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 | 南京农业大学水稻栽培团队明确水稻一次性基施肥料的供释肥规律及产量效应
该研究以常规分次施肥(CK,基穗比为1:1)为对照,探究7种不同类型缓控释肥一次性等量施用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肥料的氮素释放及供肥特征差异明显。树脂包衣尿素(PCU)表现为控释模式,在水稻整个生育期持续释放氮素;硫包衣尿素(SCU)表现为缓释模式,水稻中后期供氮素不足;脲酶抑制剂尿素(AHA)和脲甲醛(UF)表现为速释模式,前期爆发性释放,中后期无释放,但其供肥能力可持续到抽穗期。
与CK相比,不同肥料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差异显著。PCU延缓分蘖,但高峰苗较低,后期干物质积累、叶片SPAD值无差异,因而提高了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进而提高了水稻产量;SCU后期氮供应不足,水稻总颖花量下降,产量降低;AHA和UF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表现不稳定。
Cite the article:
WU Qiong, WANG Yu-hui, DING Yan-feng, TAO Wei-ke, GAO Shen, LI Quan-xin, LI Wei-wei, LIU Zheng-hui, LI Gang-hua. 2021.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low- and 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s on rice yield.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6): 1503–1514.
团队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水稻栽培团队
(居中为团队首席丁艳锋教授,
左五为李刚华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水稻栽培团队是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生产管理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负责人丁艳锋教授,成员1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团队有万人计划2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名,国家优青1名,跨世纪青年创新人才1名,钟山学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团队坚持现代稻作理论和技术的创新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以解决我国水稻生产中的重大问题为己任,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在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不断创新,形成了以“设计栽培”理念为核心的稻作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发表学术论文137篇,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20篇以上。研制农业标准6个,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15个。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省级推广一等奖5项。研究成果已在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等地累积推广面积10亿多亩,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