2.8
EF 16-35m f/2.8L III @16mm, f/2.8
这两张图和红框里的细节在后面还会再次出现。
对我个人而言,15毫米多出的一些视角有时很有用,但和16毫米的差距并非有些人说的“一寸广一寸强”暗示的那么巨大。其实广角端视角差距同样是慢慢累积扩大的而不是突变。15毫米比16毫米广了一点,14毫米比15毫米又广了一点。这样14毫米(比如14-24镜头)才比16毫米有比较明显差距。而11/12毫米的视角才算有根本不同。
小光圈分辨率测试
测试图全景
RF镜头的15毫米是独有的,没法和其它两枚镜头对比。下面不单独列出了。但在文章最后的下载链接里,有15毫米拍摄的全图,大家可以下载后在电脑上仔细看。我的结论是:15毫米端,中心非常清晰,边缘非常清晰。最极端角落画质明显下降但还是可以用的。变成16毫米以后最边角画面明显改善。对边角画质有非常高要求的,可以考虑用DPP的DLO功能,能稍微提高一些清晰度。
下面三张图显示了16毫米焦段、24毫米焦段、和35毫米焦段的全图。
每一个测试图里都有一张白纸,上面印了拍摄的镜头型号。对焦点是画面中间红框处。
每一个图里都有三个红框。其后我会展示每一个红框里的100%截图。大家可以看到中心、最左下角、最右上角的100%细节。
16毫米全图
24毫米全图
35毫米全图
中心100%细节
16毫米:
RF 15-35mm f/2.8L @ 16mm, f/8
EF 16-35m f/2.8L III @ 16mm, f/8
EF 16-35m f/2.8L II @ 16mm, f/8
24mm:
RF 15-35mm f/2.8L @ 24mm, f/8
EF 16-35m f/2.8L III @ 24mm, f/8
EF 16-35m f/2.8L II @ 24mm, f/8
35mm:
RF 15-35mm f/2.8L @ 35mm, f/11
EF 16-35m f/2.8L III @ 35mm, f/11
EF 16-35m f/2.8L II @ 35mm, f/11
小结:三个镜头的中心都非常锐利,表现非常相近,很难有大幅度提高的空间。限制分辨率的是传感器而不是镜头。如果大家下载原尺寸大图然后比较,在图中各处也许能发现一些极轻微的差距,但这些可能是镜头个体差距,更主要原因可能是对焦点稍微有点不同(每次我都是触摸图片中心处的树干对焦,但还是会有偏差)。这种差距对实际应用来说可以忽略不记,因为在实际拍摄这样不需要景深合成的场景,我们也不可能张张对准一个地方。计算景深就知道,对准树干周边任何地方,画面中绝大多数都处于景深范围内。
右上角100%细节
16mm:
RF 15-35mm f/2.8L @ 16mm, f/8
EF 16-35m f/2.8L III @ 16mm, f/8
EF 16-35m f/2.8L II @ 16mm, f/8
24mm:
RF 15-35mm f/2.8L @ 24mm, f/8
EF 16-35m f/2.8L III @ 24mm, f/8
EF 16-35m f/2.8L II @ 24mm, f/8
35mm:
RF 15-35mm f/2.8L @ 35mm, f/11
EF 16-35m f/2.8L III @ 35mm, f/11
EF 16-35m f/2.8L II @ 35mm, f/11
小结: RF 15-35mm f/2.8L和EF 16-35m f/2.8L III的边角也非常锐利。两者不分伯仲。
在16毫米处 RF15-35mm f/2.8L和EF 16-35m f/2.8L III有一些色差,但非常轻微。我换了几个场景测试得到的结论相同。
EF 16-35m f/2.8L II的角落的确强差人意,分辨率大幅度下降,色差严重。
画面左下角100%细节
16mm:
RF 15-35mm f/2.8L
EF 16-35m f/2.8L III
EF 16-35m f/2.8L II
24mm:
RF 15-35mm f/2.8L
EF 16-35m f/2.8L III
EF 16-35m f/2.8L II
35mm:
RF 15-35mm f/2.8L
EF 16-35m f/2.8L III
EF 16-35m f/2.8L II
