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为“十八反”平反

药有相反,其说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序例》(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所辑出者)。五代时韩保升《蜀本草》指出:“相反者十八种”,当为“十八反”说的蓝本。迨至金代,张元素《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将“十八反”以及“十九畏”编成歌诀广为流传,相沿至今。千百年来,父以传子,师以授徒,药房见有“反药”,则拒绝配药。若干有“反药”的良方被束之高阁。至于医生因用“反药”而负屈含冤者,古往今来,更不知凡几!尤有甚焉,“十八反”之外,还有“株连”:笔者一次处方中半夏与附子同用,患者去市内药店配药,药工一看,面露鄙夷地说:“医生连半夏反附子都不知道么?这应该是常识。”附子乃附生于川乌者,半夏反附子,便是因母而牵连到子了,这不是“株连”、“扩大化”是什么?

对此,我们先不妨看一看前人的论述。

处方中用反药者,首推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篇》之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芍药、甘草、蜜),甘遂和甘草同用;同书《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之赤丸(茯苓、细辛、乌头、半夏),乌头与半夏同用。

唐代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在其两部《千金方》中用反药的处方乃多达数十方,如《千金要方》卷七之风缓汤,乌头与半夏同用;大八风散,乌头与白蔹同用;卷十茯苓丸,大戟与甘草同用;卷十八大五饮丸既有人参、苦参与藜芦同用,又有甘遂、大戟、芫花与甘草同用,皆其例也。

宋代官方颁布推行的《局方》,其润体丸、乌犀丸二方皆川乌与半夏同用。陈无择《三因方》卷十四大豆汤,甘草与甘遂同用。许叔微《本事方》星附散、趁痛丸二方皆半夏与川乌同用。

金代李东垣散肿溃坚汤海藻与甘草同用。

元代朱丹溪《脉因证治》莲心散芫花与甘草同用。

明代吴昆《医方考》卷一通顶散,人参、细辛与藜芦同用。陈实功《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海藻与甘草同用(此方后来载入吴谦等编《医宗金鉴》中)。

清代余听鸿《外证医案汇编》辑录名家方案,其中瘰疬门亦有用海藻甘草者。

以上例子,不过信手拈来,汉、唐、宋、金、元、明、清皆有了,可见所谓反药也者,“古人立方,每每有之”(余听鸿语)。那么,前人于此持什么态度呢?一种意见是:既有成说,不如不用为好。如陶宏景说:“凡于旧方用药,亦有相恶相反者,如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细辛;俗方玉石散,用栝楼、干姜之类,服之乃不为害,或有将制者也,譬如寇贾辅汉,程周佐吴,大体既正,不得以私情为害。虽尔,不如不用尤良。”(原书佚,转引自《本草纲目》)。另一种意见是:贤者用得,昧者用不得。

如虞抟说:“其为性相反者,各怀酷毒,如两军相敌,决不与之同队也。虽然,外有大毒之疾,必用大毒之药以攻之,又不可以常理论也。如古方感应丸用巴豆、牵牛同剂,以为攻坚积药,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辈,以治血块。丹溪治尸瘵二十四味莲心散,以甘草、芫花同剂,而谓好处在此。是盖贤者真知灼见方可用之,昧者固不可妄试以杀人也。夫用药如用兵,善用者置之死地而后成,若韩信行背水阵也;不善者徒取灭亡之祸耳,可不慎哉。”再一种是李时珍的意见,他说:“古方多有用相恶相反者。盖相须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

(注:这里的“相畏”,是依《本经名例》:“有毒者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与后世“十九畏”之“畏”完全不同);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耳。”他还指出:“胡冶居土治痰僻,以十枣汤加甘草、大黄,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东垣李杲治颈下结核,海藻溃坚汤,加海藻;丹溪朱震亨治劳瘵莲心饮,用芫花,二方皆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恶相反,并乃不为害。非妙达精微者,不能知此理。”他的意思是说,用者能够“妙达精微”,有所“识悟”,还是可以用的,不过需要特别慎重而已。以上这三种意见,应该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对于十八反的问题,朱良春老先生曾多次向吾侪道及:

