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园地】
生命的灵动
由外而内的自觉历程 ——读四书的一点体会
把自己摆进去
国信之道
生命的灵动
传统国学流派中,向来偏爱道家,觉得比较尊重自然人性,尤其是庄子哲学,更是充满了生命智慧的光泽,如行云流水,逍遥而不羁。在物欲高涨人心躁动的今日,读来令人心胸开阔而心境平和,如甘泉泡沏之极品香茗,清香芳菲而回味无穷。
曾有友人迷于学琴,一日电话中弹琴给我听,以搏夸奖。可惜我却怎么听怎么觉得那只是死的僵硬的声音,于是大谈一通音乐要轻灵,弹琴要灵动,如任何的艺术品一样,让人一看便感觉是活的有生命力的东西,那才会悦人。友人哈哈一乐,答应苦练琴艺,等练好了再弹给我听。现在数年过去,不知友人的琴艺如何了,想来奔波于生活,要练出轻灵脱俗的琴艺也不是容易的事吧?
其实对音乐绘画艺术一窍不通,偏又挑剔,于是常常凭着感觉,对音乐绘画种种妄下断言,说那是死的,活的,或是有灵性的。对思想也是如此吧。人之所思所想,成为思想,而哲人大家们的思想,便是学问了。自己愚钝,谈不上对先哲们的思想有什么研究,只是常依主观喜好,感觉哪个文章的意境顺心悦神,便陶醉畅游一番,其极品或如春风醉入心扉而百读不厌,便是极至的享受了。
一直对儒家有偏见,觉得比较偏重功名利禄,因此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长期被统治阶层利用而成为制造顺民压制思想扼杀创造力的统治工具。其实,经过统治阶层为了统治需要而润色过的所谓儒家思想,与孔孟先哲们的本意,大概已经是有本质的区别了吧?不过平心而论,对大多数的芸芸众生来讲,儒家思想倒不失为是社会竞争中上好的生存之器,虽然总是缺少了生命的灵动和乐趣。
而佛家又太求出世而趋于逃避。其教义高深奥妙,因此,得道高僧常是少数,大多数的教众忍耐修行以待来世。只是,如果今世不能享受生命,来世何待?
唯有道家,尊天理人道而行。庄子更是首先倡导了对生命的关怀,其出于尘世而不脱离尘世,率性顺势,宁静淡泊,无己无功无名,死生一如,使生命充满了智慧,如诗如歌,于魂交形开中的碌碌世人们,实不失为一剂心灵的良药。
也许有人认为庄子是一个不得志生活困苦的边缘人,我却从他的文章中,读到了他的清醒、明智、豁达超脱和自由不羁的灵魂,好似超越了浑浊沉重的世间,摆脱了俗世物欲名利对心灵形体之桎梏,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无拘无束地飞翔在蓝天白云间,陶醉于云淡风清而感受生命的灵动。
呜呼!平淡如我辈,何以承受先哲思想之光辉,以生命之轻灵,逍遥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恰如庄周晓梦化蝴蝶,今夜入梦,能为蝴蝶否?
由外而内的自觉历程 ——读四书的一点体会
四书中的《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参)所写的一篇学习心得。其中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的说法,意思是一个人独处时,就像有十只眼睛在看着,十只手在指着。这多么令人畏惧啊!所以,即使一人独处,也应当小心谨慎,严格地要求自己,不自欺欺人。这对于从政或是在各行各业有所成就,有了名声地位的人,便更加重要了。
任何一个人活在“人世间”,始终脱离不了现实环境,其所作所为总会为周围的人所关注。不要以为私下做的事别人就不知道。其实天下人谁也不比谁聪明,别人看我们,我们看别人,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明眼人一看,便会把你的心肝肺都看透,作假又有什么用呢?