小结:和右上角细节类似,RF 15-35mm f/2.8L和EF 16-35m f/2.8L III的左下角边角也非常锐利。两者不分伯仲。EF 16-35m f/2.8L II的角落分辨率大幅度下降,色差严重。
星芒测试
佳能EF 16-35mm f2.8L 二代的星芒是传奇性的,它的星芒细长干净,非常漂亮。当年有人就为了星芒而进了这个镜头。我买它的时候,星芒也是一个因素,否则EF 17-40mm f/4L用起来也差不多,但 17-40的星芒粗而且发散,很不好看。
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时候星芒只是镜头各项指标中的一个参数之一。而且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特别细长的星芒。虽然多数情况我喜欢漂亮的星芒,但有时候我也觉得太多星芒是对画面的一种干扰。所以对这个现象是见仁见智。
不管如何,我还是测试了一下这三枚镜头的星芒情况。
EF 16-35m f/2.8L II, f/16
不愧是一代星芒之王。星芒又细又尖又长。但画面里的眩光严重
EF 16-35m f/2.8L III, f/16
三代16-35的光圈是9片叶片,而二代是7片叶片。因此三代镜头的星芒条数从14条变成了18条。虽然比二代的星芒稍短,但三代的视觉效果更加漂亮。
三代的眩光控制也大大加强了。
RF 15-35m f/2.8L, f/16
这张里RF 15-35的星芒比16-35III弱一些。但总体还是不错的。总体来说眩光控制比16-35III更好(中间部分眩光消失了),虽然这张边缘出现了眩光。
RF 15-35m f/2.8L, f/11
f/11下的星芒比f/6自然弱一些,但也还不错。如果后期强化一下会更好。
RF 15-35 f/2.8 防抖测试
我个人拍风光的时候,永远用三脚架(从直升机上航拍时候自然例外)。我的每一张地面拍摄的风光摄影作品都用了三脚架。三脚架不只是能增加清晰度,更重要的是能让你沉静下心来,仔细构图。因此镜头防抖功能对我而言从来都是一件无所谓的事。
但必须承认,旅游的时候,并不总需要架起三脚架认真构图创作。这时候防抖还是很有用的。RF 15-35 f/2.8号称能做到5级防抖(当然实际上大部分人能多数时候能做到3-4级防抖就不错了)。而佳能R5机身还有3级防抖。不少RF镜头配合R5机身号称可以做到8级防抖!这可能吗?
下图是一张15mm端1秒曝光手持效果。我拍摄的时候并没有屏住呼吸,手臂也没有支撑在任何地方。基本属于拿起来随手拍摄。这效果自然不能和三脚架上效果相比,但对于4500万高像素机而言,已经非常令人惊叹了。另外这样的防抖不能保证每一张都清晰,它只是极大提高了成功率。如果一定要手持长曝光,不妨多拍几张。
EOS R5机身,RF 15-35mm f/2.8L, ISO 500, f/9, 1秒,手持。后期调整了明暗光比。
上图100%截图
这是一张2秒手持(EOS R5机身,RF 15-35mm f/2.8L, ISO 250, f/9, 秒)的100%截图。不如1秒的那张清晰,但还是非常不错的。
再看看另外一个手持曝光测试,手伸出去举在胸前,没支撑于任何物体上。下面是现场全图。
图中灯箱广告远远比周边亮很多。为了能同时单张手持拍下灯箱细节和周边环境,我用了ISO不变性原理来大大提高宽容度。我们知道ISO越高,宽容度越低。我用低ISO来保证灯箱不过曝光,然后后期大幅度提亮暗部。ISO不变性原理和应用以后单独写文吧。我们今天只看防抖测试。画面里高噪点是后期加3-5档曝光的结果。ISO 100加5档曝光然后提亮暗部,相当于ISO 6400或更高的ISO。
先看1秒曝光的100%屏幕截图:
EOS R5机身,RF 15-35mm f/2.8L, ISO 100, f/16, 1秒的100%截图。注意灯箱上的小字和电梯旁边的细节非常清晰
再看2秒曝光的100%截图:
EOS R5机身,RF 15-35mm f/2.8L, ISO 100, f/16, 2秒的100%截图。注意灯箱上的小字和电梯旁边的细节依旧很清晰
我在广角端,手持1秒成功率挺高(成功的定义是图片看起来基本清晰,灯箱上文字没模糊),手持2秒成功率还可以,大约是30-50%吧。我发现拍摄时候打开2秒延时,还有不用取景窗(这样额头不碰到机身)能明显提高成功率。在拍这几张芝加哥河边景色时候,寒风凛冽。曝光过程中因为风大,我明显感觉手和相机在颤抖和晃动,因此能有这样效果我非常满意了。
