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 乐歌的随笔《读书,心灵的归宿》

读书,心灵的归宿 

读书,是我从小就有的爱好。那时候,并不懂得人为什么要读书,家里也没有读书的环境能够影响到我。唯一能够解释得通的理由,就是喜欢,单纯的喜欢,发自内心的喜欢,因为读书能使我心安,是我心灵的归宿。
小学时,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读书就是读课本,读课外书那是想都不敢想的。最快乐最惬意的事,莫过于开学第一天,捧起刚领的泛着油墨香味的语文新书,一次读个够,犹如饥饿的小猫遇到鱼儿,那种迫不及待而又激动的心情,是难于言表的。
越是没有条件读书,越是摆脱不了对书的喜爱,因为书中有太多我想知道的故事和秘密,吸引着我、让我着迷。记得有一次,母亲给了我五角钱,叫我到供销社打酱油、买盐。路过新华书店时,见到几个孩子挤在一起,头挨头津津有味地翻看一本小人书,很好奇,我也伸长脖子凑过去看,顿时走不动路了。这是一本《敌后武工队》,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武工队深入敌后,打炮楼,炸碉堡,捉汉奸,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里边的武工队员一个个机智勇敢、神出鬼没、武艺高强、飞檐走壁……也就是从那一刻起,英雄的形象开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具象化,并深深地扎下了根。
可惜的是,没看多大会儿,那群孩子就离开了。我一下慌了神,小心翼翼地问售货员:“多少钱一本?”“一本1角3,一共6本!”售货员答道。妈呀,全部买下来要7角8分,可我只有5角钱啊。算了,我还是走吧,妈妈给的钱要打酱油买盐呢!随便花了,还不得打烂屁股啊。心里这样想着,腿却怎么也迈不动。站在柜台旁犹豫了很久,手里的五角钱票子都快要攥出水来。最后,脑袋一热,心一横,想,反正买酱油和盐的钱有多的,不如先买一本再说,看完后,再拿我这本跟别的孩子换。对,就这么干!回到家后,妈妈果然要我一五一十汇报,用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我低下头红着脸,忐忑不安地拿出小人书放到她手上,声音小得像蚊子:“我自己花了一角三分钱。”原本以为她会大发雷霆,没想到她摸了摸我的头,笑了:“买就买了吧,只要不影响学习就行。”
读初中以后,随着家庭情况好转,加上个体“借书店”越来越多,读课外书已经不那么难了。尽管老师管得很严,但校园里看小说的风潮一浪高过一浪,一会流行武侠、一会流行言情,什么金庸、古龙、梁羽生、琼瑶、亦舒、张小娴,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小说,仿佛给我们打开了另一个新奇的世界,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奇特的人生境遇和环境,还有那些令青春期男女无法抗拒的缠绵悱恻、动人心魂的爱情故事,无一不让我们沉迷其中。白天没机会看,半夜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为了防止被老师搜走,被子里、铺板下、甚至衣怀里,都藏过书。那时候,读书已经不能称之为“读”了,用“看”更为恰当。一书在手,眼睛飞快浏览,迅速沉入其中,仿佛主人公的命运、情感、喜怒哀乐都与自己息息相关!只求过瘾,不问好坏,对于小说要表达什么思想内涵,有什么积极意义,全然不知……
在部队时,紧张的训练、操课和政治学习占据了主要时间,加上严谨的纪律作风,大大压缩了我读书的机会。但我还是在有限条件下,读了很多好书,如《高山下的花环》《林海雪原》《山中那十九座坟茔》等等,这些书,开阔了我的视野,启迪了我的心智,对于塑造我的“三观”起到了很大作用。后来,又因为学习新闻写作,我的引路人何干事,劝我多读读历史书、多读读文学经典,他说:读史可以知兴衰、明事理;读经典可以快速提高写作素养。鉴于我的文化底子薄,他给我推荐的是通俗易懂的《上下五千年》《中国通史》等历史书,还有《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红楼梦》《水浒》《西游记》和《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文学经典。这一时段,读的书量不算太大,但对于我一生的影响却是最大的。
真正在书海里遨游,是在九十年代,我上班以后。那时,单位比较偏僻,远离家乡,而我又好静不好动,几乎没有什么业余活动。于是,书就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又因为是“单身汉”,开销不多,因此买书就显得特别“大方”,什么《鲁迅全集》《朱自清全集》《贾平凹文集》《王蒙文集》《路遥文集》《池莉文集》《王朔文集》《莫言文集》都是成套成套地买。读书更是夜以继日,上班带着书,工间休息时读,食堂吃饭也读;下班回宿舍,坐在桌前读,躺在床上也捧着书读,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一段日子,附近单位有个女孩常常光顾我的宿舍,知道我爱读书,就时不时带书给我看,有时也会给我带些好吃的,而我每次都毫不客气地“笑纳”,然后继续读我的书,就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现在想来,情商低到让人无法忍受。而在当时,我除了懵然无知,也确实没有与女孩子相处的经验,因此这段“小插曲”无疾而终也在所难免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在单位上承担起了较为重要的角色,工作和应酬多了起来,读书的时间慢慢少了。成家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家庭和工作的双重担子,几乎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读书的机会就更少了,书橱上渐渐有了灰尘。只有在每次出差的时候,为了打发时间,我会买一两本杂志《读者》《特别关注》,慰藉我快要干涸的心田,多年下来,也渐渐存了半米高一大摞。
年近五旬时,孩子大了,职业生涯进入了倒计时,猛然发现,自己竟无所事事、空虚寂寥。于是,跟着人去户外爬山、游泳、骑车、跑步,虽然强健了体魄,也收获了友谊,但终归找不到心灵的归宿。又尝试着拾起笔,想圆一把未曾实现的文学梦,文章写了不少,却因为基本功不扎实、文学底蕴不厚重,鲜有上得了台面的好作品。
(0)