为什么做坏事,始终会被别人看出来呢?因为人的“意识”在头脑中的活动,会促进神经细胞的变化,从而在面貌、气色、神情之间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诚于中,形于外”,有就是说,内心的真实必定会体现到外表上来。
因此,做人一定要意念真诚,不要自己欺骗自己,一切都要发自内心。那么,怎样才能诚意,修养出真诚呢?宋明理学家陆九渊提出了“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的主张,要求人要在个体心灵中建立起道德的自觉性。
陆九渊是南宋著名思想家,他曾经与他的学生讨论如何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学生说:“非僻未尝敢为。”即不做任何不道德的行为。陆九渊说:“不过是硬制在这里,其间有不可制者,如此将来亦费力,所有要得知天之予我者。”在陆九渊看来,仅仅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去做违反道德的事,只是一种强制,还没有把道德的行为变成主动自觉的行为。而道德境界的提高关键在于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人的道德完善只能靠每个人的自觉修养。
基于这个立场,陆九渊进一步强调:“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他还说:“请尊兄即今自立,正坐拱手,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自主自立都是指应真正树立主体的道德自觉,让本心良心成为意识的主宰,这样任何邪说外诱都不能使人动摇。陆九渊强调把意识集中于内心,排除各种成见,包括经典的解说。这样体验“本心”就能发现内心本来就有的主宰,这个主宰可以最可靠地引导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的主宰决不是灌夫骂坐,目中无人,而是经过修养,心诚其意,而达于至善。如此,根本不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约束,就可以合乎道德的自然。
从曾子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到陆九渊的“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是从外在走向内在,从约束走向自觉的思想历 程。“ 收 拾 精 神,自 做 主 宰 ”,也并非知道了就能做到,即使是圣人也必须从日常行事中实践过来。由外到内再到实践,是一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既是个人修养过程,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之路。
把自己摆进去
很久以来,我一直认为《周易》是一部算卦的书,很神秘,还很晦涩难懂。说实在的,在我心底里还有一种瞧不上的感觉。如果说谁在研究《周易》,研究算卦,表面上很尊重地请人家给算一卦,心底里却是嘲笑讥讽。笑人家搞这一套东西,没出息。
直到这次到北京大学来学习,听了余敦康先生的讲座,我才忽然间明白了,顿悟了。我原先的认识是多么无知,对《周易》可以说是极大的误解。
余先生在讲课时,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把自己摆进去”。在余先生的引导下,我再读《周易》的时候,果真把自己摆了进去。忽然间,我感到《周易》并不是那么神秘,那么玄奥,那么难懂。它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给我们的生活那么多的启示,那么多的引导。它就像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先生,给我们的生活拨开迷雾,一语道破天机。
我对《周易》的兴趣日渐浓厚了。回家的火车上,我和爱人一起读《周易》;回到家,我把《周易》讲给孩子们听。我真羡慕,古代的读书人从小就接触到《周易》,而我们,人到中年了,才忽然发现了《周易》。我也许还很幸运,虽然较晚,我毕竟是发现了《周易》。而有多少人,即使是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的人,又有多少人接触过《周易》?学习过《周易》?能真正领悟《周易》?面对这么优秀的中国文化,我们竟然视而不见,我感到很可悲可叹!