但手持4秒的成功率就很低了,可能因为风太大了。我拍摄了十几张手持4秒曝光,没有一张是非常清晰的。
但在一个背风的街头,手持4秒竟然也能拍出很清晰的图片:
EOS R5机身,RF 15-35mm f/2.8L, ISO 100, f/11, 4秒的100%截图。注意下水管道上的小字 和垃圾箱上的小字很清晰 (微信压缩太厉害可能看不清,但原图上小字是可以分辨的)。别忘了R5是4500万像素的高像素机身。像素越高,抖动对画质影响越大。
小结:RF 15-35mm f/2.8L的5级防抖配合R5机身的3级防抖非常有效。总体有没有8级效果因人而已,而且还取决于现场情况(比如有没有风等),但结果还是很令人惊叹的。在15毫米端,1-4秒这么长的曝光范围内,虽然和上三脚架拍摄还是有点距离,但作为一般网上发图或印杂志大小的小图等用途也够了。 如果曝光时间更短,那么成功率和清晰度自然会进一步提高。
眩光测试
超广角镜头构图很容易把太阳、灯光等强光源包括在画面里。事实上,有意把太阳包括在画面里是一种重要的构图手段。镜头的眩光控制就非常重要了。
眩光控制和光学设计、镀膜等都相关。以前我讲中画幅镜头的时候提到,罗顿斯德数码高清镜头是全世界最牛的风光镜头。价格奇贵分辨率奇高。可是它们的眩光控制糟糕到极点,不要说太阳了,画面中有一些明亮天空就眩光严重。所以这个是和什么德日或价格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
广角变焦镜头光路复杂,反射面多,眩光不可避免,但和其他类似镜头相比,总体来说哪怕是老一代EF 16-35 f/2.8二代的眩光控制也是很不错的。新一代镜头改进则更明显。
下面的测试里,三枚镜头焦距设定为16-17毫米,曝光参数ISO 200,f/8, 1/800秒。
我故意选了一个黑背景(一颗松树),这样能突出眩光。很多别的测试只是对准天空拍一张太阳,这样测试是有问题的。在明亮的天空背景下,大多数眩光会被天空隐藏不容易看出。比如下面三张图里天空部分就几乎都看不清眩光。
三张照片在Lightroom里高光-100,暗部+100,这样夸张了眩光的情况,让我们看的更清楚。此外照片略有裁剪。
EF 16-35m f/2.8L II,眩光比较严重
EF 16-35m f/2.8L III, 眩光控制明显好很多
RF 15-35m f/2.8L则又比EF 16-35m f/2.8L III的眩光控制强很多
小结:RF 15-35mm f/2.8L眩光控制比EF 16-35m m f/2.8L III有大幅度改进。EF 16-35m f/2.8L III又比EF 16-35m f/2.8L II有改进。
色差和畸变
RF 15-35的色差和紫边比EF 16-35 f/2.8L III稍微多一些。这两枚镜头都明显好于EF 16-35 f/2.8L II。
画面边角的绿边和紫边主要是由镜头的横向色差而导致。总体来说我并不很担心这些微小的横向色差,因为在后期软件里可以一键消除。过大的色差(比如16-35二代的)虽然能消除,但也会影响清晰度。可RF 15-35和EF 16-35 f/2.8L III的色差对清晰度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RF 15-35m f/2.8L, f/8,另外一个场景的最左上角100%截图,没有打开色差校正
RF 15-35m f/2.8L, f/8,最左上角最左上角100%截图,Lightroom里打开色差校正。显然色差完全消除了。对清晰度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记。
我没有单独测试桶形和枕形畸变,因为拍摄风光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担心过它。不仅如此,后期处理纯风光片时候,我99%时候都不打开镜头校正功能(但我100%会打开色差消除功能),因为微小的一点畸变在自然场景下看不出来,而暗角我觉得留一点更好。
其实这几个头的畸变非常小,大部分时候小于1-2%。拍摄城市等有直线场景时候,我的确会打开后期软件的镜头校正,就能自动消除它们。
暗角测试