①我从来都是有斯症用斯药,当用则用,不受“十八反”、“十九畏”之类成说的约束。临床六十年来,海藻与甘草同用治颈淋巴结核、单纯性及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肿瘤;人参(党参)与五灵脂同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海藻、甘遂与甘草同用治疗胸水、渗出性胸膜炎,皆效果甚佳而未见任何毒副作用。

②十八反之说,本身就有很多可商之处。如人参、苦参、丹参、沙参等反藜芦,四种药虽皆以“参”为名。而众所周知,其功能性味主治各异,岂有一沾上“参”之名,便皆反藜芦之理?又,海藻与昆布性味主治皆相同,常常二者同用,为何甘草只反海藻不反昆布?

③“十八反”为何相反?即其相反的道理是什么?古今皆没有一个说法。只能说是古人的实践经验,很可能是古人在实践中把偶然当作了必然。要说实践经验,那么,前述从汉代张仲景,唐代孙思邈,宋代陈无择、许叔微,金元李东垣、朱丹溪,明代陈实功,清代余听鸿等记载的又是不是实践经验?

④“十八反”的三组药中,芫花、大戟、甘遂、乌头(川草乌)、藜芦皆有毒的剧药,即芫花、大戟、甘遂不与甘草配伍,藜芦不与诸参、辛、芍等配伍,乌头不与半、楼、贝、蔹、芨配伍,这三组药,都会因用量太大,或煎煮不当,或服药量太大,或患者体弱不支,而出现中毒,甚至可致死亡。因此,古人“十八反”之说,很可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出来的错误判断。

⑤如果拘于“十八反”之说,一方面,许多古人包括张仲景的名方都得不到运用(当然也有人用),势必使许多古人的好经验被废弃不用;另一方面,中药配伍中很可能存在真正相反的药,即绝对不能配合使用,误用后会有中毒、死亡危险的中药,“十八反”反而会使人们对这些可能存在的真正相反的药物的进一步的认识和探索带来负面影响。

⑥朱良春老先生老最后指出:“十八反”之说不能成立,“十九畏”更属无谓。对于古人的东西,应予批评地吸收,不是凡是古人说的就一定对.古人有大量好经验,但限于时代条件,也有不少不可取的,如《神农本草经》说丹砂(朱砂)“可久服”,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马钱子(番木鳖)“无毒”等皆是。现在应该是为“十八反”平反的时候了!不知医界贤达以为然否?

“内脏里缺啥,你脸上就长啥”

人体的内脏,心、肝、脾等都和脸上的不同部位有着特定的“联系”。心、肝、脾、肺、肾有多健康,脸蛋就多漂亮!

皱纹-----如果额头的皱纹增加,就说明肝脏的负担过重。所以必须戒烟、戒酒,少吃动物脂肪,而且每天至少喝3升水。

黑眼圈-----如果眼圈发黑、眼神无光,那就是你的肾负担太重了。记得少吃盐、糖、咖啡,多吃小红萝卜、白萝卜,或者来点蒲公英。

脸色-----如果最近脸色不好,脸颊发灰,说明你的身体缺氧,肺部功能不太好。最好多去公园散步、慢跑,再补充点绿色蔬菜,增加蛋白质、矿物质和粗纤维的摄入。

鼻子-----醒来突然发现鼻子发红,那就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最近吃糖吃多了。太多的巧克力和甜食会在鼻尖上形成红色血管,所以不妨用果仁、水果和酸奶代替巧克力当零售。但如果整个鼻子通红,那就是心脏超负荷了,应该立即放松、休息,并且戒烟,少吃含脂肪的东西。

唇-----有时候双唇会莫名地肿胀,这常常是由于胃痉挛引起的。而土豆对胃很有好处,有暖胃的效果,从而间接有利于双唇的美容。

一、痘痘长在哪?病根就在哪儿!

