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周易》谈中医

易学向上追根,往往就要追到《周易》身上。这使人们产生错觉,认为《周易》就是易学的源头,这其实是一个极大的误解。《周易》并不是易学的源头,只是因为《周易》是目前现存最早的易学典籍,所以研究易学的人才会言必称《周易》,却忽视了在《周易》之前,易学已经存在至少上千年的历史。只是这种史实已经湮没在时间的尘沙之中,留在世间的只有口口相传的神话了。

前面,我们花费了很长的篇幅介绍殷商的历史,介绍阴阳五行和天干地支,其实就是想说明,“易”不单单指《周易》,不单单指八卦和六十四卦,所有来源于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模拟宇宙天地运行的规律建立起的模型,都是“易”。这其中包括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六十四卦等等。

《周易》是周代的易学大成,是周人研易的心血凝结。但我们现在手中的《周易》却象汉墓中的金缕玉衣,徒有金玉其表,而其中的骨骸已随着时间的推移,灰飞烟灭了。今人看着一片片青玉缀成的绝世珍宝,无法了解古人的心迹,只余下感叹和赞美器物的华美了。

大多数好易者,都会从《周易》入手,有的人更认为将《周易》读通了,就掌握了打开易学大门的钥匙。岂不知,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由《周易》入手易学的人,大多数迷失在《周易》艰涩难懂的辞句之中。

大多数人对《周易》感兴趣其实是对它的“占卜”感兴趣,能够掐指一算,便能够预知吉凶祸福,这确实是一件很拉风的事情。但是,当这些人将《周易》捧到了手里,耐着性子看下来,保管是百分之百的失望。因为,你按照《周易》所谓的占卜方法,得到了某一卦,再查询到这一卦的卦辞和爻辞,满篇“吉凶悔吝”之类,如同天书一般的文字,会使你如坠五里雾中。

《周易》就是这么一本书,就是一个以六十四卦为主体框架,给每一卦和每一卦的六个爻分别赋予了简短的文字,也就是所谓的“卦辞”和“爻辞”。卦辞和爻辞可能有一定的可读性,描述了一个场景,也可能就是一些“吉凶悔吝”之类的断语。换言之,《周易》从形式上看,和街头巷尾算卦人手中的签筒一样,每一支竹签相当于一卦,而每个竹签上的签辞则相当于每一卦的“卦辞”和“爻辞”。区别就在于,一个下里巴人,市井俚语,而另一个阳春白雪,晦涩难懂,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删节版”和“通俗版”。

正因如此,“医易系列谈”写到现在,才谈到了《周易》这个所谓的易学的“根根”。那是因为,我们认为《周易》不是易学的源头,夏有夏的易学,商有商的易学,依据现有的文物遗迹,我们至少需要上溯到殷商时期,才能触摸到易学的真实面貌。而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在读者还没有丧失对易学的兴趣之前,我们实在不愿意将朋友们带入到《周易》的文字迷宫之中,从而迷失其中。

前文中我们说到,易学自战国以降,演变为“儒家易”、“道家易"和“术数易”,而中医学的建立则与“道家易”和“术数易”有莫大的关系,与“儒家易”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周易》是“儒家易”的学术源头,因此,我们和某些“医易派”的观点不同,除了哲学上的指导意义之外,我们不认为中医学和《周易》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学术大爆发阶段,易学与各种具体科学相结合,产生了很多令人称奇的科学技术,其中就包括中医学。因此,我们决定跳过《周易》,继续我们的“医易”之旅。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们将以“中医”为中心,继续探讨易学在中医学建立、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中医学的理解和认识。我们也将改变之前的行文风格,更多地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去为大家讲述,以激发大众对易学和中医的兴趣,一起去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将会有两个新朋友朋友陪同大家一起开启我们的新旅程,这就是阿伟哥和易宝宝。相信他们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