记得上大学时,老师给我们讲授《老子》。当讲《老子》第一章时,同学们不禁哄堂大笑。这是什么东西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简直就像听天书,昏头晕脑,不知所云。讲课结束,同学们只记住了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每当提起《老子》,同学们都带着异样、嘲弄的口吻,摇头晃脑地念到:“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然后哈哈大笑。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拿起《老子》闲读,这一读不要紧,我震惊了,我着迷了。于是,一口气,我读完了《老子》的八十一章。
我自己也很惊奇,也很纳闷。同样一本《老子》,为什么十几年来我对它视而不见,束之高阁。而现在如此地痴迷,如此地热爱,如此地敬畏,也可以说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什么以前我读不懂,不爱读,而今天好像是顿悟似地,一下子读懂了。读《老子》,就好像听一位和善智慧的老人娓娓道来,心中的迷雾散开了,天空明亮起来。
我不断地追问自己,寻找原因。也许是年轻的原因,阅历太浅,所以读不懂《老子》;也许是由于当时社会风气的原因,人们崇拜西学,贬视中国传统学问。同学们不仅不喜欢中国哲学,而且对教授中国哲学的老师也低看三分。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找到“门”,这“门”也就是方法。也就是没有找到“把自己摆进去”这把钥匙。
读《周易》,我“把自己摆进去”,读《老子》,我也同样“把自己摆进去”。《周易》和《老子》这两扇紧闭的大门向我敞开了,我进入其中,欣赏鲜花,采摘果实,心情无比地满足与舒畅。
我又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许多人误认为“习”为温习之意,其实,它是实习、实践、行动、实验的意思,只有这个意思,才有更深广的意义。学完之后,及时地去实习,去施行。实习的前提,是必须将书本的知识消化为自己的知识,也就是将书本的知识与自身的实际相联系,也就是余先生所讲的“把自己摆进去”,只有这样,知识才能活起来。我们许多人是为学知识而学知识,也许是受不良的教育制度影响太深了。学习不是为了修养自身,而是为了考分,为了考重点中学,为了考重点大学,为了好工作,为了赚大钱,为了升大官。
读书时,把自己摆进去,我尝到了无穷的乐趣。感谢余先生。
国信之道
一、什么是道
(一)道是潜在的规律
道在没有人类意识之前便存在,正如《老子》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但经过先哲们的求索与研究,道从无意识的自然活动逐渐变成了有意识的人类认识,经典部分存在于易学、道家和儒家的典籍中。
1.《周易》揭示的道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组成,是开物成务之书,目标是追求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周易》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一个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又演生出八八六十四卦。《周易》指出:“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而“太极者,道也”。由此可看出,《周易》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先天下而生的“道”。
对于道,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指出:“先天下而开其物,后天下而成其务,是故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著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可以说,《周易》最早揭示了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变化之规律——道,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化瑰宝,为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老子》揭示的道
《老子》即《道德经》,它认为“道”既是构成世界的实体,创造宇宙的动力,又是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和人类行为的准则。比如第25章就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作为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又包括对立转化和循环运动两种;道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显现为德,德是包含了人为因素的道的作用。
道的预设破除了神造之说,把人们从古代宗教迷信的桎梏中彻底解放出来。如果说《周易》是没有脱离上帝和神的玄学,《老子》则拉开了我们思维活动的范围,将我们从为眼前事物所执迷的锁闭情境中提升了一级。
3.儒家揭示的道