1. 额头长痘

原因:压力大,脾气差,造成心火和血液循环有问题

改善:早睡早起,多喝水。

2.双眉间长痘

原因:胸闷,心律不整,心悸

改善:不要做太过激烈的运动,避免烟、酒、辛辣食品

3.鼻头长痘

原因:胃火过盛,消化系统异常

改善:少吃冰冷食物

4.鼻翼长痘

原因:与卵巢机能或生殖系统有关

改善:不要过度纵欲或禁欲,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

5.右边脸颊长痘

原因:肺功能失常

改善:注意保养呼吸道,尽量避免芒果、芋头、海鲜等易过敏的食物。

6.左边脸颊长痘

原因:肝功能不顺畅,有热毒

改善:作息正常,保持心情愉快,该吹冷空气就吹,不要让身体处在闷热的环境中。

7.唇周边长痘

原因:便秘导致体内毒素累积,或是使用含氟过量的牙膏

改善:多吃高纤维的蔬菜水果

8.下巴长痘

原因:内分泌失调

改善:少吃冰冷的东西

9 .太阳穴长痘

太阳穴附近出现小粉刺,显示你的饮食中包含了过多的加工食品,造成胆囊阻塞,需要赶紧行体内大扫除。

二、女人脸上的斑可能与疾病有关

女性脸上有一些色素斑点的话,先别忙着买化妆品试图遮盖,这些斑点往往与自身的健康水平密切相关,有些斑点还可以是某些疾病的征兆。

发际边斑点:和妇科疾病有关,如女性激素不平衡等。

眼皮部斑点:多见于妊娠与人流次数过多的人及女性激素不平衡者。

鼻下斑点:多见于卵巢疾患。

眼周围斑点:多见于子宫疾患、流产过多及激素不平衡引起的情绪不稳定者。

面颊的斑点:多见于肝脏疾患,日晒、更年期老人,请关注拔罐圈,各种中医绝技都在这里。副肾上腺机能减弱者面部也有显现。

下颚斑点:见于血液酸化、白带过多的妇科疾患。

额头斑点:多见于性激素、副肾激素,卵巢激素异常者。

脸颊长斑:肝脏虚弱、紫外线照射、失眠现象;

太阳穴、眼尾部斑点:和甲状腺功能减弱、妊娠、更年期、神经质及心理受到强烈打击等原因相关。

三、脸部皮肤颜色预测内脏健康

英国《每日邮报》刊登文章指出,一个人的脸部皮肤不仅能够显示基本健康状况,而且通过脸部还能了解一个人的内脏健康状况。

红色蒜头鼻子:可以是高血压,心脏和肝脏功能失调,或饮酒过度。

脸色发黄:肝、脾功能失调。

脸色苍白:可能是腺功能弱,肝脏充血或肝功能不活跃,贫血。

嘴角溃疡:缺乏维生素B2消化功能紊乱。

四、人体内脏病变会在面部有所显现

肺部

1.两眉间发暗,为肺部久病。

2.右侧脸颊特别是颧骨处发红,为肺有热病,但是在未发将发之时。

3.肺初病者,特别是初受风邪,在面部再现为两眉上发白。

4.喘息鼻张者为肺病已久。

心脏

1.印堂暗红,为心部久病。

2.上下两唇出现赤色为心病初期。

3.舌卷短、两颧出现界限分明的赤色为心病已久。

肝病

1.鼻梁中部发暗、发锈为肝部久病。

2.两目下发青,面色污浊,象总也洗不干净,为肝病初起。

3.左面颊特别是靠近鼻翼处出现暗红色,为肝未病将病之时。

脾病

1.鼻头色暗黄,兼有丘疹,为脾胃病已外。

2.整个鼻梁色黄为脾病初期。

3.唇部色泽暗淡,脸部及四肢肌肉松懈下垂,为脾病渐进。

肾病

1.整个面色黎黑垢浊,下眼睑肿,色黑,为肾久病。

2.下发暗红色。

一定要培养真中医,这个世界不能缺少中医!

