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之道(7)|以学生生命所需而定——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的校本课程(三)
03
学生需要什么,就开什么课程
(一)历史课
【李升勇】有人对我们在小学设置历史课也存有疑虑,认为历史是初中的课程,超出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历史课的设置,并非出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是依据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我们想帮助他们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建立起各种各样的“文件夹”,以备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之中,把图书、影视、游历等途径中获取的历史知识,便捷迅速地填充到各个文件夹里,从而形成系统的历史文化知识体系。
具体开设情况是这样的:一年级学生熟记朝代歌;二年级牢记纪年表;三年级熟知各个朝代发生的重大事件;四年级了解各个朝代的重要人物;五年级把中国历史纪年表与世界历史纪年表相对照,理清世界历史发展的脉络。虽然历史课占用时间较少,但是功能非常大。学生从历史课上获得的不仅是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了学生读书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2008年“五一”节长假期间,四年级一名同学随家长到敦煌石窟旅游,当听到导游介绍石像的不同年代时,这名学生就情不自禁地在一旁滔滔不绝地介绍各个朝代具体的起始时间和重大事件,引得游客不再听导游的讲解,好奇地围着他问这问那。他有问必答,侃侃而谈,游客都啧啧称赞。孩子的表现,让家长非常惊讶,她不相信自己的孩子知识面这么广,所以在回家的路上就迫不及待地给老师打电话,说自己原来对学校的课改并不赞同,通过这件事才真正认识到大课堂改革的意义和对孩子人生影响。
【陶继新】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优势。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时段,如果这个时候不让孩子多去记忆一些以后必须记忆的东西,后来费上数倍的时间也不会达到现在的效果。况且,记忆力是可能培养的,小的时候多背多记,可以开发其记忆力,开发得越好,记忆力就越强,从而给予大人一个不可思议的惊奇。如果长期不予开发,这种记忆潜能就会处于沉睡状态,甚至趋于死亡。
尽管小学语文课标相当不错了,可是,也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其中关于识字、阅读与写作的标准,还是可以超越的。2008年春天,我去深圳南山实验学校采访的时候,发现那里八岁的孩子,竟然个个“能读会写”。据李先启校长介绍,他们于2001年开始了“八岁能读会写”实验,二年级结束的时候,识字量达到2500个汉字左右,就可以进入阅读,提前作文。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一年级第一个学期识字400个字左右,识字和写字是同步的。第二学期识字、写字500个,按照这样的速度差不多到三年级基本上可以进入阅读,也就是说在9岁到10岁才能学会阅读,这个速度是比较慢的。假如按这个速度教学,中国的孩子跟欧美国家的孩子在学会阅读上差不多拉开了1-2年的差距。
识字是与阅读相辅相成的,识字量的增加,有益于更好地阅读;而阅读量的增加,也在无意中巩固学生对字的认知。所以,如果只在课本这个范围之内阅读,与没有提前识字的学生就处在了同一个阅读层面上,久而久之,也就没了多少差异。而写作呢,同样与识字、阅读关系特别密切,写作的过程,也是对所识之字的认证与巩固的过程,也是对阅读不断深化的过程。
看来,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识字、阅读与写作都有超标之嫌,但他们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全国很多地方在学习与实践他们的经验。你们所开设的这些课程也有超标之嫌,同样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尤其是作为历史课,它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极大的兴趣,为其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基了很好的基础,还对语文学习以及写作与生活都有了很大的帮助。
(二)经典背诵课
【李升勇】孩子潜能无限,这一点在课改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改革初始阶段,面对突然增多的经典背诵内容,有的学生有点不适应,有的甚至有畏难情绪,是展示的课堂让他们找到了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内驱力。随着孩子记忆内容的不断增加,记忆能力也随之增强。现在他们就像插上了学习的翅膀,记忆起来毫不费力,成就感就越来越强,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相应提高。
【陶继新】学生背诵经典之快,出乎父母的预料,从而使得家长对孩子刮目相看,也使得学生更加充满自信,完成了一次自我能力的寻找和肯定。一旦拥有自信之后,不但在记忆历史知识的时候会乐此不疲,在学习其他课程的时候,也会产生浓郁的兴趣,甚至可以迁移到生活之中去。
(三)家政课
【李升勇】我们的家政课也是根据学生将来实际生活需要设置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技术怎样进步,家庭永远不会解体。不管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方式怎样变化,家庭饮食依然是生活主体。家庭成员能否做一手好菜,不仅关系到自己的生活质量,也必然会影响到全家几代人的生活质量。所以,让学生从穿衣洗漱自理开始,学会收拾布置房间,学做几道家常菜,掌握一定的营养知识,了解一些茶道、插花等技艺方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陶继新】脑子不是越闲越好,而是越用越灵,就是大人也是如此。现在我之所以每天要背诵一点经典,不只是因为经典对我的生命成长有益,更重要的是,每天背诵带给我的是记忆力的不减反增。这也许令一般人不可想象。同时,这也使得思维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之中,甚至生活状态都发生了变化,感到生命原来是如此的奇妙。
你们的学生未来会走向不同的生活之地,如果现在就学会了几样做菜的技能,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学有所用。况且,孩子是家庭的一员,学生掌握做菜的技能之后,还会在家里与父母一起做菜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以及父母操劳之不易。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任何时候,人都不可能不吃饭。吃别人做的菜尽管不费吹灰之力,可是,如果是自己亲手做的菜,特别是做得色香味俱佳时,吃起来就会别有一番味道的。况且,是让指尖和心尖上的孩子学做饭,这当是一种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接轨、尝试和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李升勇】我们认为收拾房间、洗衣做饭,这些虽然在课程标准里面没有明确规定,但这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能力,无论课程标准规定与否,学生都必须具备。当前的课堂教学把目标限定在教科书之内,或者是局限于课程标准之下,把学生的生命成长需求放在一边,这是个大的问题。我认为以人为本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它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之中。