儒家也讲道,核心思想是中庸,并提出了人道及修道的概念。《中庸》第1章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对于中庸,“中”不是中间、中心、中点,而是合适,它是行为模式,也是思维模式,是最有效的价值。而“庸”则是按合适的方式做事,结果为常。比如宋朝二程就提出,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反庸即反常,失庸即失常。
儒家将中庸确定为最好的德性,并指出圣人之道必须由最高道德修养的人实行。比如《中庸》的第3章就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27章又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可以说,儒家的最大贡献在于将道由天道推及到了人道,中庸的提出使道具有了更贴近人生,更易遵行的普世价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总之,由《周易》到《老子》再到《中庸》,无不揭示了道这一潜在的规律,且让道距我们越来越近。
(二)道是选择的道路
如果说前一部分讲的是行上之道,那么从这一部分开始,要讲的则是实施之道。
道作为选择的道路,首先是人生的道路,即我们要选择做什么人,这是个价值观问题。很多人都相信,人生有命,富贵在天,认为做什么人是天定的,这是宿命论。但人生有两只看不见的手,命运只是其一,其二则是因果,人的命运不可改变,因果却可以选择。人的一生走正道还是歪道,做好人还是坏人,都需要做出选择,每个人自己都有很大的主动权。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虽然不是选择了就一定能做成,但选择却很重要。
人生的选择确定之后,也就决定了我们的事业选择,即我们要干什么事。选择为天地苍生负责的人,一定会像尧舜一样,像其他的伟大先贤一样,可以成就不朽的功勋。可以说,价值观决定事业选择。比如国信选择的战略,就是由我们全体国信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做出了事业选择,则又面临着目的选择,即干这个事要达到什么目的,解决的是为什么干的问题。而对道的理解决定了对目的的选择。
在前三种选择做出之后,就自然而然地导出了对结果的选择。《国信视野》2012年3月号的卷首语题为《愿我们活在天堂》,当时我就指出,人生在世即有天堂、地狱之分。我们所选择的人生和事业道路就决定了我们在现实中是活在天堂还是地狱。那些心地宽广、积德行善,懂得为他人着想的人,每一天都活在天堂;而那些心理阴暗,自私狭隘,每一天都想着怎么坑害别人的人,活着也如在地狱。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如《商道》一书中所讲的朝鲜商人林尚沃,在数十年的商业经营中,他总结出一条从商之道——财上平如水,人中直是恒。这让他成为了“商佛”,活在了天堂。
(三)道是使用的方法
道作为使用的方法,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等等古代先贤们都有自己的见解。比如儒家讲自立,提倡有为,鼓励人们要拿得起,是入世之法。道家讲自然,讲究无为,重在告诉人们要放得下,是入世之后又出世之法。佛家讲自觉,要求无我,劝解人们要想得开,是出世之法。而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等等也都提出了治世的方法。到了现代社会,道又演化出各门各类的方法,比如管理经营之法,如屋顶理论、自来水哲学、客户中心理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等等,都是很好的使用方法。
最后,比较一下中外道的异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历史便是在自然中发现和阐发道的历史,我们称之为“冷思”,即没有考具的哲学。道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至先秦两汉时期,文化道统已然确立。此后岁月,浩浩荡荡,顺道者昌,逆道者亡。故《老子》第16章有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此乃我等后人不可不谨记之。而西方文化是在上帝和宗教信仰当中,经过实证而建立的哲学之道,我们称之为“热思”,是有考具的哲学。伊斯兰文化则是纯粹的宗教信仰,真主安拉就是他们的“道”。
总之,通过上述对道的分析,结合公司未来发展,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要遵中国传统之道统,融西方文化之精髓,成国信之大道。
二、国信之道的形成
国信有着的企业原始基因,那就是公有民营的企业体制,与创造顾客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企业目的。我们以这一原始基因为基础,发展出一系列企业追求,并将之升华为坚定不移的企业信仰——办企为公的价值观,以及敬天、敬业、敬人的三敬信仰。而最终能全面概括我们价值体系的,就是国信之道,这就是国信之道的形成。国信文化在优秀的原始基因之上,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不断提升、终达大统之道,此后的文化规模已然确立,发展之根本已不可动摇。
三、国信之道的内涵
(一)形上之道——利他
形上之道决定着中国的兴旺、衰落与振兴。易学的顺天应时,道家的自然无为,儒家的中庸等中国文化之道是利他文化的理论基础。形上之道同样指导着我们所走的道路和实施的方法,对企业而言,办企为公是利他文化的思想基础,成功企业的经营之道就是反哺之道。
企业利他的对象包括客户、社会和员工,员工的利他主体则包括企业、团队与他人。利他要沿着“利他而后利我、利他也必利我,利我后要更好的利他”这一轨迹实现,抛弃“我”的理念,让利他之心带领我们最终走向坦途。