先前其它人的测试表面,EF 16-35 f/2.8L III暗角非常严重,在16毫米端光圈全开时候的暗角竟然达到了4.6档!RF 15-35mm f/2.8L在15毫米端光圈全开时候的暗角也差不多。
想用它们拍摄星空的用户可能会对此头疼。当然软件可以补偿暗角,但这样大幅度提高画面周边亮度的结果是四角的噪点大大增加,需要单独对四角进行强力降噪。
我在镜头前蒙上一块半透明白色塑料板,然后拍摄了几张不同图片来量化测试暗角 (中画幅技术相机用户立刻就知道这其实就是拍摄LCC。我用的也的确是阿尔帕相机配的白色塑料板。)
需要说明的是,下面结果是在Lightroom里用了“Adobe色彩”配置文件的结果(和本文其他所有图片一致),图像数据已经经过了伽马变换,我们看到的不是原始的RAW线性数据的对应亮度。 如果用“Adobe风光”反差会更大。如果在最新版佳能DPP里关闭伽马变换,只用线性解码RAW原始数据的话,差别更大。但最终照片一定是要经过标准解码算法的,因此我们的这个测试办法更加反应真实效果。
下面是结果。我对比了最中心和最边角的亮度,这个结果是“最坏情况”。如果不看最边角而是稍微向内测一点,结果虽然依旧难看,但会好1档左右。
RF 15-35m f/2.8L, 15mm, f/2.8. 画面中心亮度(HSB的B值)是68%。最边角为14%。 暗角高达0.68/0.14 = 4.8档!
RF 15-35m f/2.8L, 35mm,f/2.8,画面中心亮度(HSB的B值)是69%。最边角为32%。 暗角高达0.69/0.32 = 2.2档
RF 15-35m f/2.8L, 15mm, f/8. 画面中心亮度(HSB的B值)是67%。最边角为36%。 光圈收到f/8后,暗角依然有0.67/0.36 = 1.9档。但这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了,而且打开暗角校正对画质影响比较小。
白天拍摄风光一般用f/8-11左右的光圈。这时候在15mm端镜头暗角还是有两档左右。在24-35mm端暗角还是有一档左右。这样的暗角可以接受,如果后期校正一下就很难看出来。其实大部分时候我不去校正这样的1-2档暗角,我觉得有点暗角能让观众的目光更加集中到画面中心,如果画面本来没暗角我可能后期还会加一点。不过如果要接片,还是需要消除暗角,否则接缝处可能有痕迹。
小结:RF 15-35mm f/2.8L和EF 16-35 f/2.8L III采用了非灯泡镜头设计。其好处是可以用82毫米普通滤镜。为之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是非常的明显。
大光圈画质测试
前面的测试光圈为f/8-f/11。但拍星空的时候我们都是全开光圈。这三枚镜头在f/2.8下表现如何?我只测试了最广端(15和16毫米),因为这也是拍星空常用的焦段。
先看全图:
RF 15-35m f/2.8L @15mm, f/2.8
EF 16-35m f/2.8L III @ 16mm, f/2.8
EF 16-35m f/2.8L II @ 16mm, f/2.8
显然这几张图的暗角都相当严重。另外,在这么小的图上都能看出1635二代已经崩边。
下面我们看看 100%细节:
画面中间红框处:
RF 15-35m f/2.8L 中心 @15mm, f/2.8
EF 16-35m f/2.8L III 中心 @ 16mm, f/2.8
EF 16-35m f/2.8L II 中心 @ 16mm, f/2.8
画面右上角红框处
RF 15-35m f/2.8L 右上角 @15mm, f/2.8
EF 16-35m f/2.8L III 右上角 @ 16mm, f/2.8
EF 16-35m f/2.8L II 右上角 @ 16mm, f/2.8
f/2.8下景深很浅。左下角红框部分已经在景深范围之外,这里不再展示。
小结: 哪怕是光圈全开,RF 15-35m f/2.8L 和EF 16-35m f/2.8L III的中心和边角的分辨率都令人惊叹。唯一的遗憾是暗角大了一些。
光圈全开时,EF 16-35m f/2.8L II的中心画质不如其它两枚镜头但也还勉强过得去,而边角则是彻底的灾难。
慧差测试
从风光摄影角度来说,f/2.8大光圈广角镜头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用了拍摄星空和星野作品。否则我觉得f/4镜头更适合,因为体积重量小很多。
