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治疗原则
中医的治则概念包括治疗思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三部分。这三部分相互交叉渗透,相辅相成,治疗思想决定着治则、治法,也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决定性基础。治疗原则是对疾病治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临床治疗思维,贯穿在每一个临证实践过程中,也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本指导思路。治疗原则是在治疗思想的指引下产生的,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善后、调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防微杜渐
“防微杜渐”的原意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宜时刻保持警惕,当出现不好之征兆与苗头时,须及时加以制止与纠正,不能由其继续发展。《尚书》上说:“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国家要求得长久地稳定和安宁,必须防患于未然。治病养生也要尽早发现祸患,治于未乱。事物发展是由易至难、由细至巨的过程, 必须要“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所以,“防微杜渐”是治则之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任何疾病都有由浅入深的过程,“上工治末病”即高明的医生应该趁疾病轻浅的时候治疗,若疾病已到深重,则会比较棘手。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汉书·韦贤传论》说:“汉承亡秦绝学之后,祖宗之制因时施宜。”提示凡事要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妥善措施,不能呆板,随机应变相机行事才为妥。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道:“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讲的是六气的正常生化和异常生化,胜气复气等淫邪致病的主治原则都要配合甘苦辛咸酸淡所化的治疗方法,也是在告诫勿犯四时寒热温凉之气。因地制宜者,如“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强调在治疗时不可一概而论,必须加以区别。而《素问·异法方宜论》论述东南西北中“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因地制宜,更是要注意病人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还要因人制宜。辨证治疗首先要区别不同的情况,再制定适宜的治则治法,交相参宜,才最为得当。
标本先后
《管子·霸言》说:“大本而小标”。许慎《说文解字》说:“标,木杪末也”。中医理论引申为因病之主次而先后施治。《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标本先后就是抓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先治本,或先治标,或标本同治。标本先后的判别一般以疾病发生的时间顺序为主要依据,辅以疾病的轻重缓急。一般情况下标病不急时要治其本,但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标病将要危及生命,或在诸多病理矛盾中,标病成为突出的主要矛盾时,当先治标,否则恐贻误病情甚则危及生命。“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就是说应根据病证虚实确定标本先后治则,具体实践时需结合轻重缓急,审证论治,而非套用固定格式。
治病求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这是《黄帝内经》治则中最根本的一条,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精髓,为中医论治疾病的总原则。一般来说,标根于本,病本能除,标亦随之而解。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中医临床上常用的一般治疗方法,都是“治病必求于本”的具体体现。
在辨证施治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标本,如果标本不明,治疗就无主次。《素问·标本病传论》指出:“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所谓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用来说明疾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内脏为本,体表为标;久病为本,新病为标等等。治病求本还可体现在辨表象之逆从,—般来说疾病多会表现出与本质相符的表象,治疗当逆其表象。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即是此意。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邪正交争的复杂过程,证候表现多种多样,病理变化极为复杂。病情有轻重缓急的区别,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个体差异对疾病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只有善于从众多现象中,抓住疾病的本质,分清矛盾的主次,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治病求本,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共同目标。它正确地揭示了人体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同时还具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灵活性。
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是一种兵法,也是中医治则。《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说的就是善于作战的人能因势利导。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脉浮则出表为顺,故以白虎之金飙以退烦热。若沉小有力,病纯在里,则非下夺不可矣,故主以大承气。”因势利导的方法尤其在实证、偏邪的情况下运用较多,如汗、吐、下法在临床中视情而用,往往收效甚捷。
协调阴阳
“协”是个会意字,由表示众多的“十”和表示把许多股力量合成一股力量的“劦”字组成,意即会同、共同合作。许慎《说文解字》上说:“调,和也”,“调”的本义是和谐、协调。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统一协调的结果,疾病的发生则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所导致,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体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阴阳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的总目的就是调节阴阳,以平为期,使偏盛偏衰的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
正治反治
正治亦称逆治,是与病情相逆的直折的治疗方法。比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类;反治也称从治,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类。“正”的意思就是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是与“偏、歪、斜”相对的方向或者支点。临床实践中正治法的应用多种多样。如有瘀血要活血化瘀,气滞者要理气,癥瘕积聚者要软坚散结等,这些都可以归结到正治法中。
临床上反治的运用包括“真假寒热”和“真假虚实”两个方面。治病求本的“本”就是指疾病的病因,所以凡“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大虚似实”“大实似虚”的证候,均可以采用反治法来治疗。这里的“反”是指疾病的反常证候,“治”是指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医治病求本思想的体现。
攻补兼施
凡虚证中杂有实证,实证中混有虚证,以及虚实共见的,都是虚实错杂证。例如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虚等。虚实错杂的证候治当以攻补兼施法。如里实正虚而大便秘结者,此时不攻则不能祛其实,攻实则正气更虚;不补则无以救其虚,补虚则里实愈壅。唯有用攻补兼施之剂,使攻不伤正,补不助邪,才为两全之策。但在攻补兼施的过程中,还应分清虚实的孰多孰少,这样用药就有轻重主次之分。虚实之证是相对而言的,病本属实,若失治、误治,病程延长,邪气渐去,正气亦伤,故可转化为虚证;病本虚证,由于正气不足,不能布化,以致产生实邪,甚至以实证为主,临床上亦当详辨。
适事为度
过犹不及,凡事适度最好,这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观点。《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得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临床上,无论扶正还是祛邪都应适度,对于虚实兼杂之症,尤当审慎。切记“无盛盛,无虚虚”,即使用补法,亦不能太过。(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周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