(二)实施之道——三敬
形上之道的实施和落实,是从“无”到“有”的状态。实施之道即国信的行为规则之道,儒家称为“礼”,而敬乃礼之本。三敬,就包含了敬天、敬业与敬人。
1.敬天
敬天首先要敬自然,即尊重自然规律。大自然既博大包容,又残酷无情,我们要认识自然,通过学习、分析、运用已有知识、工具比如《周易》,去发现和认识自然存在的规律,并建立正确的得失观、进退观、竞争观等,进而与时谐行,根据自己的位,来决定自己的行。
敬天同时要敬社会,遵从社会管理、遵守社会公德,做好社会公民。
作为企业,客户就是我们实际意义上的“天”,因此我们要敬客户,培养客户的忠诚度。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顾客持续扩大的过程。企业未来的竞争力是对顾客的吸引力,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走以客户为中心的道路,把持续创造顾客价值作为企业追求。
2.敬业
敬业首先要做到有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忠诚和感恩。大到社会,具体到组织,细微到人,都是忠诚与感恩的客体,平衡的心态会让人跨越一切人生困惑,走向永久健康的未来,这是敬业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要为目标做出贡献,目标是企业的第一要务,企业的整体目标便是每个人的奋斗目标。达成目标的前提是梦想与愿望,关键则是实施能力与创新精神。
另外,员工要遵守企业规则,遵规守礼,做到卓有成效,争做企业明星,最终成为有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人。
3.敬人
敬人有三点,首先要敬前辈,尊重企业历史和一代代创业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一以贯之。
其次要敬功臣,褒奖卓有成效的企业明星和企业家,目的是为了创造历史,延续事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最后要敬员工,让所有坚贞不渝、任劳任怨的企业员工得到他们该得的一切,鼓励忠诚、感恩、敬业和持守。
(三)和谐之道——三为
和谐之道的文化基础是儒家的“乐”。三为,首先就是要为顾客创造价值,这是生存之本,和谐之源,快乐之根。《老子》第52章中提到,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对企业来讲,客户便为公司之母,因此要始终做到为客户创造价值。
第二,要为员工创造幸福,这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的。如果说客户是生存之本,员工的幸福就来源于顾客的反哺。
最终,要为社会创造财富,达成和谐之道。企业是社会公民,应自觉服务于社会,遵守社会公德。要坚定保持企业品格,持守一个“信”字,建立企业操守。
(四)生成万物之道
《老子》第42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国信之道亦是如此。国信的文化基因产生了形上之道——利他,形上之道生成了实施之道——三敬,实施之道生成了和谐之道——三为,和谐便可化育万事万物,令国信便生生不息,健康永久。
四、国信之道的要点
国信之道主要有利他文化、客户文化、目标文化和共享文化等四个要点。
利他文化是国信之道的出发点,是国信的核心文化。我们要树立以义为利而非以利为利,以财发身而非以身发财的企业大义。
客户文化是国信之道的落脚点,是国信的理念文化,具体表述为以顾客为中心。创造顾客是企业的根本目的,顾客价值是企业的最大价值,企业尊顾客为天,要给予顾客敬畏、礼遇与奉献。
目标文化是国信之道的着力点,是国信的奋斗文化。在以顾客为中心的前提下,目标高于一切,国信是所有能达成目标的员工的国信。
共享文化是国信之道的关切点,是国信的和谐文化。表现在企业与员工的共享,让员工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不断收获发展的成果,同时员工能与企业共担,一路风雨同舟,即是共享。■
一、什么是道
(一)道是潜在的规律
道在没有人类意识之前便存在,正如《老子》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但经过先哲们的求索与研究,道从无意识的自然活动逐渐变成了有意识的人类认识,经典部分存在于易学、道家和儒家的典籍中。
1.《周易》揭示的道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组成,是开物成务之书,目标是追求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周易》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一个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又演生出八八六十四卦。《周易》指出:“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而“太极者,道也”。由此可看出,《周易》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先天下而生的“道”。
对于道,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指出:“先天下而开其物,后天下而成其务,是故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著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可以说,《周易》最早揭示了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变化之规律——道,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化瑰宝,为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老子》揭示的道
