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唐莎:成长:这一年我在写作组

成长:这一年我在写作组

中山市东升镇裕民小学/唐莎

我们,一群人,互帮互助,砥砺前行。

一篇论文。本期我最实质性的收获就是在《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上发表论文一篇。回想我第二期写论文的杂乱无章,到现在慢慢明晰逻辑层次,有了一点点进步。回想这篇论文的发表,首先得益于郭哥改进的研讨形式:甲乙方结对研讨。我的甲方是陈姗姗老师,一个勤奋、和善、严谨的老师,每个月她都是第一个交论文,这无形中就增加了我们小组的压力——最优秀、最忙碌的人已经完成了,我们要加油了,这就是榜样的作用,这就是身教甚于言传。其次,研讨框架的支持。以前在没有制度规定的时候,我一般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最后写着写着就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现在我会先查阅大量文献,然后在模仿的基础上撰写论文框架,最后再与姗姗老师讨论框架的可行性。在这样的限定下,我的论文不再是拼凑型,而是有一个基本的整体感。第三,课题的导向。本学期我围绕课题上了一节研讨课,在此基础上我不断进行反思,紧紧围绕课题写本期的论文。发表的这篇文章是聚焦写的第二篇,截止到第三期最后一篇,我发现聚焦写作的一个好处就是越写思路越清晰。有时在研讨的过程中,小伙伴给与了我一些建议,我听得似懂非懂,比如娜娜在一次研讨的过程中问我“阅读策略的使用主体”,当时我自己也无法很明晰地回答,直到这一次写论文,我才明晰了这个问题。最后,给与静待花开的时间。郭哥一直和我们强调“写作组成员之间有差异,学科不同,职称不同,学段也不同,对文字的感觉不同,理论背景不同,写作速度和质量也有差异,但写作组成员比拼的不是水平高低,而是意志力的强弱,是能否坚持写作。”参加写作组三年,实在汗颜,到现在才有了一点点的起色,说我不急是假的,说我很急也是假的,我深知自己并没有十分努力。十分感恩的是郭哥并没有对我这种进步不明显、态度不明显的成员指责半分,而是不断提供锻炼的机会,甲乙方结对便是一次好的尝试。

四次研讨。我们小组固定成员一共五人,分别是陈姗姗老师、张娜老师、许纯丽老师、吉婷老师,黄飞老师也与我们共同研讨过两次。到底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郭哥作为我们的领航人,深知几次写作的专题讲座无法真正教会我们写作,而是需要我们通过亲身的一次次实践,一次次反思方能慢慢摸索出写作的要义。回想最初看小组内的论文,只能找出几个错别字或者格式上的问题,论文的论证逻辑我根本看不懂,自己本学科的论文也无法提出有效的建议,研讨时大多处于聆听的状态。直到这几次研磨,我根据平常研磨时大家的建议,再结合自己写论文时的思考思路,慢慢开始摸索到一点段落逻辑、前言撰写的思路,开始慢慢接近郭哥所说的“研磨时尽量多就框架、整体行文逻辑”等方面提出自己建议。遗憾的是,每次研磨后,我没有将研磨的收获整理成文,导致有些错误多次重犯,有些重点多次忽略。研讨另外一个非常大的收获就是“动力”。我的甲方姗姗老师是一个很温暖的人,每次见面都微笑着对我说:“唐莎,你这次论文又写得不错哦!”一次次的肯定,给与了我信心,就像小伙伴对我说的:“以前感觉自己论文写得很差,但是这样的研讨让我看到了可改进的地方,有了继续写的动力。”每次我有什么疑惑的地方询问姗姗姐,她差不多都是秒回,很感谢这份无私的帮助。同时非常感谢我们研磨小组的张娜老师、许纯丽老师、吉婷老师,黄飞老师,我们可以轻松地聊聊生活,也可以认真地聊聊论文,这样的相处真好。

这一年,我有收获,也有很多不足。阅读这一块,今年的阅读量很少,零零散散读了《教育心理学》《读懂课堂》《皮亚杰教育论著选》《阅读教学教什么》《一书三课 整本书阅读36课》,但是都没有读完,也没有写相对应的读书笔记。究其原因,首先是自己不够重视,读书不是一时可以出效果的,需要长期的坚持,我缺少这种坚持的毅力。其次,因为没规划,导致做事效率低。我可利用的是白天的空课时间和晚上女儿睡觉后的时间,但是由于我缺乏规划,备课、阅读、写作、带娃、运动并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时间规划,很多时候就得过且过了。最后随笔完成度也不高,虽然按时完成了30篇的任务,但是大多数质量不高,缺乏可读性,也没有立足于课堂和读文感受,缺乏深度的思考。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始终深信教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我们力量虽微,但终不止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