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不经意的后果,打开了推翻清朝统治的第一个缺口

1895年甲午大战以清朝失败而告终,曾经威赫一时的北洋舰队在经过黄海大战和威海卫两场战役后,堙没在了历史的红尘之中。亚洲实力最强的舰队,在慈禧的莺歌燕舞之中、在封建枷锁的束缚下终归尘土。

在封建的制度下,有一支实力一流的近代化舰队,本身就好像一个伪命题。一帮穿朝服戴朝冠的老夫子们,挖煤、建厂、搞纺织还不算,竟还耍起了军舰。这一帮紧追时代潮流的老夫子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是:洋务派。

在清朝被蹂躏的过程中,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逐渐开始与洋人打交道,从小心翼翼到谈天说地聊人生,随着这些官员与洋人不断深入地接触,他们也越知道洋人的厉害,尤其是武器方面。这些官员由于世界观很一致,所以他们统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的产生,本身就略带悲剧色彩。自鸦片战争,国门被打开之后,洋人在清朝的地位和待遇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被提高。相对于清朝则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蹂躏,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一直到八国联军侵华,清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1856年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成了最好的催化剂。英法把咸丰的后花园圆明园一把火给烧掉了,从康熙时期就开始经营的万园之园从此只剩下一片狼藉。伴随圆明园一起化为灰烬的,还有那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列强第一次进入北京城,清朝的大刀长矛、曾横行于天下的大清骑兵都没能阻止住英法联军的脚步。僧格林庆的通州八里桥之战,几万骑兵损失殆尽,这也是大清骑兵最后的余晖。

在英法联军的疯狂进攻下,皇帝咸丰没有“天子守国门”,他选择了逃跑。在承德避暑山庄咸丰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时期,六弟恭亲王却被他委以重任:留在京师跟联军谈判。

值得庆幸的是,洋务派的这些人很多都是手握大权的实力派,比如湘军的大哥大曾国藩、淮军的大哥大李鸿章、咸丰的六弟恭亲王奕䜣等人。1860年咸丰刚死,慈禧还没有被彻底激发小宇宙时,洋务派这些人是可以左右朝局的。慈禧与小叔子恭亲王还联手开创了一个“嫂子垂帘,亲王辅政”的和谐局面。

因为生母葬礼,恭亲王和咸丰闹得很不愉快。皇帝四哥一声命令,奕䜣就去了上书房,这一去就是好几年。这次英法联军倒是给了奕䜣一个复出的机会,皇帝四哥携众人去了承德,而没有带上自己。面对穷凶极恶的英法联军,鬼知道会发生什么。留在京师,不是兄弟情深,更多的是来自王的蔑视。结果奕䜣是幸运的,属于他的时代正在向他走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洋务运动清末的这股巨流,在曾国藩的一封奏折下正式开始。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结束,英法联军第一次打入京师,清朝的农业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进攻下溃不成军。清朝的高层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看到溃不成军的大清部队,向西方学习技术成为一些人的共识,洋务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经过几年的准备到同治四年即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成立。这是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创办的最大的军事企业,能生产一般武器和小型舰艇。

同治五年,左宗棠创办马尾造船厂(福州船政局),这个位于福州马尾山下的企业是洋务派创办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轮船修造厂。

天津机器局是崇厚所创立,但其经营不善,后李鸿章接管,分设东局和西局。军工企业还有金陵机器局等,金陵机器局生产的装备主要供应李鸿章的淮军。

这些军工企业的花费完全依赖清财政的支持,物资也是直接配备给清军,所以其实完全不计算成本的。不仅花费巨大,还依赖外国人,从外国购买的设备往往是落后甚至是早已被淘汰的。在自强口号的遮挡下,这类企业实际上成为封建军阀,扩充自己实力的最好借口。

在这样的背景下,入不敷出就成了这类企业的常态。到了七十年代在“必先求富而后能强”思想的影响下,二十多个民用企业开始大规模修建,涉及运输、采矿等多个行业。

民用企业中第一个也是最著名的当属同治十一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的轮船招商局。一开始仅有三艘,几年后到了光绪三年就发展到三十多艘,在列强横行的年代有这样的成就实属不易。

民用企业中,著名的代表还有开平矿务局、上海织布局、电报总局等。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战争,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多年的时间。最后虽被日本给强行拖出了历史舞台,但其带给时代的不仅仅是北洋舰队的缕缕青烟,这些始料未及的后果是洋务运动绝对意想不到的。

洋务运动实际上就像一把利刃,撕开了封建时代第一个缺口。伴随着第一批近代化企业的脚步,各种近代的思想、文化、经济结构等都一股脑地涌进来清廷,这些都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老瓶装新酒”的大清王朝,终究是倒在了这几口烈酒下,倒在了时代的潮流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