而拍摄星空用镜头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慧差(Coma)。当曝光时间足够短的适合,每一颗星星的形状都应该接近一个圆点。慧差是一种光学缺陷,主要发生在镜头像场的边角。它让星星变成的一个个看起来如同带翅膀的小鸟。
RF 15-35m f/2.8L 右上角 @15mm, f/2.8, ISO 1600, 6秒
RF 15-35m f/2.8L 左侧35mm, f/2.8, ISO 1600, 6秒
和EF 16-35m f/2.8L II,EF 14mm f/2.8L这些慧差严重的镜头相比,RF 15-35m f/2.8L在15毫米端的慧差控制还不错。 在15毫米端,绝大多数星星都很小,慧差也看不出来,只用在特别明亮的星星上才能看到“小翅膀”。不过在35毫米端,慧差就比较明显了,但也还是远好于EF 16-35m f/2.8L II。
其实用这个镜头拍星空最需要担心的不是慧差,而是大光圈下的严重暗角。
部分原图下载链接
下面的链接里提供了我转换的部分原始大小JPG文件供参考。这个链接不保证长期有效。如果网盘空间不够我会删除它们。
百度网盘链接 (约390MB):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9WdYk5NycFV2zqzFYjGfew
提取码:j4tl
结论
对多数风光摄影人来说,15-35/16-35毫米是最重要的焦段之一。这个焦段的镜头也是各个厂家竞争最激烈的产品之一。
佳能 EF 16-35m f/2.8L 二代 的边角画质一直为人诟病。前几年发布的EF 16-35m f/2.8L 三代是一个重大改进,华丽转身为f/2.8光圈镜头里的广角变焦之王,整个画面从中心到边角都非常锐利,眩光也明显改善。此外光圈叶片数目从7片变成9片,不但焦外更加柔和,让本来就是传奇的16-35的星芒变得更加美丽。此外光圈全开的成像素质也大大提高。
佳能为EOS R无反机身设计的 RF 15-35m f/2.8L镜头继承了EF 16-35m f/2.8L 三代的高画质. 15毫米端中心和边缘都非常锐利,最角落处画质下降。从16毫米开始,整个画面从中心到最角落的分辨率和16-35m f/2.8L 三代同样优秀,肉眼难以分辨区别。此外RF 15-35m f/2.8L镜头的眩光控制明显优于16-35m f/2.8L 三代。
RF 15-35m f/2.8L和EF 16-35m f/2.8L 三代在最广端的稍微有些色差,但后期软件的一键消除色差功能可以完全消除它的影响而且不影响分辨率。
RF 15-35m f/2.8L提供了5档防抖。配合佳能EOS R5机身的3档防抖,理论上可以达到高达8档的防抖效果。当然实际拍摄时候的效果要因人而异。我平日拍片只用三脚架,从没想到去练“铁手功”,但我拿起R5 + RF 15-35m f/2.8L就轻易实现15毫米端1-2秒手持拍摄很清晰的结果,而且成功率很高。最极端情况我曾经做到过4秒手持曝光依然清晰,但成功率不高。不过,我还是建议大家拍风光的时候一定要用三脚架。用三脚架不但能保证每一张都完全不受手抖的影响,清晰度更好,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我们慢下来,认真构图。
对于大多数EOS R卡口机身的风光摄影用户来说,如果你不想用更广的镜头,那么RF 15-35mm f/2.8L应该是目前佳能系统里最好,适用范围最广的风光摄影镜头。如果你已经有了EF 16-35m f/2.8L 三代,那么转接到EOS R机身上效果一样非常棒。
END
我是云漫(胡亦鸣),旅居美国的华裔风光摄影师。我是一个当今时髦的跨行业斜杠人:美国大学计算机终身教授 / 电子工程博士 / 职业自由风光摄影师 / 卡色光学全球形象大使 / 瑞士阿尔帕相机荣誉摄影师 / 佳能合作摄影师 / 《旅行者杂志》非凡旅行者 / 畅销风光摄影教科书《极致之美》作者。
我的个人作品网站:(全新改版)
www.majestic-nature.com
欢迎移步我的个人网站,上面有更多作品、器材点评、和摄影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