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美女书法博士上一堂汉字课:“刾”与“刺”的本义?为何叫刺史

最近,中央美院博士后、政大美女教授孙鹤在央视网“书画频道”有一段讲解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视频在网上流传——

她在这段视频中说,颜真卿将“蒲州刺史”“刺”写成“刾”,是写了个错别字,反映出当时颜真卿的情绪失控:“颜真卿将'刺’字写成'刾’(她读jiā),本身就是个错字,但是颜真卿自己也不知道。”还说,在唐代职官制度中,只有“刺史”,没有“刾(她读jiā)史”。

美女教授是历史本科、中文硕士、书法博士,就其文化背景而言,孙老师这次错得有点离谱,但也因祸得福,一夜成名,并荣得“孙夹史”称号。

据介绍,孙教授本科就读于河南大学历史系,硕士就读于湖北大学中文系,博士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之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是文字研究博士后。还著有《秦简牍书研究》、《中国书法百家档案》等。拥有“历史学士、文学硕士、书法博士、文字博士后”,孙教授文化背景可以说很了得。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刺史制度,'刾’错读作'夹’”——这些与“刺史、书法、文字”相关学问,对于孙老师来说是“最不能错”也“最不该错”的。但是她错了,而错的指向她有一个“毫无意识”的知识盲区——“【刾】作为【刺】的异体字”的存在。

孙博士之所以犯这种最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归根结底是缺少“汉字知识基础”。其实,类似的汉字常识性错误,不仅仅出现在美女博士身上,而是书画界,语文界已经成为通病。

为此,特以“【刾】、【刺】”为例做一个汉字思维“异体表义”的知识普及,说说异体字【刾】是如何通过不同字形来表达与【刺】完全相同的字义——

【刺】

【刺】=【朿 刂(刀)】

形声会意合体字,朿刂为刺,从刀从朿,朿(cì)聲。

其中

【朿】

象枣树木之尖刺木芒形,

指附在枣树枝上的尖刺;

“朿”尖可扎人。

【朿】—象枣树枝上之尖刺木芒

【刂(刀)】

象刀的样子;“刀”具可伤人。

【刀】【朿】扎入其间为【刺】,

由此表示【刺】为用“刀”如尖“朿”一样直入其间而“刺”伤。

本义:

刀刺直伤。

刀朿扎入,用尖利的东西刺。

【刾(㓨)

是【刺】的异体字

【刾(㓨)】=【夹(夾) (刀)

会意合体字,

【夹(夾)】指大下二人,大人在二人之间;表示夹在其中间。

夹】—大在二人中间

【刂(刀)】

象刀的样子;“刀”具可伤人。

【夹(夾)】 在【刾(㓨)】字当中

表示“刀”直入而在“夹”中间。

由此表示

【刾】为【刀】直入【夹】中间而刺伤。

本义:

刀扎入,

刀入夹中间而直伤。

从【“刀”直入“夹”】和【“刀”直 “朿”入】

两个不同字形构成角度,

【刾(㓨)【刺】分别表达出

完全相同的“直伤扎入”之义。

【刾(㓨)【刺】字不同形表达而完全同义的异体字。

【刾(㓨)

最早出现的年代

【刾(㓨)字最早应在出现秦时期,

在秦简上已有【刾(㓨)字的写法。

秦简汉碑上的【刾(㓨)】字

《史記·封禪書》:使博士諸生㓨六經中作王制。【註】㓨作刺,謂采取之也。

南北朝时期魏碑上的【刾(㓨)】字

隋唐时期碑上的【刾(㓨)】字

“刺”的监察职能

从周代“司刺”制度开始

【刺】字用在“刺史”、“出刺”之监察职能引申义,是从《周礼·司刺》制度“司刺”的监察职能而来:

《周礼·司刺》中记录:“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

这里说的是“司刺”的职能,“司刺”,司掌辅助“司寇”断狱。司刺,掌管三次决杀讯问、三种宽宥、三项赦免之法,以协助大司寇审理诉讼。

这里的“刺”是“决杀”,“宥”是“宽大”,“赦”是“赦免”。“司刺”就是司掌“杀头”、“宽大”、“赦免”之“检核问事”法律制度。

《周礼·秋官》中进一步记录:“掌三刺之法,一刺曰讯群臣,再刺曰讯群吏,三刺曰讯万民。”

《康熙字典》的注解:“刺,讯决也。” “刺”的意思是讯问核查而断决。“刺”,杀也;问讯核查而有罪则决杀之。

三刺:一刺是讯问群臣的意见,二刺是讯问群吏的意见,三刺是讯问民众的意见。

“司刺”,掌辅助“司寇”断狱,重罪于反复征询“群臣、众吏、万民”,确定没有赦免根据后,然后处决。

“讯”“问讯检核”的意思。“讯问有罪则可杀之”“刺”

这里“刺”是一开始有“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

专栏
说文部首详解(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