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无对,窑变无双”
说起瓷器鉴赏,一直困扰着很多刚入行的瓷器爱好者,
个人虽喜欢,却不知如何下眼,如何欣赏。
说起瓷器鉴赏,我们把鉴赏掰开了回答,比较好解释。
鉴赏,鉴赏,首先我们先谈鉴,也就是大家熟知鉴定的意思。
而鉴定的目的多是为了收藏。
以宋早期到目前的历史长河中。钧瓷的出现量、仿制量都有所增加。要能认出宋代好的钧瓷器件也不是很简单的事。这要有断代能力才能分辨出来是宋代的还是元代的、明代的。要了解钧瓷的特点,才会知道钧瓷时代特征,也要学习鉴别技术。
给大家准备了有一个宋 钧窑紫红斑花口折边洗:此钧窑花口洗釉色精美,乃同类中之罕见珍品,其器形乃宋代经典尺寸,紫斑洒彩则反映当时烧制工艺及风格紫斑洒彩为原有钧釉更添一抹艳丽,笔触挥洒自如,见书法之风,深为其时文人贵族所喜。紫斑钧瓷遂以其独特洒彩技法,优雅器形及饱满釉 色成就卓然之美。
紫斑洒彩是要先经过多年风吹日晒,然后就是造型、制模、成形和素烧。成形和素烧极为重要,且工序繁杂。之后就是上釉和烧釉,流釉而成釉面色彩变化丰富,五彩渗透。瓷器釉面上同时出现多种复杂的色彩,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可谓紫中藏青、青中透红、红中寓白、白里泛蓝、蓝中有绿,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变化万千。富于变化,像是洒上去的故名洒彩,是艺术审美的基本要素之一。(其他瓷器做举例)
其实很多钧窑上面有这种现象,但也有些真品上面是没有这种现象 ,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就像钧窑这种造型,它整体是一个足脚平或半凸。足墙中厚适中。施釉或至底足外墙上或中间,或随意下淌偏下或形成垂釉。足外墙或全露或半露或少露。底足整体施褐色护胎釉。部分器物足窝内褐色护胎釉表面泛有蟹甲青色浮层。宋钧红釉器物大多为成套器(宋时做成十只一套)。一般于底部刻有一至十的号码。一号最大,十号最小。另外,成套器的尺寸,即便是同种类器物,每一套同每一套之间尺寸大小并不完全统一相同。这是钧窑北宋时期最典型的一种特征。
其实在早期的钧窑原料的使用上,能够合理使用,保证胎釉的烧成温度和膨胀系数的基本一致。釉质玻璃化程度好,促进胎釉间钙长石中间层的形成,使胎釉结合程度高,釉层一般无剥釉现象。釉料配制含磷、钛、铜、锡等元素,为复色窑变花釉的形成提供了内在条件。
还利用含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各种原料,进行多次分层施釉的方法,使产品形成绚丽多彩、自然生动的窑变流纹。陶瓷研究者用仪器观察宋代钧瓷标本,发现钧釉结构异常复杂,胎体上分为四层:靠近胎体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与天青釉的结构相同,蓝色层的上界层变化幅度很大的波浪状,釉面下有许多气泡;第三层是紫红二色相互交错的不连续层;第四层即表面层,是整齐均匀淡蓝色的铜氧化层。这种釉层结构,对各种光波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和选择性反射能力,使釉层含蕴晶莹,优美动人。也是鉴别它新老特征的要素之一。
那再看看表面侧着光泽,润,釉质有玉的温润感、光泽柔和,不同于一般瓷釉贼亮的浮光,而是一种乳光,这种乳光使钧釉的光泽如玛瑙一般,似玉非玉胜似玉,有一种温润优雅的质地美感。也不缺乏其“活”,釉面有动感,不死板。常见到流过足的钧瓷釉面特别漂亮,就是釉面比较活的原因。钧瓷只有釉面活才能表现出比较好的艺术效果。其口沿、凸棱、炫纹、乳钉之处釉面脱口、出筋,产生虚与实的对比变化的美感,都与釉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又及其的“纯”釉质纯净的窑变单色釉,如天蓝、天青、月白、豆绿等,色纯而不杂。釉具有前述厚,润活的特点,釉面往往有开片纹路,欣赏起来有纯净的美感。这也是区别现代仿品的一个特征。
现代的仿品还不能仿及的还有其纹饰、气泡的特征: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讲:“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这里非常清楚地指出宋钧瓷包含有两种主要纹络,一为泪痕纹,一为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是一种线状纹,在釉表呈现的是线状曲折态,实际可见有稍宽稍细之分(一般宽小于2毫米),线形态明显。