《老子》即《道德经》,它认为“道”既是构成世界的实体,创造宇宙的动力,又是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和人类行为的准则。比如第25章就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作为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又包括对立转化和循环运动两种;道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显现为德,德是包含了人为因素的道的作用。
道的预设破除了神造之说,把人们从古代宗教迷信的桎梏中彻底解放出来。如果说《周易》是没有脱离上帝和神的玄学,《老子》则拉开了我们思维活动的范围,将我们从为眼前事物所执迷的锁闭情境中提升了一级。
3.儒家揭示的道
儒家也讲道,核心思想是中庸,并提出了人道及修道的概念。《中庸》第1章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对于中庸,“中”不是中间、中心、中点,而是合适,它是行为模式,也是思维模式,是最有效的价值。而“庸”则是按合适的方式做事,结果为常。比如宋朝二程就提出,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反庸即反常,失庸即失常。
儒家将中庸确定为最好的德性,并指出圣人之道必须由最高道德修养的人实行。比如《中庸》的第3章就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27章又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可以说,儒家的最大贡献在于将道由天道推及到了人道,中庸的提出使道具有了更贴近人生,更易遵行的普世价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总之,由《周易》到《老子》再到《中庸》,无不揭示了道这一潜在的规律,且让道距我们越来越近。
(二)道是选择的道路
如果说前一部分讲的是行上之道,那么从这一部分开始,要讲的则是实施之道。
道作为选择的道路,首先是人生的道路,即我们要选择做什么人,这是个价值观问题。很多人都相信,人生有命,富贵在天,认为做什么人是天定的,这是宿命论。但人生有两只看不见的手,命运只是其一,其二则是因果,人的命运不可改变,因果却可以选择。人的一生走正道还是歪道,做好人还是坏人,都需要做出选择,每个人自己都有很大的主动权。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虽然不是选择了就一定能做成,但选择却很重要。
人生的选择确定之后,也就决定了我们的事业选择,即我们要干什么事。选择为天地苍生负责的人,一定会像尧舜一样,像其他的伟大先贤一样,可以成就不朽的功勋。可以说,价值观决定事业选择。比如国信选择的战略,就是由我们全体国信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做出了事业选择,则又面临着目的选择,即干这个事要达到什么目的,解决的是为什么干的问题。而对道的理解决定了对目的的选择。
在前三种选择做出之后,就自然而然地导出了对结果的选择。《国信视野》2012年3月号的卷首语题为《愿我们活在天堂》,当时我就指出,人生在世即有天堂、地狱之分。我们所选择的人生和事业道路就决定了我们在现实中是活在天堂还是地狱。那些心地宽广、积德行善,懂得为他人着想的人,每一天都活在天堂;而那些心理阴暗,自私狭隘,每一天都想着怎么坑害别人的人,活着也如在地狱。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如《商道》一书中所讲的朝鲜商人林尚沃,在数十年的商业经营中,他总结出一条从商之道——财上平如水,人中直是恒。这让他成为了“商佛”,活在了天堂。
(三)道是使用的方法
道作为使用的方法,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等等古代先贤们都有自己的见解。比如儒家讲自立,提倡有为,鼓励人们要拿得起,是入世之法。道家讲自然,讲究无为,重在告诉人们要放得下,是入世之后又出世之法。佛家讲自觉,要求无我,劝解人们要想得开,是出世之法。而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等等也都提出了治世的方法。到了现代社会,道又演化出各门各类的方法,比如管理经营之法,如屋顶理论、自来水哲学、客户中心理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等等,都是很好的使用方法。
最后,比较一下中外道的异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历史便是在自然中发现和阐发道的历史,我们称之为“冷思”,即没有考具的哲学。道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至先秦两汉时期,文化道统已然确立。此后岁月,浩浩荡荡,顺道者昌,逆道者亡。故《老子》第16章有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此乃我等后人不可不谨记之。而西方文化是在上帝和宗教信仰当中,经过实证而建立的哲学之道,我们称之为“热思”,是有考具的哲学。伊斯兰文化则是纯粹的宗教信仰,真主安拉就是他们的“道”。
