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SYNC的演变和北美车企的OS战略

和德国三家车企都要做OS不一样,北美三家车企都在2021年左右做出战略选择,一方面是在硬件上从传统的汽车电子芯片的方案转向从手机演进过来的高通方案,一方面在座舱OS方面清一色的开始投入Android Automotive OS的怀抱。我觉得理由还是有这么几个:

  1. 车企做OS,不管多少保有量其实很难撑起一个生态,之前不管是演进了多少代,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做的基于QNX的OS系统,总体来看还是一个封闭系统,很难吸收到开发者来添砖加瓦,生态建立不起来,从战略来看投入产出比有限。比起电动化的电池和工厂改造投资,还是自动化从软件、算法再到测试车队的投资,孰轻孰重还是清晰的

  2. 从当下的形势来看,Apple未来入局,Android Automotive OS在北美提供一种可能性,就是美国的用户都是用这种车机原生的系统,随着这股风潮的起来,相信在车机OS方面,封闭的特斯拉、Apple 车机OS和Android Automotive OS将会是三种方向。但是Android Automotive OS由于得到了GM、Ford、FCA和Volvo的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加入,这个量会上得非常快

第一部分 福特的转变

细数SYNC的历史,福特可以追溯到2007年上一次金融危机前,当时北美三家车企都在鼎盛的时候,福特基于当时的状态开发的SYNC1,是微软的Wince的系统。这些切换都是有历史背景的:

福特在SYNC系统上的两次变革,一个是在SYNC上从WinCE切换到了QNX。在这里有一个背景,2014年Mark Fields接任福特CEO,在这个周期推动了福特的数字化转型。2015年福特推出了Smart Mobility战略,包括了大数据挖掘、汽车共享、众包停车、无人驾驶等25个部分,当时福特的走法,是想从汽车主机厂转变为出行服务商,把自己转变成一个数字化的软件公司。福特分别把钱投向激光雷达公司Velodyne、计算机视觉公司SAIPS、自动驾驶企业Argo.AI、班车共享公司Chariot、云软件公司Pivotal等。

当然2017年Mark Fields下台,Jim Hackett接任。新人新气象,这个时间点福特从QNX上面继续深度定制,然后在2017年开始在此加码,福特汽车公司将从黑莓移动方案解决部门聘请400名工程师,也就是继续迭代了系统。我们看到的2019年发布的SYNC 4在野马BEV和F150上的系统,都是这一次切换。

James D. Farley Jr. 从2020年10月开始接任以后,2021年2月福特就宣布和谷歌进行合作,双方战略合作协议将持续六年,从2023年开始,福特和林肯品牌车型都将配备基于Android Automotive OS开发的全新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图1 福特的SYNC的演变之路

从硬件的配置来看,SYNC1当时的芯片采用的是Freescale的I.MX31L,SYNC演化成为 I.MX51,到SYNC3采用了TI的OMAP 5 Soc芯片,SYNC又切换到了i.MX 8,从硬件上不变的是都采用了单板的方式布置,在板上围绕中控屏展开,当然一路支持的屏幕也是逐渐增大。

图2 福特的SYNC的一路硬件迭代

有关SYNC4的硬件方面的内容,等我把相关的信息查清楚再做一个专题的讨论。

图 3 福特SYNC4的硬件产品

第二部分 哪里该抓的问题

我觉得现在电动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还有各个国家基于碳排的承诺,引导电动汽车快速地发展,已经让传统车企需要面对一个很艰难的地步。在原有的驱动系统和电池,把高壁垒的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个玩意一方面是迭代时间长,一方面要求高突破难)的护城河打掉了。当工厂的产能和供应链的优势被拉平以后,除了自己还能掌握的软件系统、电子电气架构和能做出差异化的自动驾驶系统以外,汽车这个产品已经没有很大差异了。

我们可以这么假设,同样的GM、Ford和FCA三个美国车企的同样100kWh电池的SUV,所有的基本属性都是一样的,加上采用相似的中控和仪表屏幕,相似Android Automotive OS提供的谷歌系列服务,车企在这里面完全没差异化。三家美国车企的外形和内饰差异化,让消费者无法在去掉车logo之后感受出来。唯一能有区别的就是自动驾驶软件能力,还有整体OTA迭代的能力,其他没差异了。这些车企怎么做硬件的成本比拼,如果不把电池、电驱动系统 In-house设计和生产,真的可以合并成一家车企做运营,或者把所有的生产剥离重组,然后分成类似电信运营商+铁塔公司的模式。

图4 未来汽车的竞争

小结:我觉得未来,在美国这样的市场,由于云平台企业、芯片企业、软件OS企业能力太强,美国汽车唯一的灵魂就是自动驾驶功能,车企能抓住的东西就是现在投资,通过培养团队迭代算法和数据训练,这是唯一的做法,没有其他的道路。所有相关的其他投资,的硬件、电子电气架构和基础软件平台都是为此服务的。躯体好看不好看,动力总成的价格和性能差异,可能只能一点点溢价而已。

备注:当然中国座舱OS的情况不一样,安卓这套系统大家修改成五花八门的内容,然后叠加自己的App还有中国生态,还是有得投入,但是产出还是有限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