相关推荐

  • 共读吧︱欲望的破灭---《倾城之恋》(张爱玲小说文集)领读(四)

    共读吧 各位亲爱的书友好: <倾城之恋>(张爱玲小说文集)共读时间:7月3日-7月15日 今天我们的共读目标是<倾城之恋>(张爱玲小说文集)的<茉莉香片> 今日共读 ...

  • [黄石文坛] 乐歌的随笔《乡愁是一碗包面》

    乡愁是一碗包面   屈指算来,出外谋生已三十载,尝过许多南北菜肴.东西风味,最忘不了的还是家乡的味道.包面,就是家乡人眼里最美味.最经济实惠.最能凝结家庭情感的一道传统美食,又名馄饨,也有的地方叫抄手 ...

  • [黄石文坛] 乐歌的随笔《叶子教练,播撒爱与善的种子》

    叶子教练,播撒爱与善的种子  叶子,是我一位跑友,为人低调淡然,看起来普普通通.她除了跑步,更愿意与跑友分享健康跑步知识,喜欢带着跑友训练,把科学的跑步理念和方法传授给大家,被我们亲切地称为" ...

  • [黄石文坛] 乐歌的随笔《带着爱人去爬山》

    带着爱人去爬山   不经意间,坚持户外运动已七年,从最初的公园里慢走.快走,到骑单车上下班.四处骑游,再到慢跑.快跑.马拉松,还有户外爬山.野游:身体也经历了从虚胖.羸弱.多病,到标准.健康.强悍的华 ...

  • [黄石文坛] 乐歌的随笔《龙凤山笔会点滴》

    龙凤山笔会点滴   我是一个喜好文字的人,但仅限于写点小文章小感悟,聊以自慰而已.未曾想过,一个还没摸到文学门槛的初学者,也能够参加笔会.当我站上悬于半空的龙凤山玻璃吊桥时,懵懵然,晕乎乎,疑心自己在 ...

  • [黄石文坛] 乐歌的随笔《我被“黄马”撞了一下腰》

    我被"黄马"撞了一下腰 说来惭愧,家住磁湖边,跑步好几年,"黄马"却没有正儿八经地参加过一回.但我与"黄马"的缘分却不浅,早在2016年夏天 ...

  • [黄石文坛]马静的随笔《除却读书都让人》

    除却读书都让人  清代戏曲家唐英写过一副律己联"未能随俗唯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只此后一句直入我的心扉,人生在世,至乐之事莫过于读书.   可能如我的名字,我的性格好静,最大的兴 ...

  • [黄石文坛] 乐歌的小小说《获奖》

    获奖   李东林这两天有些烦闷,他没想到,一张获奖喜报竟搅乱了他家平静的生活.   这天傍晚下班回家,老婆拿着一张红纸片眉飞色舞:"东林,你的获奖喜报到了,这回该有不少奖金吧!"  ...

  • [黄石文坛]浩然的随笔《忆母校》

    忆母校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几度春秋,几届良师,几多同窗.今天因为外甥读书的事,走进我的母校--茗山中学,看到崭新的教学楼.宿舍楼.操场和跑道,我心潮澎湃,如平静的湖面投了一颗石子,久久不能平静. ...

  • [黄石文坛]朱光的随笔《打电话的往事》

    打电话的往事   如今,人们打电话.聊微信是工作.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常态,甚至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可是,你知道五十多年前,打个电话有多艰难吗?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下乡插队在梁子湖畔一个小山村.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