【陶继新】当年孔子的弟子子夏就让他的学生每天必做“洒扫应对”之事,《朱子家训》开篇就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做这些看似平常的家务之活,其实也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一个人要想真有成就,做人是第一位的。而做人不是讲空话,而是要让他们做平平常常的实事,从这些平凡小事中,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也就是说只有从心窝里发芽、长苗,才能身心健康,成长成才。
(四)规划课
【李升勇】规划课听上去有点玄乎,好像离学生生活有点远,其实不然,这恰恰是教育教学的本质所在。生活中某些丑恶现象的发生,大到吸毒、赌博、卖淫、嫖娼,小到乱闯红灯、随地吐痰,并非因为法律制度不健全,更不是因为这些人没受过教育,缺少这方面的知识,而是因为这些人精神世界空虚,没有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提升的能力,不知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更不能深刻反省自己。
自我意识是拒绝平庸、构建精神家园和道德底线的物质基础,没有自我意识,就不可能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没有自我意识,更不可能有独立的人格。人格上不能独立的人,生活中必然跟着感觉走,就会丧失是非判断能力,人云亦云,甚至成为物质欲望的奴隶。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开始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内视自省。我们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体会内心世界的两个完全不同的自我,并把这一心理活动过程记录下来。用心灵成长日记来强化学生自我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建康向上的发展。
我们这里说的自我意识,不是世俗生活中的“自我”,而是自我认知、自我判断、自我调整、自我克制的能力。最大的谴责莫过于良心的谴责,一个人要做坏事,他首先要说服自己,这就是人为什么撒谎的深层原因。换句话说,自我意识是伦理道德的第一道防线,如果一个人时时处处都在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让他做坏事都很难。
【陶继新】规划课当是你们的一个创造,而且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规划,而是直抵心灵、关注意识。现在的学校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甚至只用成绩来衡定学生的优劣,结果,当下似乎有了一个好的成绩,可是,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却往往出现一个又一个的大问题。
孔子为什么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走向仁的境界的必经之路。所以,孔子之学是为己之学,而非为人之学。对此,我在《对儒家文化的多元观照——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杜维明教授访谈》中作了比较详细的解说。可是,人们对此大多忽略了。如果不从内在之己上内省自修,只从外面寻求所谓的灵丹妙药,其结果必然是缘木求鱼。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曾子则说:“吾日三省吾身。”当一个人有了自我修养意识之后,即使没有什么纪律法规约束,照样时时可以做到“不愈矩”。如果道德修养不佳,即使在众目睽睽之下,也会做出不雅之事。你们通过心灵日记来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当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孩子的可塑性强,心灵的塑造虽然不是一日之功,可是,经常性地用高尚的道德滋养心灵,心灵也就会变得越来越高尚起来。
最近我在读王阳明的《传习录》,感到精彩绝妙。他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知识是可以学习的,而如果没有了良知,所有的学习都失去了意义。而只要“致良知”,学习任何东西都可以进入到游刃有余的境界之中,当然生命也就有了它本应有的意义与价值。小学教育尤其如此,如果不在心灵滋养上下工夫,只在知识上转来转去,就会在未来的成长之路上迷失方向而误入歧途。都知道,受伤负重后的翅膀是很难起飞的。
04
只有有大道德,才能有大智慧
【李升勇】“致良知”,说得好!我们一再向老师和学生渗透这样一种理念:有大道德才有大智慧。聪明不等于智慧,它是智商的一部分,它在生活中的表现是对某一事物的反应速度问题。智慧则是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把握问题,是情商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不高,必然影响到他看待事物的视角和对事物价值的判断。视角和价值取向错了,智慧产生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
修、齐、治、平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基本途径。现在有些人嘴里喊的是以人为本,但是,关注的只是教育外延的东西,对“人的教育”很少放在心上。这也是中国教育“匠”多“家”少的重要原因。
【陶继新】我曾经给《联合日报》写过一组系列文章《读<论语>,学做人》。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系列呢?因为我的河流发源于圣贤的心灵,和有些人的看法、观念不同。有的人在读《论语》的时候,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知道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修身做人,而是将其作为解决自己现实问题的一剂良药。其实,正是由于太现实,往往将圣人的思想曲解了,甚至是走向了反面。没有内求,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结果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王阳阳在回答他的弟子与朋友问的很多问题的时候,都可以从良知上找到答案。因为很多问题,表面上看与思想道德无关,其实不然。良知问题一解,其他问题都訇然而开——因为自己把自己打开,可以敞亮地看到:天下的事和路,到处都有出口和入口。
-全文完-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网站:www.taojixin.com