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天
夜里,感觉很凉,腰腿一阵阵钻心地疼,入睡很是困难,只得裹紧了被子。母亲说,节令不饶人啊,秋风果真是凉了。
十五年前,我在北京生活了两年之久。在北京的时候,是很难感觉到秋天的。北京的秋天,是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就来了。柏油路两旁的黄树叶飘落下来的时候,才知道,北京的秋天来了。
租住的地方,离颐和园很近。经常,我在晚饭之后,牵着儿子的手,到颐和园附近散步。颐和园的围墙不算很高,但想翻墙而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沿着颐和园的墙根走,我给儿子讲墙里面的故事。儿子甚是好奇,问我“妈妈,你进去过吗?”说实在的,我没有去过颐和园。那时没有,便是现在也没有踏进过那个大门。我所能给儿子讲的,只是从书本上了解到的一些知识罢了。
从租住的地方出来到颐和园,需穿过一座拱形的小桥,桥下的水如不细看,那似乎永远是不流动的,有时候能看见鱼儿在游。秋天的时候,水面上漂浮着黄色的树叶,也有枯了的水草,有时候还回有鱼儿腐烂的尸体。
站在小桥上,颐和园就在跟前。那时候,颐和园的门票是八十元。虽不多,到对于打工族而言,八十元够一家子十多天的菜钱。所以,我不敢奢侈,从没有进去过。好多的时间,我都是牵着儿子的手,沿着颐和园的围墙走,听围墙里面的动静,想象着里面的秋色。忽地也来一股风,偶尔也从围墙里刮出几片黄树叶,儿子便会欣喜地跑过去捡起来说“妈妈,北京的秋天就只有这样的树叶吗?”
当然不是!北京不只有黄树叶,北京的秋天是美丽的。我告诉八岁的儿子。
于是,国庆节放假,我决定要带儿子去一趟香山,让儿子看看北京不只有黄树叶。那次去香山,本想着是买了门票,很正常地从门口经过正规的检票,然后走进香山大门。可偏偏有一帮姐妹,怂恿着要翻墙进去。因为之前,我们有过一次翻墙进去的经历了,这次因有儿子,总觉不大妥,但经不住姐妹们的拉拽。
按进门的方向算,香山大门的左侧,往上走不远的路段,当真有一处围墙塌了一个豁口,翻进去很容易。但是,跳下去的时候,离地面很深。我们选一位个大腿长的先下去,然后有一个坐在围墙上,我再把我的儿子递上去,让坐在上面的人把我儿子再递到下面人手里。
一直以来,香山红叶给我唯一的印象是“一片两片三四片,香山红叶红满天”。然而,当我真正面对满山的红叶之时,忽然之间,莫名的热泪盈眶。人们常说,香山的红叶红的像火一样,其实不是。十五年后,我仍然拿不出更好的语言来描述香山的红叶。十五年来,那漫山的红,一直红到我的心灵深处。
沿着石阶而上,其路难行,窄而陡的石阶,望不到尽头。仰起头来,感觉那石阶是从天之尽头直直地挂下来,令人胆寒。我从小不喜欢运动,本无爬山之意,可是儿子欢喜的在石阶上跳。在他眼里,怕上这笔陡的石阶应该跟他玩跳房子一样容易罢。难得来一回香山,我便遂了他的意。
很快,我们就累了,带来的水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了汗珠。北京的秋天,一点都不冷,虽然是秋天,我们仍穿着半袖。儿子的脸红红的,脑门上的一缕“前拉拉”也湿漉漉的。同样,我的脸也一阵阵地涌起热浪。
实在是走不动了,每踏上一步石阶,腿上的肌肉都会不自觉地哆嗦。坐在石阶上,我们母子喘着粗气。“儿子,我们下山吧,不上去了,好不?”我同儿子商量。可他不同意,“妈妈,我想到山上看看有什么?”儿子,山上跟山下一样,都是红叶,别上去了。
“才不是呢!山上可是有山下看不到的东西呢!”
有一个声音传过来,我们扭头一看,是一位花白头发的老者。她穿一身红色的运动装,休闲、利落。“阿姨,您也要上去吗?”北京人称呼老年妇女和我们不一样,我们习惯于称之为“大娘”,而北京人叫“大妈或阿姨”——这是我们的房东大妈告诉我的,房东一家就是地道的北京人。
我常常羡慕北京的土地,寸土寸金,那么大点的小院盖满了房子,一年的房租也是不少的收入。我又常常在想,如果我们老家的土地也有这么值钱,那父亲卖掉院子的一角,就可以供得起我和二妹读书了。在这些房子里,我分不清东西南北。
阿姨见我目光有些诧疑,就笑着跟我说“当然了姑娘,我经常来爬这'鬼见愁’呢!”我才明白,这个地方叫'鬼见愁’,难怪这么陡。
“来,小仔儿,奶奶跟你一起爬山!”阿姨笑着朝我儿子伸出了手。北京人管小男孩儿叫“小仔儿”。
在外面不要把孩子交给别人。出来的时候,父亲一再地叮嘱我,所以我不放心,寸步不离,跟在这一老一小的后面,丝毫不敢松懈,也不敢走神。深怕一不留神,我的儿子和这位老人会不翼而飞。这样想着,便也顾不着累。见老人紧紧抓着儿子的手,一步一个台阶,往上爬,嘴里喊着“小仔儿,加油!”我说不出来的着急。
这样一路忐忑,忘记了疲劳,终于爬上了“鬼见愁”,看到了“天都峰”。从老人手里接过孩子,我的脸火辣辣的。
十五年过去了,记忆中的香山红叶固然红的鲜艳,但那一身红色的运动装却胜过了香山万千红叶,在我心底沉淀成了北京最美丽的季节。
多少年来,我忘记了在北京许多的经历,但老人领着我儿子爬山的情景恍如昨日。一位普通的北京老人,却用行动告诉我,面对艰难与困境的时候,目标在心里,路在脚下,一定不要放弃前进的信念。
作者简介:李桂芬,河北省尚义县人。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员、 张家口市作家协会会员、张家口市诗词协会会员、 张家口市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近期作品散见于《南风·燕鼎》《范阳文丛》《长城文艺》《张家口晚报》《尚义文化》《沽源文艺》《康保文艺》《张北文艺》和《京津冀文化网》《现代散文网》等。
公众号编辑部
顾 问:凸 凹 颖 川
主 编:刘泽林
副主编:刘剑新 陈 北
编 辑:张 烨 釗 琋
投稿邮箱:ydwhtg@163.com
请您点击标题下方蓝字“燕鼎文化”或长按二维码扫描关注燕鼎文化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