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进入开窍状态的教养方法论
学习动力是与生俱来的,相信家长们都记得孩子在童年时总爱问问题以及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求知欲。可为何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缺少学习动力呢?
学校文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只是外在因素,而家长的教养行为和管教方法的才是内在原因。 因为孩子内部条理性的失调、自我调节能力的不足,都是家长日常教养的结果。
孩子如果没有“开窍”,无论父母怎么威逼利诱,老师如何耳提面命,孩子都是懵懵懂懂的茫然状态,甚至一幅“你能奈我何”的架势。
因为这些都是外驱力,如果孩子感受不到学习或做一件事的乐趣,就无法体会到成就感,哪怕是短暂的打鸡血,一旦失去外界的压力,动力就会随之消失。
几乎所有的开窍,都跟自我驱动力的觉醒有关,自驱力一旦被唤醒,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孩子就一路开挂下去。
那么,如何让孩子进入开窍状态呢?
第一步:
评估一下孩子当下距离开窍状态,还有多远。
主要是从“内部条理性失调”和“自我调节能力不足”两项教养指标考核、10个观察角度,进行分析
并采用,并基于“孩子的觉知力来自于父母教养上的仪式感”,我们可以把孩子出现的难题转化为家长的教养力和改变教养方式(Parenting),从提升家长科学教养水平入手,在日常生活中,将孩子的吃喝玩乐学转化为开窍训练科目。
第二步:
家长需要掌握“教养”与“教育”的基本概念,包括区别以及相互转化的方法,进而掌握科学教养的三个手段,即:发现孩子积极变化、搭建成长脚手架、从孩子优势和调性出发的表扬。以便家长在之后的教养过程中,不再对孩子在自理和心理两个层面上进行越界。
第三步:
重塑亲子关系,教会孩子在日常生活、读书学习、体育活动、人际关系中,应用自己独一无二的的优势组合。让孩子做事有激情,培养孩子高自尊。
第四步:
高自尊是成长期孩子的必需品。为了让孩子的自尊心更加健康,需要在日常生活培养孩子的三位一体大脑觉知,让孩子能够控制杏仁核对人对事的反应,从而加持了孩子健康的高自尊。
第五步:
当孩子的健康自尊心逐步提升之后,就能够刻意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孩子的固定型思维转换为成长型思维,让孩子面对挑战、面对错误、面对过往时,更自信。即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觉知。
家长必须明白,孩子做事无激情、自尊自信较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家长的错误表扬、引发羞耻心的批评、滥用外部奖励等教养方式造成的。而有激情、高自尊、更自信是孩子产生自我动机的必需品。
第六步:
当孩子做事有激情、成长有自尊且更自信后,家长就能够在教养中,让孩子内心中常驻三个角色:即自我疗愈员、自我调节员、自我观察员。
自我疗愈员是指,让孩子能够在生气或愤怒的过程中,识别身体上的变化,分析引发生气或愤怒的根本原因,找到自己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或被抑制的诉求,并能够坚定且自信的表达出来,从而实现自我疗愈。
第七步:
当孩子随时能够感受到身体上的变化后,家长就需要培养孩子的积极注意力,构建满满的积极情绪账户,让孩子在面对社会压力、环境压力、积极与消极的感觉、难以要控制的压力等情况下,实现自我调节,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不受内心的情绪和外部条件的刺激,进而达成自己的计划。
第八步:
当孩子能够掌握并能够自我调节时,家长就可以进一步地教养孩子——将孩子所思所想、所行所为等五项心智状态,进行身心分离训练,从而自动监控自己,进入更高级的意识状态,实现深层次的自我洞悉。
第九步:
当孩子已经可以在内心常驻自我疗愈员、自我调节员、自我观察员后,家长就可以将孩子的吃喝玩乐,转换为内部条理性训练,进而提升孩子的后发智力,家长切记:智力的发展是依附健康的心理之上的,同时感觉滋养是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第十步:
当孩子无论接受任何的感觉刺激,都能转换为内部条理性觉知后,在自律上,就会获得效能感。
所以,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主动学会自律,化解欲望,提升自控力觉知。
第十一步:
家长切记:在孩子成功的道路上,自律是比智力更为重要的指标。当孩子的内部条理性觉知和自控力觉知得以提升后,家长就可以让孩子培养学习状态觉知,构建思考模型。在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能够持续调节思考的路径,优化学习状态和在学习中的解题思路,持续获得学习上的快感,同时将辛苦地学习行为转换为快乐的学习状态,从而爱上学习、善于思考,产生心流,让元认知逐渐地觉醒,达到开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