一般于器内表面多见。按照理论界说法,属于烧瓷时器胎内表裂隙被流釉填充冷却后所形成态。泪痕纹是一种烧瓷时釉内现出的多点状密集态纹络。这种纹络其密集点状都带有下垂渐渐变小变尖的小尾巴,每一个点就似泪滴下流。无数个类似泪滴的点聚集于外表,形成一种整体的密集状花纹。这种泪痕纹由于加工时的差别,点状下滴的形态不一定都统一。有的表现得很充分,很像泪滴。但有的只是形成密集的点,下淌的状态并不很充分,即加工时,还未来得及下淌,就已经凝固成一个个碎点没尾巴了。这样的泪痕纹虽然也叫泪痕纹,但比起表现充分者要稍逊一些。
有的泪痕纹还像密集燃烧的火苗或火焰,带着旋涡,腾腾喷吐,形成浪浪相涌的火海,十分壮观。也就是说泪痕纹本身也呈几种状态:(1)是明显的泪痕纹。(2)是碎点状泪痕纹。(3)是火焰气浪半旋涡态纹。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大量宋钧红釉器的纹络情况是:
1、部分器物两种纹络都具备,即蚯蚓走泥纹和泪痕纹都有。蚯蚓走泥纹一般在其内表分布,数量有限,外表少有或无。泪痕纹只分布于外表。
2、绝大部分器物都有泪痕纹于外表。有蚯蚓走泥纹者实际数量少得多(蚯蚓走泥纹其实是烧制时的一种缺陷,并非宋代加工时所刻意追求的目标)。反而目前有不少藏家把泪痕纹也称做蚯蚓走泥纹,因泪痕纹头部密密麻麻聚集在一起时,其拖着尾部向上游动的姿态,极似一条条蚯蚓在泥中向上腾窜,倒是更形象。如你有藏品想找正规拍卖行进行拍卖,可与福羲拍卖行小芳经理洽谈,壹玖壹,叁柒陆,贰柒叁伍玖这明显采取的是一种和许之衡说的蚯蚓走泥纹不同的认识态度。这种对宋钧瓷红釉器的认识态度尽管和以往理论有区别。但从实际效果看还不错。同时藏界也明显感到以往理论上不够全面。不是所有宋钧红釉器都有许之衡所说的第二种纹络,恰恰是第一种纹络在绝大多数的宋钧红釉器物上有。以往理论的不够全面,给后来研究和识别宋钧红釉器带来的最大负面影响是把许多真品打入了另册。
宋钧泪痕纹
正确理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对钧瓷纹络的说法,仍然十分必要。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许之衡并未说两种纹络都在一个钧瓷器物上,而只是说了两种纹络。如果只理解成宋钧瓷必有蚯蚓走泥纹的话,应归结为早期认识观察实物确实有限。
再微观看其外表气泡,可见气泡疏朗,泡泡之间有间隙,在半毫米至 1毫米左右,还有比这稍大些或稍小些的间隙。大中小泡均有。从分布情况看,汽泡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有的分布较匀;有的分布不均,或较集中,或零星;也有的少见大中汽泡,只有小汽泡。小汽泡比大中汽泡多,间隙均明显。器外表大中小泡有更大间隙。而器内各类汽泡明显增密。可见汽泡层次:大、中、小、更小。
小编综合刚刚说的那几点的要素:造型、胎的质地、釉质有玉的温润感、光泽柔、表面的纹饰:泪痕纹,蚯蚓走泥纹等特点、还有就是有一些这个微观气泡的特征在里面 就能分辨。
宋代钧瓷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釉色风格;无论是审美追求还是艺术成就都是显着一种自然天成的“道家风范”,在看似“平凡”、“平谈”中,有着深刻的文化积沉。它不乖巧、不矫饰、不哗宠,然而,那神奇绝秘的釉色,在色浅时有韵质的变化,在色浓时,有山水风光,四时日月的幻化,淡而不俗,淡而不寡;它那庄重大方的造型、透射着冷峻和尊严、肃穆和伟毅,极具典雅之魅力,故一些钧瓷美学家常定位宋代钧瓷为“淡雅”的典范,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境界,这也是当时文化氛围,时代精神的集中表现。
遗憾的是,北宋末年,宋元金的连年争战,造成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流离失所,钧瓷业也深受其害,遭受了灭顶之灾,优秀的民族文化从此成为了“经典”,成为了“绝响”。
欢迎评论区留言,每一件古物都会说话,福羲小芳在评论区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