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之十九、绝圣弃知,民利百倍
帛书校订本:
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白话通译本:
杜绝背“道”而驰的政治理念,放弃以“智”治国的政治权谋,百姓反而能获得百倍的好处。杜绝和放弃所谓的仁孝、礼义等说教,黎民百姓就能重新恢复尊老爱幼的天性。杜绝和放弃对奇技异巧、珍稀财物追求,盗贼自然就会消失了。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圣智、仁义、巧利,都是人为巧饰的繁文缛节,不能用来教化百姓,所以要让人们的思想有所归属。一让人们只看到事物原始状态,以保持人们朴素无华的天性;二让人们减少利己的私心,以削弱人们对巧利的欲望;三是放弃欺人的仁爱礼义的说教,那么就没有什么忧虑了。
解读与评述:
承接上一章对仁义礼智信忠孝等节义道德观产生根源分析,老子在本章中开出了三个对应药方:“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与老子在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的理念遥相呼应。老子认为要想使人类社会恢复到民风纯朴、人与之间关系和睦、没有盗贼横行的和谐状态,就必须建立附合自然法则的社会制度:尽量呈现事物的原始(真实)状态以保持人们的天性,减少人们的私心杂念,抛弃“圣智、仁义和巧利”等巧饰的东西,这样国家和社会就没有什么忧患了。
我想老子之所以有这些思想,与老子的出身和学识相关。老子曾作为周室的守藏吏,掌管着春秋以前的远古典籍,阅读了大量他人无法看到的经典书籍,了解了太多他人无法了解的历史真实,因此看透了人类社会制度的本质,以及所谓仁义道德的伪善。他深知周朝治国思想的来源――周朝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和治理国家的需要,将伏羲氏的《归藏易》八卦序列重新调整,改排为《周易》八卦,重新推衍出六十四卦,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周礼》等典籍,用以作为治理国家的思想统治工具。
孔子的仁礼思想就是从《周礼》中来,是一种有差别的,有等级的爱。因此无论是《周礼》还是儒家的仁礼学,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当时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正常运转。例如今天有人将儒学文化称为和谐文化,就是与今天的中国社会大环境和私有化的大趋势分不开的。
老子认为文可巧饰,巧饰流行(如后来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三纲五常等观念),就能约束人的天性,更可抹杀处高位者的虚伪狡诈。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重文,老子重质。”道出了儒道的高下。一直以来,老子的思想只有高人才能读懂,而孔子的学说是一般中人就能掌握的。历史上从秦始皇开始,统治者总感于“儒者以文乱法”,“以古非今”,于是就有了“焚书坑儒”、“文字狱”之举,到了汉朝时英明神武的汉武帝搞了个“废除百家,独尊儒术”,以利诱之,开始有效地控制了读书人的思想和行为。及至隋唐,统治者又建立了完善的科举制度,将“学而优则仕”这块骨头抛给天下读书人。从此以后,读书人有了现实的人生追求和目标——当官发财,哪怕是如僵尸般“八股文”也乐此不彼。然而历史的真相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自由、民主、股票、期货、比尔-盖盗和巴菲特声名远播,伴随而来的还有经济危机、战争,其背后所隐藏的东西,不可告人的秘密,人们是否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地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