总之,通过上述对道的分析,结合公司未来发展,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要遵中国传统之道统,融西方文化之精髓,成国信之大道。
二、国信之道的形成
国信有着的企业原始基因,那就是公有民营的企业体制,与创造顾客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企业目的。我们以这一原始基因为基础,发展出一系列企业追求,并将之升华为坚定不移的企业信仰——办企为公的价值观,以及敬天、敬业、敬人的三敬信仰。而最终能全面概括我们价值体系的,就是国信之道,这就是国信之道的形成。国信文化在优秀的原始基因之上,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不断提升、终达大统之道,此后的文化规模已然确立,发展之根本已不可动摇。
三、国信之道的内涵
(一)形上之道——利他
形上之道决定着中国的兴旺、衰落与振兴。易学的顺天应时,道家的自然无为,儒家的中庸等中国文化之道是利他文化的理论基础。形上之道同样指导着我们所走的道路和实施的方法,对企业而言,办企为公是利他文化的思想基础,成功企业的经营之道就是反哺之道。
企业利他的对象包括客户、社会和员工,员工的利他主体则包括企业、团队与他人。利他要沿着“利他而后利我、利他也必利我,利我后要更好的利他”这一轨迹实现,抛弃“我”的理念,让利他之心带领我们最终走向坦途。
(二)实施之道——三敬
形上之道的实施和落实,是从“无”到“有”的状态。实施之道即国信的行为规则之道,儒家称为“礼”,而敬乃礼之本。三敬,就包含了敬天、敬业与敬人。
1.敬天
敬天首先要敬自然,即尊重自然规律。大自然既博大包容,又残酷无情,我们要认识自然,通过学习、分析、运用已有知识、工具比如《周易》,去发现和认识自然存在的规律,并建立正确的得失观、进退观、竞争观等,进而与时谐行,根据自己的位,来决定自己的行。
敬天同时要敬社会,遵从社会管理、遵守社会公德,做好社会公民。
作为企业,客户就是我们实际意义上的“天”,因此我们要敬客户,培养客户的忠诚度。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顾客持续扩大的过程。企业未来的竞争力是对顾客的吸引力,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走以客户为中心的道路,把持续创造顾客价值作为企业追求。
2.敬业
敬业首先要做到有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忠诚和感恩。大到社会,具体到组织,细微到人,都是忠诚与感恩的客体,平衡的心态会让人跨越一切人生困惑,走向永久健康的未来,这是敬业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要为目标做出贡献,目标是企业的第一要务,企业的整体目标便是每个人的奋斗目标。达成目标的前提是梦想与愿望,关键则是实施能力与创新精神。
另外,员工要遵守企业规则,遵规守礼,做到卓有成效,争做企业明星,最终成为有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人。
3.敬人
敬人有三点,首先要敬前辈,尊重企业历史和一代代创业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一以贯之。
其次要敬功臣,褒奖卓有成效的企业明星和企业家,目的是为了创造历史,延续事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最后要敬员工,让所有坚贞不渝、任劳任怨的企业员工得到他们该得的一切,鼓励忠诚、感恩、敬业和持守。
(三)和谐之道——三为
和谐之道的文化基础是儒家的“乐”。三为,首先就是要为顾客创造价值,这是生存之本,和谐之源,快乐之根。《老子》第52章中提到,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对企业来讲,客户便为公司之母,因此要始终做到为客户创造价值。
第二,要为员工创造幸福,这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的。如果说客户是生存之本,员工的幸福就来源于顾客的反哺。
最终,要为社会创造财富,达成和谐之道。企业是社会公民,应自觉服务于社会,遵守社会公德。要坚定保持企业品格,持守一个“信”字,建立企业操守。
(四)生成万物之道
《老子》第42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国信之道亦是如此。国信的文化基因产生了形上之道——利他,形上之道生成了实施之道——三敬,实施之道生成了和谐之道——三为,和谐便可化育万事万物,令国信便生生不息,健康永久。
四、国信之道的要点
国信之道主要有利他文化、客户文化、目标文化和共享文化等四个要点。
利他文化是国信之道的出发点,是国信的核心文化。我们要树立以义为利而非以利为利,以财发身而非以身发财的企业大义。
客户文化是国信之道的落脚点,是国信的理念文化,具体表述为以顾客为中心。创造顾客是企业的根本目的,顾客价值是企业的最大价值,企业尊顾客为天,要给予顾客敬畏、礼遇与奉献。
目标文化是国信之道的着力点,是国信的奋斗文化。在以顾客为中心的前提下,目标高于一切,国信是所有能达成目标的员工的国信。
共享文化是国信之道的关切点,是国信的和谐文化。表现在企业与员工的共享,让员工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不断收获发展的成果,同时员工能与企业共担,一路风雨同舟,即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