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创?——写作指引”红花宝典“!
关于写作,有人说抄十个人的就是学者。这里说写作即指原创。本文认为,原创有两种,一种是走出”房子“的原创,比如新闻界的写作标语之一”腿勤“;一种待在“房子“里,包括互联网和书本。本文是一篇待在房子里面的原创指引!
而且实际上,房子的外面无非是风景。读书才是从坟典里面原创。
当然”房子“里外两方面都要结合,这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个人理解,把阅读变成写作比把阅世变成写作更难。下面进入题目。
一
伪原创是“知识流动”还是抄袭?
本文认为应该当作“知识流动”。知识的载体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必须流动。比如张三写了《某某某传》,李四同样也可以写该人物的同名传记。就像某本书张三翻译了,李四还可以继续翻译。道理是一样的。
但是(同上)还是百度词条”原创“开始是这样说的,
“原创不属于歪曲、篡改他人创作或者抄袭、剽窃他人创作而产生的作品,亦不属于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他人已有创作而产生的作品。特指自己写的、非抄袭或转载的博文。这个含义本不恰当,因网络上已普遍流行,根据“约定俗成”的规则,应予认可。但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慎用或少用,避免造成误解。”
这里面,
开始否定了“翻译”等这一并形式。
后面又指出到了这一定义”本不恰当“,
再继续矛盾的给出”根据“约定俗成”的规则,应予认可“的,自相矛盾的规则。
根据上面的原创定义的表述,可以得出,对于原创的认识,不同主体是有不同的认识的。否则就不会有如上面”不恰当“又”应予认可“的这样前后矛盾的说法了。
本人这篇文章是正对三六〇图书馆”禁止洗稿“这一说法而来的。由此而一写了了。
从网上的搜索结果来说,网上是有支持和反对的两派说法。支持赞成洗稿的有卢松松博客,文章题目是”伪原创的最高境界——洗稿“;反对的有澎湃上的一篇文章”洗稿,千字十元,原创度保证70%“
在这个问题上就好像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之争的两个”马克思“。一个认为资本主义会死亡(必定会灭亡失败,被社会主义替代),一个认为资本主义会成功。
这是与上述”洗稿“问题一正一方,同理。
为什么翻译的价值可以承认,翻译也无可避免的要用到智能翻译,即,在线网页或app应用。而伪原创则被否定的认为是“洗稿”。
本文认为,原创应该,尤其是在信息社会的互联网时代里,写作的原创就是分为“伪原创”和“真原创”。
百度词条原创的定义是“原创是对既定参照物的怀疑与否定,是在刷新固有的经典界面之后呈现出破土而出的生命气息,是在展现某种被忽视的体验,并预设着新的可能性;原创是可经过、可停留、可发展的新的存在,是新的经典的原型,具有集体共识的社会价值。”
难道伪原创不符合或者不可能达到“刷新固有的经典界面之后呈现出破土而出的生命气息”这一标准。
二
其次,知识和信息应该”活动“(灵动)的传播
本观点是根据”知识流动“这一概念而来的。
不能限定别人不当”二传手“,而且”二传“是有可能超过”一传“的。
词典字典可以常编常新,教材可以某大学你写你的,某大学我写我的,一种内容或一个题材,别人开始写了,其他人后面的也可以继续写,也不能因为没有第一手材料就不能写了。以第二手材料为素材写作,被贬义为“洗稿”是不合理的。
互联网条件下写作有其自有特点,不能因为过去的传统写作特征,以此来死硬僵死的规定现代人的写作方式。该直接引用的就直接引用,该间接的就间接,能复制就不要当作pdf来一个一个字抄本,该用自己的话就用自己的话,等等,不限于此。
三
下面整理介绍一下上文提到卢松松博客相关一文方法以及认识。
首先,是观点。
卢松松博客相关一文(同上,卢文)认为”洗稿是对一篇爆文最大的敬意“
本文认同,因为因为原文好才产生二次写作传播的动力,不能只是限定非得要,只限定,只拿原文去传播,像贴”广告“一样。
其次,是方法。
一,从逻辑上复述原文或原材料。
卢文写为”理清文章的逻辑脉络“。
具体是这样说的”看清楚以后,先不要抄作者的话,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脉络写出来,就好像画思维导图一样“
可以说是,以逻辑要素,提示和关键词等其它清空,根据这些线索来传递知识和信息。
二,原文的亮点尽量保留下来。
三,写出自己读到内容时得到的看法和观点或评价或理解。
卢文是说要”好像跟作者对话一样“。阅读反应或有或无,阅读的反应其实就是对话。又说类似“批注”,一个是阅读材料作者的话,一个是自己的话,批注是自己的。批注,即批评和注解。
”要在洗稿中写下自己对文章内容的评论,就好象跟作者对话一样。我现在的做法是,把文章中的亮点内容进行思维拓展,这类似于批注。洗稿还是一种思维训练,也是提升写作能力的途径。“
四,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观点和传达材料。
卢文写成“发现这篇文章与以前读过的其它文章或个人经历的联系”,本文理解用自己的话来说。其它不多说了,请参考原文。
四
补充一个概念。
知识流
· 定义
知识流是指知识在人们之间流动的过程或是知识处理的机制。
· 介绍
Hai Zhuge定义知识流为:知识在人们之间流动的过程或是知识处理的机制。
Max H.Boisot认为,知识流是一个解决问题、知识扩散、知识吸收和知识扫描的过程。Micheal K.Fung等人试图用专利数据来衡量知识流的强度。
Albert G.Z.Hu等(2003)也用专利引用的情况来衡量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国际知识流动的情况。
Car—oline通过问卷调查对知识流进行分析和研究。
李凤云,认为知识流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强调在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共享以及运用其产生价值的运动过程中应该是无阻碍的。
参考:
百度百科-原创;
百度-知识流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771862
https://lusongsong.com/info/post/8411.html
(21-3-11 206,337,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