世界不能缺少中医?一提到这个问题,就会有人反问,“没有中医时,人类就存在”,“西方没有中医,文明照样延续到现在,并且比东方文明更发达”……诸如此类争论,这些年间,我们也一直能从反对中医的各类博客、大V们的言论上看到。

而中医的意义何在?价值何在?

受到传媒的影响,我们很多朋友把中医了解的过于片面,认为中医是原始的、依靠个人经验的、不科学的,甚至与“骗子”联系在一起。

要论证这个世界不能没有中医,就一定要把中医的本来面目、以及在当今社会中医的作用说清楚。

中医能做的事情很多,笔者今天只从三个特殊的角度跟大家聊聊

1
中医可以让人们好好活着

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不论是中医院的各个科室,亦或者中医诊所,药店坐堂的医生等,所有的中医每天都在忙着治疗疾病。

可与我们经验相悖的是,中医不仅仅局限于治疗已发现的疾病,所谓“上工治未病”

“未病”就是还没有形成的病,虽然张仲景在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中把“未病”定义为“已病”防传的层面上,并对后世造成了极大影响。

但中医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绝不是在“已病”防传的层面上,而是以让人好好活着的层面来阐述医学与健康问题的。

首先,《黄帝内经》对男人、女人,在不同阶段、以生育能力作为基础做出划分,指出各个时期的不同点。

然后告诉这些人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方位、季节、等等自然规律变化下应该做些什么,顺应规律者则可以延年益寿,即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中医把让人“好好活着”这个目标凝练成几句话: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恬淡虚无,精气内守。

现代医学认为维系人体健康的四大基石:饮食、睡眠、运动、心态。这与2000多年前中医的观点完全重合,并且还少了一项。

能让人好好活着,不生病、少生病,这个意义太大了,看官方发布的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医疗费用占比等等数据,一目了然,并且触目惊心。

上海交大的一个附属医院曾做在2010年过一个糖尿病流行病的数据调研,我国18岁以上自然人口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1.6%,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50.1%。

我们知道糖尿病不是单一的一种疾病,而是代谢综合征的一种表现。代谢综合征用图示来表述的话,最终的归宿都将是心脏病、脑血管病、肾病或癌症。

而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防止、减少、至少可以延缓发病,哪种医学能告诉人们该如何调整生活方式,从而远离疾病?当仁不让的说,唯有中医。

2
治病,中医有些独特的优势

中医是一种基于实证的实用学科。中医能治病,这是几千年走下来一个民族的繁衍验证过来的。世界上没有一种骗术能够存在如此长时间而不被摒弃。

但你可能会说,中医几千年都是在诡辩。其实恰恰相反,中医存续的每一天都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检视,它一天也没离开过病人,一天也没离开实践。

中医直到今天仍然实用,就在于它的实用。

相对于西医在全世界通用的标准而言,西医的治疗效果往往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以下场景:

战争、自然灾害时的急救。

抗生素的使用对感染类疾病的效果。

借助物理、化学技术的进步提高病变的诊断水平。

外科手术。

在这些领域,因西医标准化流程和可靠的效果广泛被大众认可并接收。

不过,我们也不要忽略西医的先天不足。

首先是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进展决定着西医的发展进度。

其次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模式依然是疾病模式,不能在疾病预防上起到作用。

第三是一直保持自己独立学科的位置,完全排除精神、意识、心理、自然等在疾病发生、转归中的作用。

因此,西医尽管并没有停下发展脚步,但至今为止还远远没有成为成熟的“人类医学”,而是停留在“生物医学”的阶段。

中医治病,有时候更像是一门艺术。同一种病同一个医生可以采用完全不同的做法,同一种病不同医生的治疗方法也五花八门,不尽相同。

这是否意味着中医没有标准,每个大夫都可以任意妄为呢?当然不是,中医也是有规矩、标准和流程的,制定者当然是中医学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以及第一本临床治疗著作《伤寒杂病论》。

但是由于在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时期的中医大家们都有自己的理解、心得和体会,并且把自己的个人经验著成书,形成了中国各家学说和流派。

于是大家可能见到的是对同一个的同一种病,不同的医生会开出不同的方子。中医自己内部的学术问题,与患者毫无关联,大家不必对此心存疑虑,患者应该关注的仅仅是效果而已。

重复一下,仅仅应该关注效果。

但恰是在疗效这个最该让患者关注的重点上,目前是让患者对中医最不满意的地方。

讲两个趣闻:

1、曾遇一自称中医的人找我去看病,只是一个简单感冒咳嗽,我问他,你也是中医,为什么不自己开药呢?他说他只治疗癌症,像感冒这样的小病他不治。这样的中医你信吗?

