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发热门诊的贴心话
在发热门诊工作两周了,有几句贴心话要和大家说,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加客观地决定到底要不要来发热门诊,也帮助大家更加好地配合医生护士以达到自己冒险来发热门诊的预期。
01
什么情况下要来发热门诊
在当前形势下,大家对发热门诊是爱恨交加的。健康时,大家对发热门诊避之不及,仿佛发热门诊周围的空气都是有毒的,每次“不幸”路过都忍不住要咬牙切齿地表一下态:打死我也不要进去!一旦自己有点头疼脑热,别说体温升高了,哪怕自己觉得“有点热”体温还没到37℃,发热门诊就瞬间变成救命稻草, 恨不得马上就去,不管风雪交加还是月黑风高,只要能离发热门诊近一点,心里的不安仿佛就能轻一些。
其实来不来发热门诊不能光凭自己的爱恨,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
第一种情况很明确,就是自己真的发热了。发热门诊规定的发热标准是体温超过37.3℃,但不是说只要体温有一次超过37.3℃就一定要马上来发热门诊。除了发热,如果还伴有咳嗽,咳痰,消化道等等症状,要及时来。另一种情况虽然体温正常,但曾经到过疫区、接触过确诊/疑似的患者,或者意外高暴露但防护不够,这些情况也应该来。但如果只是单纯的自己感到内心不安,或者觉得自己是高危人群,更或者看到今天的网报确诊数量多了就觉得疫情严重非得来检查一下,就实在没必要了。
新冠肺炎是一种传染病,传染病有一个传播链: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只有进入到这个链中,才有可能感染。所以当自己没有症状的时候好好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去过疫区?有没有接触过病人或者高度怀疑的人?周围的人有没有3个以上的人同时发热?自己是不是容易被感染的人群,比如有基础病,高龄,幼小……
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果您要来发热门诊,请给自己一个理由,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到底占哪条?或者离哪条近也行啊,要不然都对不起自己来一趟发热门诊冒的感染风险。
说几个我班上遇到的患者,大家帮着想想,TA们值不值得来:
1. 天天测体温,37.1,36.8,36.5,37.2终于今天够37.3了,挂号,看病。
2. 在别的医院明确诊断了某个部位的感染,开好了药,特意来我们这里做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因为他发烧。
3. 突然睡不着,感到害怕,开始觉得胸闷,心慌,必须来医院做个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于是凌晨3:10,风尘仆仆地来了。
4. 下雪那天,打了好几个喷嚏,好像胸也有点痛了,来吧,虽然漫天大雪。
5. 在医院工作,没有任何症状+体温正常,但不做个病毒核酸检测回家时就不放心,下班后来做。
!
不能再回忆了,突然感到心酸和心疼,心疼我们的防护物资就为了接诊这样的患者用了一套又一套,心酸半夜被叫起来后再也睡不着…..
我为即将进污染区的同事画Logo,让她们一低头就能看到开心一下,稍稍缓解些憋闷
02
怎样提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的准确率?
现在来发热门诊的很多患者可以说就是冲着高大上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来的。但大家知道怎样才能真正测到点上吗?一句话:取样是关键中的关键啊!
在发热门诊工作了两周,做的病毒检测结果都是阴性,我在高兴之余也有点好奇。于是我请教了和我一起下班的检验科病毒检测专家刘玉磊博士,真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玉磊告诉我,病毒核酸检测的样本首选痰,特别是深部的痰,然后才是拭子。拭子分三种:鼻拭子,咽拭子,鼻咽拭子。其实最准确的是鼻咽拭子,但非常不好取,因为要把拭子从鼻腔伸进去5厘米左右才能够到鼻咽部还要旋转蘸取,患者配合度差的时候是无法实现的。现在发热门诊取的咽拭子和鼻拭子,也应该尽量深入和充分蘸取。听说这么困难,我不由问玉磊:真的能取到合格的标本吗?玉磊很肯定的说:当然,我们工作人员互相取的时候都能取到,因为我们知道,越让我们难受越是真爱。
由此,我要奉劝大家,既然是冲着病毒核酸检测去的发热门诊,那就尽量做到位,能留下深部痰就留好好去留,不要随便吐几口口水就送检了。没有痰做咽拭子的时候,请配合护士尽量深部取样,不要有点难受就躲闪,甚至把这一腔怨气发泄在护士身上。虽然会有些恶心的感觉,总比取不到白做好。
病毒核酸取样的咽拭子是专用的,取标本时要尽量深入地插到被检者鼻腔和口腔。图为副主任护士张颖为刚刚下班的检验科硕士张蕾成功取样
03
从发热门诊被“放回去”
就万事大吉了吗?
这还用说吗?肯定不能啊!不要转头就忘记医生的苦口婆心:居家隔离14天。
要知道居家隔离也是现阶段的重要举措之一,保护家人也保护自己。您都去了发热门诊了,肯定是有什么需要去的理由,那几个小时后从发热门诊出来,从药房窗口拿出来迫不及待吃到嘴里的药还没到血里,那个理由就随发热门诊的就诊结束不存在了?除非来的那理由本来就站不住脚 。
但,话又说回来了,您既然去了发热门诊了,和形形色色的发热患者“人群中偶遇”了,这难道不是个很好的“理由”吗?
综上,请大家琢磨琢磨我这几句贴心话,来发热门诊前请好好想想再决定;在发热门诊时请心怀感恩地配合医生护士,离开发热门诊时请合理善后,这才是平安度过疫情的理性做法,您能做到“重视而不恐慌”就是对在发热门诊辛苦工作的医生、护士、检验人员等等最好的尊重和支持。
撰稿/林運
配图/林運 吴洁
卡通绘图/王鹤
美编/林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