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心念的艺术

心念是什么?在《博伽梵歌》中,将心念比喻为狂风。难以掌控。心念就是我们心里复杂多变,飘忽不定的念头。而我们可以在一秒钟之内就产生无数的念头,甚至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清晰的知道我们脑中有什么念头已经产生过。

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来做一个小小的试验。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采取一个舒适的坐姿,让自己尽量的平静下来, 不要去想任何东西。然后作为一个旁观者,静静的去观察自己的心念,保持时间为一分钟。

如果我们真的去做这个试验,一分钟之后,我们会发现什么?我们会发现我们比平时更多的看到心念的活动,明白到原来大脑里面会有这么多念头而我们平时都是没有意识到的。如果有人认为自己其实真的做到了什么都没有想,那么,这个时候应该想想是不是因为自己想了都不知道,也就是说我们连基本的觉知力还没有训练出来。

问题是, 我们有这么多的心念吗?心念会对我们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心念可以在一瞬之间漂洋过海,甚至去达另一星球。如果我们不加以掌控我们的心念,我们就会反受其制。

要想了解心念,我们得先了解感官,我们有五个感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对应的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而心念,跟这五个感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心念总是想着如何的通过这五个感官来得到享受,而五个感官也会进一步的刺激我们的心念。

假设有一驾马车,这驾马车是由五匹马拉着的,而这五匹马分别代表着的是五个感官。而心念,就是牵引马车的缰绳。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心猿意马”就很好的形容了这种状况。

心念总是想通过感官去享受好看好听好吃等的事物,而这些事物是不是对我们有好处,是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心念通常不大会去考虑。所以很容易会受到感官的牵引,而我们知道,这驾马车是有目的地的,我们需要控制好这些马才能顺利的到达我们想要去往的目的地。

代表眼睛的马这时想要去看好看的,代表耳朵的马却想去听好听的,代表舌头的马却想去吃青草......五匹马,五个方向。马车如何前行?

因此,心念得得到很好的掌控,然后相互之间达成一致,这才能让马车继续前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掌控心念的基本原因。心念被掌控,感官也将会被驯服,马车就能顺利地去往我们想要到达的目的地。

然而事实上,我们却是经常性的被感官掌控而不自知。比如当我们想听或者想看某个事物的欲望很强时,我们的心念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说服我们去做其想做的,而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我们内心存在的思想战争。

如果我们不能明白这个道理,有可能我们一生都在浑浑噩噩的被心念和感官牵引着也不自知。这会导致我们认为这就是我想要做的事,而事实却是我们被心念说服了,是心念想让我们这么去做而已,我们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傀儡。

心念就像是一个小孩子,小孩想要什么,就想马上得到,完全不去考虑得到这个东西对我有利还是有弊。

我们在掌控心念时,就要像训练一个小孩子一样,不能完全的限制,也不能不加限制。有时候我们需要满足一下感官的要求,但不能放任。特别在开始时,需要多次反复的尝试,才能跟心念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

可是,即便我们做的很小心谨慎,其实也是很难跟心念建立很好的连接。因为心念实在是太狡猾了,而且容易反复无常。因此在《博伽梵歌》中提到说要想掌控心念比掌控狂风还要难。

正如小孩的天性是好动好玩,如果我们让小孩规规矩矩的坐着不动,这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我们需要更好的来引导他们,让他们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去活动,这才是更明智的。

对于我们的心念和感官也是一样,我们需要将我们的感官转向一个更有意义的事件上,从而影响心念也关注过来,这样我们才会更好的进行对心念的掌控,让心念按照我们真正想要的方式活动。

心念还有一个特性是总是漂浮不定,难以平静下来。如果拉着马车的五匹马哪怕只有其中的一匹马不听指挥,躁动不安,也会造成巨大影响甚至无法前行。所以只是一个感官不受控制,就有可能毁了我们。

让我们的心念平静下来,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我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终极目标。而且这个终极目标是能让我们内心非常肯定和充满信心的。这会让我们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一样,心怀坦然!

当然我们还有许多的方法可以来训练心念,比如可以通过瑜伽练习,觉知训练,专注力训练等等,但能真正做到掌握心念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能通过曼陀训练来配合的话,可能是目前为止最有效最明智的做法。

在所有曼陀中,其中一个最广泛流传,也是最强大的曼陀就是被称为玛哈曼陀。这个玛哈曼陀就是“Hare Krishna Hare Krishna Krishna Krishna Hare Hare Hare Rama Hare Rama Rama Rama Hare Har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