2、一个中医大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并且自身在服用西药,这样的一个大夫却在给其他病人用中医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这样的中医你信吗?

反正笔者是不相信的。

据统计,中国14亿人口,平均每人每年输液挂水8瓶,虽然不同病种的输液计量没有数据,可我知道仅是感冒一种疾病,输液的人群就非常庞大。

另一个惊讶的新闻是,对心脏有很大影响甚至致命风险的西药吗丁啉,在中国居然有10亿的市场。

如果中医连简单的感冒、腹胀、厌食、恶心等等大众高发的普通疾病都治不好的话,那肯定会遭到大众的唾弃。

但问题是,中医在这些小病和众多的慢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上有着很好的疗效,不是中医的治疗方法、更不是中药不行,而是现在的中医大夫水平大幅下降。

更不要说有一些借助中医做为幌子的人来进行坑蒙拐骗,毁坏中医的名声。

这样说未免有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意味,但我的本意并非如此,在中医日薄西山、苟延残喘的今日,我的同行们还能选择坚守这个行业,这本身就足已让我敬佩。

更该感谢的是中医院大学及中医院,在医疗被全面西化的背景下,能以国家层面成体制的保留下中医药,这是未来中医药兴旺发达的唯一物质基础和人才储备渠道。

回溯历史,百年前取消科举考试,基本销毁了传统文化传承的组织保障,当100多年饱受西方列强凌辱的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以后,百废待兴,国家建设采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路线。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路“精英”们采用历史虚无主义,无视中国在几千年中始终是领先世界的事实,全盘否定中国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医也备受摧残,偏安一隅,挣扎求生。

可是当我们深入社会,看看诸如按摩、艾灸、刮痧、拔罐在民间的巨大需求后,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医不仅不会消亡,在可预见的将来,一定可以再次发扬光大。

而我们目前应该做的、可以做的,就是用事实的效果证明中医药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
中医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猝死概率

中医可以预测、预防和降低猝死概率。

或许这个观点会引起很大的争议,因为西医认为猝死不可预防、不可预知,科学思维体系中的线性思维、非线性思维、复杂性思维、蝴蝶效应、黑天鹅事件等等,均承认事件的不可预测性。

为什么会这样?科学的发展告诉我们一部分答案,人们对事件做出判定的依据来自人们的观察,但受特定条件的限制,人们观察得到的信息仅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

而在这个部分之外,还有大量的看不见、摸不着的部分与之存在着整体关联,仅仅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残缺部分去做预测,自然会失败。这就是波粒二象性、与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给人类的启示。

这个世界是由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共同构成的,不确定性的东西怎么把握?如果能把不确定性的所有可能的轨道和路径相加,形成量子路径积分的计算方法,即可解决这一难题。

我们在现代生活中使用的手机、大数据、云计算,其核心本质都可以看作是因果、非因果的整体关联。

以上这些物理、IT科学与中医有关吗?当然有。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三虚之说,即人虚、天虚、时虚这三虚,再加上人的不正确的行为方式,则“善暴死”,按时下的说法,这正是整体关联的大数据分析模式。

人虚,即用中医的四诊判定出此人的真实具体状态。

天虚,是中医运气学的特有内容,以天干地支为方法,所谓天干就是外天地对地月系统的干扰干涉,而地支则是地月系统自身的保护与支撑。

用物理学的角度解释,即为宇宙对恒星系统的影响,恒星系统(太阳)对行星(地球)的影响,行星(地球)再对自身生态系统的影响。

时虚,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所谓猝死,无非就是众多危险因素在同一时间段叠加在一起所导致,“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

假如我们使用类似量子路径积分的方法把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全部挖掘出来,并通过调整行为方式的方法,让危险因素错峰出行,而不是同时叠加在一起,即可有效降低猝死概率。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像科学试验,可以反复进行。中医最关心的,是尽可能让每个人高质量的生活下去。

欢迎大家对中医话题进行有价值的再讨论,希望能给更多朋友们提供一些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中医。

有人戏言说,如今饭桌上最容易让朋友翻脸的话题,排名第一的就是中医话题。这很糟糕,希望我们所有人能一起慢慢的改变这样的局面。

(0)

相关推荐

  • 药笼小品|十八反

    导言:学习中药学时,我们首先学习了十八反,我们耳熟能详的十八反是用药的清规戒律吗?初学者该如何认识"十八反"呢?本文介绍了彭静山对"十八反"的观点,以尊重原文为 ...

  • 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肾炎,可采用以下方法: ...

    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肾炎,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方:党参.苡仁.菟丝子.丹参各15克,当归12克,桃仁.地龙.红花各10克,黄芪.益母草各30克,水煎分3次服. 二方:干燥玉米须50克,加水600克,用温水 ...

  • 老中医临床针灸选穴思路,太实用了,必须收藏!

    本文是一篇条理非常明确的好文章,介绍了贺普仁贺老在临床中先选择治疗方法,再选择治疗穴位的整套思路,简洁.明了,可谓又一篇的"真传就是一张纸"了. 选法思路 一.普通选法 外感--拔 ...

  • 现代中医临床大家奉伯未教你如何处方用药,中医入门基本功!

    中医大家秦伯未漫谈处方用药 处方用药的一般法则如七方.十剂等,同学们都很熟悉,不准备多谈.现在谈我所看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抱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可能有批评的地方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5.8

    一. 秦艽苦而不燥,为风中润剂,祛风胜湿,和血止痛.善治游走性疼痛,肢节肿疼发热,其效甚佳. 二. 紫草.紫参.茜草三药凉血.解毒.活血,治肝炎有效.三药加石菖蒲(重用)可医肝硬化腹水. 三. 生地祛 ...

  • 鼻疾(鼻衄、鼻窦炎、额窦炎、鼻炎、鼻息肉)中医临床验方秘方集

    治鼻衄秘方(6首) 清金止衄汤 [来源]俞军,<中国医药学报>(1)1988年 [组成]桑白皮30克,黄芩.山栀炭.白茅根.茜草.侧柏叶.紫草.当归.旱莲草各10克,怀牛膝6克. [用法] ...

  • 老中医临床用药50余年的一剂疏调消核汤,...

    老中医临床用药50余年的一剂疏调消核汤,专治乳腺小叶增生! 乳腺小叶增生,属于女性纤维囊性乳病病理类型之一.在中医上认为,这种病症的原因多因肝腑机能失调.气血失和有关. 病变肝腑责之肝脾,尤其是脾土虚 ...

  • 技法思维篇:中医临床的治疗规律

    一.痰之治疗律 痰乃津液所化,多因风寒湿热之盛,七情饮食之郁,以致气逆液浊,变成多量稀黏之汁,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膈,或留于肠胃,或客于经络四肢,随气升降,遍身上下,无处不到,其所见诸症,为咳,为嗽,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3.28

    一. 白术性能燥湿,其多脂,多脂则燥中有润.陈修园曰:"白术主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而除湿之功则更大焉." 二. 江西抚州中医学校陈忠章认为大黄利小便之功不可废.临床酌情用少量大黄(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5.7

    一. 川军久煎则泻下通腑之功不著,而清热解毒活血破瘀之效尚存. 二. 冠心病胸闷,其本在虚,故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等香窜破气之药,宜暂用而不宜久用. 三. 慢性肾炎,尿蛋白日久不消属脾虚者,可用参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